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人口与人种--教学参考(2)

时间:2012-06-27  归属:初中地理教学参考
教学建议
【世界人口的增长】
1. 按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的两个问题,由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
2. 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分析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3. 按课文活动1,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 先组织学生依据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所提供的资料,计算出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2)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计算所得到的数据讨论:
① 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
② 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
(3) 最后,请学生归纳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增长的规律: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时间逐渐趋(短),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趋(快)。
4.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并请学生根据图4.2,写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式。
5. 按课文活动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先组织学生依据活动2所提供的资料,分别计算出表中所列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2)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计算所得到的数据讨论:
① 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② 比照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人口变化的特点,分析其他三个国家人口变化的特点,填写下表: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尼日利亚 高 高 高
巴西   
英国   
德国   
③ 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它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
④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国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表明人口在减少。)
6. 指导学生理解图4.4中1950年、1960年、1970年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幅“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的差异很大。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补充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情况的讨论。
(1) 先组织学生依据图4.4“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提供的统计数据,比照已画出的部分柱状折线,完成非洲的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2) 组织学生根据下表所提供的资料讨论:
①1950年至20世纪末这50年间,世界人口增长率有何变化?非洲的人口增长率是怎样变化的?
② 非洲人口增长的情况与全世界相比,有何明显的特点?
时间 平均年人口增长率
 世界 非洲
1950~1960年 1.88% 2.23%
1960~1970年 1.97% 2.26%
1970~1980年 1.84% 2.27%
1980~1990年 1.83% 2.28%
1990~2000年 1.56% 2.21%
【世界人口的分布】
1.由于人口分布涉及“人口密度”这个概念,所以在导入这一部分内容教学后,可先组织学生按活动1开展活动。
(1)指导学生根据举例写出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
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2) 指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计算人口密度,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2. 学生掌握“人口密度”这一概念后,指导学生读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要求学生据图说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
3. 按课文活动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理解世界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
(1)先指导学生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找出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地区)和人口稀疏区(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地区、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亚洲和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地区、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等)。
(2) 对照图3.17、图3.21和世界地形图填写下表:
 地区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地形类型或地表特点
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 10~20 >1000 平原
 亚洲南部 >20 >1000 平原
 欧洲 0~10 500~1000 平原
 北美洲东部 10~20 >500 平原
人口稀疏区 撒哈拉大沙漠 >20? <200 沙漠
 大洋洲西部沙漠地区 10~20 <200 沙漠
 亚马孙平原 >20 >2000 平原
 亚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地区 <-10 <500 平原、山区
 青藏高原 <-10 <1000 高原
(3)说明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
① 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
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这两个地区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东部这两个地区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从自然条件分析: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气候较为适宜;同时,都在平原地区(亚洲东部是中国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亚洲南部是印度的恒河平原,欧洲主要分布在中欧和西欧平原,北美洲东部主要是五大湖地区),所以,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
②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地区,是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如亚洲和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南极洲更是无定居人口的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中国的青藏高原。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人口稀少。
【人口问题】
1.按课文活动1,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在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之快。
(1) 先指导学生计算出,每年增长8 000万人口,那么,每天、每小时、每秒钟所增长的人口数:
每天增长219 028人(一年按365.25天计算);每小时增长9 126人;每秒钟增长2.5人。
(2) 然后指导学生计算出,如果按每年增长8 000万人口,那么,经过多少年,全世界又将增长10亿人口。
2.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组织学生围绕图4.7“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并按课文活动2,通过这一活动,以扩展学生对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认识。
教师可从世界粮食问题、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等方面启发学生展开讨论。
(1) 先要求每位学生用一张小纸,就“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这个问题,至少写出课本图4.7所列举以外的某一个方面的影响。
(2) 然后,在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某一个方面的影响。由组长带领小组同学归纳出本小组所列举的“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某几个方面的影响。
(3)由组长或小组推荐的同学代表本组,将归纳的“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某些方面的影响在班上宣讲。
(4)最后,全班展开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3. 读图4.8“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说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①乡村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过剩;②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乡村好,城市的文化、教育等条件较乡村好。
在指导学生读图4.8“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分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及自己所见所闻,说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一些原因。
4.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提出“人类为什么要控制自己的数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5.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图4.8“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听到的,围绕“乡村人口为什么要向城市迁移”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对于乡村学生,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6.按课文活动3,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先要求每位学生用一张小纸,就“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个问题,写出至少一个实例。
(2)然后,在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实例。由组长带领小组同学归纳出本小组所列举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实例。
(3)由组长或小组推荐的同学代表本组,将归纳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实例在班上宣讲。
(4)最后,全班展开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设;但是,另一方面,则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多而引发城市物质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城市人口问题。特别是对于城市学生,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人种的分布】
1.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4.10(教师也可适当补充有关的照片),从肤色、眼色、发色、发型、头型等方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各自的体质特征。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说明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都属于黄种人;南亚的印度人则属于白种人。
2.组织学生按课文活动1的步骤,结合读图4.11“世界人种的分布”,说出世界三大主要人种的分布。
3. 组织学生按课文活动2的要求,展开讨论。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现今世界三大人种“大范围的集中分布”与“小范围的零星分布”这种空间分布特点形成的一些原因。
教师可补充说明:当时欧洲的一些殖民者,用廉价纺织品、铜器、猎枪等工业品,向当地酋长换取奴隶,或大肆搜捕非洲黑人,运往西印度群岛或美洲其他地方,高价卖给那里的矿山主和种植园主,再把换取到的棉花、烟草等廉价原料运回欧洲;然后又把这些原料加工成工业品,运往非洲换取奴隶。这种在大西洋上进行的罪恶的循环贸易,被后人称之为“三角贸易”。
4.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师可适当补充不同人种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实例,使学生确立“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的观念。
按活动2的要求,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教学参考人口与人种
  • 上一篇: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参考
  • 下一篇:居民与聚落--教学参考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