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2)

时间:2010-01-29  归属:人口教育

  注:表中数字为1992年~1993年。

  70年代末以前,我国农业内部实际上已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在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甚至存在着大量无效劳动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过剩的事实被掩盖了。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的特点,有时还造成劳动力短缺的假象。这样以隐蔽形式存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难以转向农业外部。70年代末,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赋予了农民较大的择业机会,为农业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创造了条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农业劳动力便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向非农业部门转移。80年代中期以后,转移的数量猛增,除了按规定安排进城工作、就地转入乡镇企业和在农村从事多种经营外,还有大量的农民从内地流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形成空前庞大的流动人口。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大量迅速转移,使我国人口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产业(指农牧业)人员的比例下降,从事第二产业(主要指采矿业和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人员的比例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较快。

表5.2 70年代末以来我国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就地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进入当地的乡镇企业,或从事建筑、运输及服务业等活动;二是异地转移,主要是农业劳动力由农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非农业经济活动,成为城镇流动人口。出于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全国绝大多数城镇的住房、交通、供水、供电、副食供应及市容环境等还需进一步改善,城镇中的待业人口还有数百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接纳数千万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所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各种副业和服务业,特别是加强为农业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的第三产业,以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这应该成为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每年新增农业劳动力数量很大,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仍很艰巨。目前,现实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布局不合理,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吸收、消化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差别很大;转移的层次较低,转移的劳动力主要靠体力就业,大都聚集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部分地区转移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失调,男劳动力走的过多,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转移的不彻底性较强,许多剩余劳动力是兼业转移,与农业的联系仍然较紧密,除按有关规定安排外,以各种方式进城的剩余劳动力大都是流动人口,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并没有取得城市市民的身份,仍然把耕地作为社会保障的基础;等等。按照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经验,绝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应该向城市转移就业,我国则恰好相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只占总转移量的很小一部分,基本上是就地转移。而且在就地转移中,大部分劳动力流入了乡镇企业,到非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例偏低。当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就现实条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不可能按部就班地走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老路,只能参照别国的一些经验,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

  讨论题: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采取哪种方式?为什么?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从事我国农业人口劳动力农村及其转移
  •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
  • 下一篇:劳动年龄人口与城镇人口就业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