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饰习惯
汉族的服饰比较现代化,但仍保留唐装的痕迹;衣着多种多样,有的传统风格比较突出,有的则逐步欧化。装饰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致。如戴戒指、耳环、项链、头饰等等。
少数民族的服饰,在保留本民族原来服饰特点的同时,趋于汉族化。满族就为一例。
蒙古族的服饰由首饰、长袍、腰带、靴子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妇女平时多用红、绿等颜色长绸缠头部。男子冬季戴羊皮帽,夏季戴前进帽。袍子是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常服。腰带是为穿袍子用的,多用红、黄、绿等颜色。靴子有皮制和布制之分,靴尖稍宽大,以便穿厚袜。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集于一身,完美地把蒙古人民精悍、健美、英武的气概表现出来。
维吾尔族的服饰很优美,妇女多着短式连衣裙,加穿灯笼长裤或长袜,花色都很讲究。外出时必须带小花帽,冬天戴皮帽,再戴上白布盖头。他们还喜欢描眉、染指甲、戴耳环及串珠、镯子、戒指等装饰品。男子头戴小花帽,身穿圆领、无扣、宽袖长衣,夏季穿白色单衣,秋冬穿黑色夹衣和棉衣。
瑶族喜穿色彩鲜艳,美观大方,以手工绣成的外衣,用黑布缠头,绕成盆状,越大越好看,戴上头簪、别针、凤冠、耳环、项圈、针筒、腰链、戒指、手镯、脚圈。男子则两端和中间绣有红黄相间图案的白布裹头,裹时很讲究技法,中间的花纹正好在头顶,两端的花纹垂于脑后耳边,显得醒目,漂亮。
彝族妇女穿百褶及地长裙。裙分上中下三节,未婚女子必须是上红、中黑、下白的长裙,已婚者则改着蓝、黑、白三色。青年人穿对襟短衣、老人穿右衽短衣,下装是大脚长裤,以蓝黑两色为主。
黎族姑娘穿无扣对襟上衣,下着筒裙。筒裙精巧细致、五彩缤纷。人人束发,戴绣花头巾、耳环、项圈和手镯。
苗族妇女上衣无领,长及膝,大襟右衽,下身穿裤子,脚蹬绣花鞋,小姑娘从六七岁起开始学绣花。姑娘的嫁衣多从小开始绣起,一直绣到出嫁,可见嫁衣之华丽。此外,苗族姑娘酷爱银首饰,如银帽、银簪、银角、银圈、银镯、银衣,都加起来,据说其重量可以按公斤计。
2.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主食奶、肉,少食米面及蔬菜,家常便饭是手扒肉,考究的是烤羊肉。羊肉是主食,吃法不下几十种。多用蒙古刀剔食,肉极鲜嫩、味美。奶及奶制品是蒙古族的又一主要食品。供饮用的有奶茶、酸奶、奶酒。一般不食马肉。
满族人爱吃小米、黄米饭、黄米酒、豆包,还爱吃血肠和白煮猪肉,他们过节一定要吃饺子,阴历除夕要吃“手扒肉”。
藏族的主食是糌粑。出远门时,将糌粑存在腰袋里备食,饿时,掏出木碗,盛出糌粑、倒上酥油茶,用手搅拌几下,便抓起来吃。
维吾尔族重主食,不讲究副食,但做菜必须有肉,无肉不叫菜。“白面”是平时最好的食品。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忌食猪、驴、狗肉。
佤族人喜食稀饭。侗族人喜食糯米制品和油茶,不能端碗吃,禁忌坐在门坎上吃饭。
3.居住习惯
汉族,北方房屋一般墙壁较厚,用石头砌成,有火炕、火墙和火道。北京则有三合院、四合院,造型独特,居住很方便,并保留了许多各代住房建筑。江南水乡则因天热雨多,房屋多用砖木砌成,或以茅草、竹子盖成。山区住两层楼房的较多,多为木质或竹质,上面住人,下边养牲口。
鄂伦春族,居住在大兴安岭中,常年积雪不化。他们在狩猎路途或狩猎时,就地挖一个深雪坑,四角立木,罩一层熊皮,即成一雪屋,屋内燃一堆篝火,火堆旁铺一张野猪皮,便可酣然入睡,既温暖,又舒适。
傣族人民住竹楼,楼架用硬木材,楼板、墙壁用竹子,屋顶用草排。竹楼设计精巧,有楼梯、走廊、凉台。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口,十分凉爽。
侗族人民多住木楼,通常选址于能见到流水的山湾之处,顺依山势而建。
蒙古族人民住蒙古包。
4.待客习俗
好客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传统美德。
蒙古族人民对待来客,不论相识与否,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入蒙古包,全家老少随客人坐下,亲切交谈,把各种食品、酒类端上任其品尝,有时还唱歌敬酒。交谈中,若用烟袋或手指人的头,则被视为失礼。若见蒙古包门口左侧系一条绳子,绳头埋在地下,说明家中有病号,不便待客,客人应自行离去。
苗族迎客别有情趣,由男主人盛装到村外路口迎接,到家门口,唱歌叫门,女主人闻声,要着节日盛装,唱歌开门,表示欢迎。进门先饮“牛角酒”,而后交谈。宴客前男女主人边跳舞边把最好的菜肴送到客人嘴里,而后入座陪客畅饮。
瑶胞请客,桌上只有一菜。将鸡、鸭、鱼、肉煮于一锅,熟了端出来请大家共食。餐毕喝茶,茶毕,猜拳饮酒,痛饮之后,吃“通宵饭”,饭后告别主人散去。
佤族人待客,在敬酒前,主人先用中指蘸上一滴酒,弹在地上,以示尊祖,然后自饮一口,以示无毒,再敬客人。
景颇族人民在请客人吃饭时,主人要说:“请帮吃”,并将酒筒,烟盒传给客人,以示尊重,客人应一一品尝,并尽可能回敬,表示不分彼此。作客时不能在屋内久站,应尽快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