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经马拉维湖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么形成的呢?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乞力马扎罗山
在坦桑尼亚东北部靠近肯尼亚边境,有一座雄伟的高山拔地而起,矗立在坦荡的东非高原上,这就是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它海拔高度为5895米,由三座独立的火山组成。这些火山在过去200万年间经常爆发,熔岩相互重叠造就了这座山峰。其最高点基博峰,也是整个非洲的最高点,实际上是一个直径达2000米的火山口。山峰的上部被终年不化的积雪覆盖,远远望去,在明亮的阳光照耀下,它犹如戴着一顶银光闪闪的“雪盔”。乞力马扎罗在斯瓦希里语中为“闪亮的山”之意。
乞力马扎罗的纬度是南纬3°4′,在这样靠近赤道的地方矗立着一座雪山,令人称奇。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源于它的高度。赤道附近虽然气候炎热,但随地势的增高,气温会逐渐降低,一般地势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乞力马扎罗山50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使山顶的气温常在O℃以下,因而积雪终年不化。
乞力马扎罗山山顶冰天雪地,山脚下却是一片热带风光,使山麓与山顶宛若两个世界。乞力马扎罗山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各种植被和动物。雪山脚下是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山麓四周,非洲象、斑马、长颈鹿等动物的身影出没在热带草原之中;山腰处,肥沃的火山灰风化成的土壤上生长着咖啡、剑麻、除虫菊等热带经济作物;由山腰处向上,景观便由灌木林过渡到高山草甸,最后是高山荒漠和终年积雪了。
这座山峰因其优美的自然景色而被誉为“赤道上的白雪公主”,然而“公主”的真面目并不容易看到,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顺山地抬升,遇冷变成云雾,使山腰以上经常云遮雾绕,为乞力马扎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非洲的金刚石矿
金刚石又称钻石,是宝石中的极品,经过加工打磨后,会反射出夺目的光芒,这是其它宝石无法比拟的。金刚石又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如硬度大,耐磨性强等,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如一些汽车的引擎装置、钟表、精密仪器和地质钻头等都需要钻石。信不信由你,它的化学成分却是碳,是岩浆中的碳元素在几千度的高温和几万个大气压的高压下结晶而成。它主要形成于自然界的岩浆石——金伯利岩中(这种火山岩首先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城而得名)。金伯利岩在自然界中非常稀少,因为它主要由某些岩浆沿火山颈上涌时冷凝而成。它是寻找金刚石的标志。由于地壳运动使原先深藏于地下的金伯利岩出露地表,受到风吹、雨淋、日晒而风化,一些金刚石被冲到河流中下游,也会形成金刚石砂矿。
1867年,一个南非波尔族孩子在奥兰治河岸边拾到一块晶莹剔透的小圆石子,南非第一块金刚石就这样被发现了。开采金刚石的热潮也随之掀起,人们开始逆流而上寻找金刚石矿脉,终于在奥兰治河上游的金伯利地区发现了钻石矿,金伯利城也因此而得到“金刚石之都”的称号。以后人们又陆续在非洲其它地区发现了金刚石矿,使非洲的金刚石开采量迅速增加。目前,世界四大金刚石生产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俄罗斯、南非和博茨瓦纳的金刚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非洲国家占有其中三席,而刚果民主共和国是世界上金刚石产量最多的国家,南非的金刚石产值位居世界第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里南钻石,重达621.2克,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拳头大小,就是1905年在南非发现的。
赞比亚的铜
非洲的赞比亚共和国是世界五大产铜国之一,铜矿出口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赞比亚地处于世界最大的铜矿带之一——中非铜矿带上。这条铜矿带位于隆达—加丹加高原东南部,长达220多千米,宽65千米,铜矿储量居世界第一。赞比亚的铜矿储藏量达9亿多吨,约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5%。赞比亚的铜矿多为含铜量在 2%以上的富矿,且矿层厚,埋藏浅,便于大规模开采。铜矿业在赞比亚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每年政府的财政收入1/2左右来自铜矿。
在赞比亚,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全国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人在与铜矿有关的部门中工作,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装饰物也多是铜的制品,如铜制餐具、果盘、茶具等。在首都的商业街上,铜器店也是随处可见。对初到这个国家的外国人来说,一下飞机,步入首都卢萨卡机场候机大厅,便会惊讶地看到一块重达16吨的巨大铜矿石赫然陈列在大厅中央,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你们已经到达了铜矿之都。这块铜矿石已有6亿年历史,如果冶炼出来,可得纯铜1.2吨多呢。
铜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促进着赞比亚经济的发展,使这个国家成为名符其实的“铜的王国”。
黄金国——南非
南非是世界上黄金储量很大的国家,分布于世界自然界的金矿中,南非占60%~65%。南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迄今已生产黄金4万多吨,占人类历史上黄金总产量的2/5,现每年生产黄金600吨~700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1/2。然而南非成为世界最大产金国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多一点儿,这全归功于一位澳大利亚青年的发现。1886年,这位名叫乔治・哈里森的年轻人为勘探黄金,走遍南非高原,一无所获,然而当他来到南非中部一处荒凉之地(该地即为后来南非第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偶然拾起一块小石头,却发现它格外沉重,用地质锤敲开一看,黄澄澄的金子在里面闪闪发光。“这周围一定藏有金矿脉。”在这一念头驱动下,他开始了细心的探寻,终于发现了巨大的金矿脉,这条矿脉竟绵延了120千米长。今天,这条金矿脉所处的威特沃特斯兰德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矿采炼工业区,而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约翰内斯堡更是由昔日一破旧小城,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黄金之都”。
西非的“绿色金子”——可可
巧克力是当今世界上倍受人们喜爱的食品,它是由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可可加工而成。然而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世界上生产的巧克力,每三块中就有两块是用西非盛产的可可制成的。
西非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基地,年产可可占世界总产量的 1/2 以上。这里地处赤道附近,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土壤肥沃,是可可生长的最佳环境。然而可可的原产地却是在南美的热带丛林之中。17世纪时传入非洲的圣多美岛和比奥科岛。1879年,一位名叫特特克谢的加纳人从比奥科岛带回六粒种子,很快便在加纳栽种成功,以后周边的西非国家纷纷从加纳引进良种,广泛种植,渐渐使几内亚湾沿岸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可可之乡。其中科特迪瓦是世界上生产可可最多的国家,1995年可可产量达8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1/3,被誉为“可可王国”。它还是世界上出口可可最多的国家。全国有20多万个可可种植农场,一半以上人口的生计都和可可有关,可可生产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另外,可可也是加纳、多哥等西非国家出口换汇的主要产品。因此,可可在当地被视为“绿色的金子”。
如今的西非,科特迪瓦、加纳和多哥三国的可可林连成了一片,东西长500千米~600千米,南北宽200千米~300千米,构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可可林带,蔚为壮观。
非洲的热带雨林
非洲的热带雨林分布在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地区,在面积上仅次于南美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居世界第二,面积为60多万千米2。
非洲的雨林区树种繁多,千姿百态,堪称热带植物王国。林中高大的乔木挺拔高耸,树冠紧密相连;其下长有矮小的灌木林,众多的藤本植物密密地缠绕其间,结构十分复杂。在这里有许多珍贵的树种。例如加蓬榄,生长快、树干挺直、成材率高、木材纹理美观,是很好的用材树种;非洲桃花心木,质地轻盈、木纹漂亮,是制作家具的理想木材;非洲梧桐树,体轻色浅,适于制作胶合板和造船;紫檀树,树身高大、木色深红、质地坚固耐用,为红木中的上品;此外还有非洲楝、西非乌木、西非合欢、非洲箭毒木、非洲朴等。非洲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热带木材的重要产地和出口地区。世界上一些国家,如法、意、德等国80%左右的热带木材是从非洲进口的。
非洲的热带雨林为众多珍贵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如猩猩、河马、众多的鸟类和昆虫等。
近年来由于雨林边缘被砍伐开辟为种植园以种植咖啡、可可、油棕等,使雨林的面积在逐渐缩小。有些地区由于失去了森林的保护,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现在一些西非国家正在加强保护并实行人工造林以便增加森林资源。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热带雨林区的南北两侧(大致在南北纬10°~23.5°之间),以及非洲东部地区,从东、南、北三面围绕着热带雨林地区,此外在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也分布有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稀树草原地区,气候终年炎热,降水干湿季分明,每年降雨集中在4个~6个月中,形成湿季,另外有4个~5个月几乎滴雨不下,成为干季。在这种气候影响下,这里树木的种类并不多,且分布稀疏。常见的是金合欢树和猴面包树。由于常年受定向风的影响,金合欢树形成了平顶伞状的树冠,树形十分奇特;而猴面包树则有着粗大的树干,可高达20米~25米,树冠直径达10米,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虚胖子。它的树干内贮有大量水分,预备干季时生长的需要,这种树树叶稀少,其椭圆形的果实很受猴子的喜爱,故而得名。相对于稀稀拉拉的树木来说这里的草本却生长得很高很茂盛,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构成了稀树草原的主体。非洲的稀树高草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这里动物种类繁多,如羚羊、斑马、犀牛、长颈鹿、狮子、猎豹等。它们的数量大小不等,在禁猎区内受到良好的保护。
非洲热带稀树草原景观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每当湿季来临,草原上处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干季到来时,则树木落叶,草木枯萎遍地枯黄,许多大草原上的动物会因食物和水分的不足而进行长距离的大迁徙。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分布面积占全洲总面积的40%,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区,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而南北半球总有一侧是温季,另一侧是干季,每年各种食草动物都要在这一范围内为获得更多的食物和饮水而跋山涉水,构成草原上壮观又令人难以忘怀的一景。
非洲的天然动物园
非洲的天然动物园就是在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划出一定范围,使各种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它与一般的动物园不同,这里没有围墙与笼子,各种动物都在它们最自然的状态下生存,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则被“囚禁”在汽车内观赏动物。这当然是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也是因为非洲的天然动物园面积太大,动物活动区域比较分散的缘故。
非洲大陆地跨南北半球,赤道横贯其中,高原、山地、深谷广布其间,气候复杂多样。面积广阔的森林、草原、沼泽、荒漠为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统计,非洲的植物种类至少有4万多种,动物中,仅哺乳动物就有近200种,鸟类超过400多种,许多都是非洲独有的珍贵动物。非洲各国共开辟了70多处天然动物园,总面积达40多万千米2,成为天然动物园面积最大的大洲。
东非由于有面积广阔的热带草原,更是野生动物分布集中的地区。其中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的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更是闻名于世。
位于坦桑尼亚北部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东非面积最大,动物最集中的天然动物园之一,面积达1.48万千米2。在这个建于1921年的国家公园中栖息着170多种野生动物,总头数有300多万。园中河马、非洲象、长颈鹿、斑马、狮子、猎豹、鬣狗等都有各自的领地,而相貌丑陋的牛羚却是园中最著名的动物。牛羚长着一个硕大的头,顶着一对弯角,唇下生着白须总是喜欢乱窜乱跳。公园中牛羚的数量多达150多万头。每年干湿季节交替时,逐水草而生的牛羚都要进行向南移动或向北返回的大迁徙。那时人们可看到如蚁群般的牛羚盖满了草原,牛羚大军可绵延十几千米,在队伍后边有狮、豹、豺、鬣狗等肉食动物紧追不舍,草原上尘烟四起,地面因万兽奔腾而颤动,场面十分壮观。每年这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非洲天然动物园不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必要的保护,还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最佳观察地。英国著名黑猩猩研究学者珍妮・古多尔从1960年起在坦桑尼亚的贡贝国家公园中观察黑猩猩生活共5年,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为此在坦桑尼亚成立了黑猩猩研究中心。至今仍有许多动物学家和环保学者活跃在非洲各个保护区内,从事着动物保护和生态学研究。
但近些年来,由于非洲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造成了对植被的大量破坏,使草原退化,森林被砍伐,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断缩小;另外人们出于某种欲望对野生动物的捕猎活动屡禁不止,这一切都使非洲的天然动物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局面。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位于非洲的赞比西河上。翻开非洲地图便可在非洲的南部找到赞比西河,它发源于赞比亚西北部的群山中,最终注入莫桑比克海峡。它大部分河段流经南非高原,经过许多断层峡谷,形成急流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便位于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交界处的赞比西河中游河道上。瀑布宽约1800米,落差120米,它被誉为“世界最优美的瀑布”。流水从断崖上跌落下来,宽阔的水帘仿佛天幕垂下,坠落于深谷中,激起漫天雨雾,水珠可飞溅到1000米高的空中,形成烟雾般的白云。由于阳光的照射作用,人们在2千米远的地方都可望见它绚丽多彩的长虹。更为奇特的是在秋冬之际的月夜,还可以透过水雾望见别致多彩的夜虹。瀑布奔流而下更是爆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方圆几十千米的地方都能听到。“莫西奥图尼亚”在当地赞比亚罗兹语中的意思是“声若雷鸣般的雨雾”。
1851年,英国传教士列文斯敦沿赞比西河徒步南下考察,见到这景色壮丽的大瀑布十分惊讶,就以当时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瀑布”。这一殖民色彩浓厚的名字一直延用到1964年,1964年赞比亚取得独立后恢复使用了“莫西奥图尼亚”这个名字。
大瀑布所在的地区属于东非裂谷带的一部分,由于历史上火山喷发,溢出的岩浆阻塞了河道,使赞比亚河水位提高从熔岩形成的陡坎上倾泻而下,形成了这一庞大的瀑布奇观。
好望角
好望角是非洲大陆西南端突出的一个岬角,向北距南非开普敦52千米,位于大西洋与印度洋相汇处附近。每年有4万多艘船只通过这里,其中有不少船只运载着西欧和美国进口的石油及其它工业原料,因而通过好望角的海上运输在西方有“海上生命线”之称。
好望角原来名叫风暴角。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为探寻通往东方的航道行船来到了好望角附近的海域,遇上了凶猛的风暴。海上风浪交加,波涛汹涌,船员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船驶入岬角边脱离险境,于是这个岬角被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认为只要通过这片危险的水域,就有希望到达富饶的东方国度,因而将其改称为“好望角”。
好望角的风浪是很有名的。这里一年中平均有110天浪高达6米以上,有时可达15米高,相当于五六层楼的高度,其余时间浪高一般也在2米以上。这样恶劣的海况,往往使经验丰富的老海员也望而生畏,称之为“鬼门关”。过往船只在这里失事也是屡见不鲜。因而在南部非洲的海图上都写着这样的警告:在大陆架边缘和近海30千米以内的海区常有异常大浪发生,波峰可达20米,波谷很深。在刮强西南风时,气压很低,海况恶劣,这样的大浪更为常见。
为什么在好望角附近的海域会形成如此大的风浪呢?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好望角恰好处在南半球西风带内。南半球的西风带位于南纬40°~60°之间地区,终年盛行偏西风。与北半球西风带不同的是,这里陆地面积比北半球小,在南纬40°以南,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域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一周的大水环,偏西风受到地面摩擦阻力极小,因而风力很大,常常达到11级以上。在11级风暴的吹动下,掀起的巨浪如同翻江倒海,令人望而生畏。强劲的西风使南半球的大水环内处处巨浪滔天,难怪人们将这片海域称为“咆哮的四十度,尖叫的五十度,狂吼的六十度”。
好望角由于是一处凸向海洋的岬角,前进的海流突然遇到岬角陆地的侧向阻挡,也使好望角附近风浪比别处更加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