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丘陵(DongnanYanhaiQiuling)
中国东南部具有亚热带山地
丘陵景观和滨海景观特色的自然地理单元。本区包括钱塘江至广东惠东、河
源一线以东的中国东南沿海。东南濒东海与南海,西北以九连山、云开大山
与皖南丘陵、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为界,包括福建省全部和浙、粤两省的部
分地区。区内峰峦逶迤,河流纵横,海岸曲折,岛屿棋布,四季常青。
地质与地貌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主属东南沿海褶皱系,属华力西褶皱带,
以上升剥蚀为主,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地貌基本格局。有大规模断裂活动,
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山脉;白垩纪晚期断裂活动形成许多山间断
陷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和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在本区表现为大面积隆起的同
时,伴有强烈的差异性断块活动,从而形成各级夷平面和阶地的不均匀分布。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山地面积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5%。较大平
原有潮汕平原、漳州平原、泉州平原等。山脉受构造控制,多呈北北东向平
行排列,如会稽山—仙霞岭—武夷山与天台山—括苍山—洞宫山—鹫峰山—
戴云山,在横剖面上构成马鞍状。山岭海拔多为1000~1500 米,少数山峰可
达2000 米,以崇安西北黄岗山为最高(2158 米)。组成山地丘陵的岩石70
%以上是花岗岩和火山岩,其上发育了红色风化壳。本区北北东向,北西向
两组断裂构造交切成X 型,控制了山岭走向、河流流向及盆地和港湾的形成。河流多依地势倾斜方向,由西北流向东南,数度横切北北东走向山脉形成峡
谷,但某些河段及主要支流仍受北北东构造控制,因而构成格状水系,如瓯
江、闽江和九龙江等。
分布在山地中的小型山间盆地为河流所串连,峡谷与盆谷相同排列,盆
谷地段的沿河两岸发育有冲积平原和数级阶地。每一山间盆地基本为一独立
自然单元,较大盆地有金衢盆地、新嵊盆地、永安盆地、梅县—五华盆地等。
盆地中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城镇集中。
本区岸线漫长曲折,岬湾相间,且多岛屿,多天然良港、如象山港、三
门湾、乐清湾、沙埕港、三都澳港、罗源湾、福州港(见福州市)、湄州湾、
厦门港(见厦门市)、大亚湾等。沿海岛屿原均与大陆相连,经断裂下降而
与大陆分离,故岛屿岩性与邻近陆地一致。较大者有定海岛、海坛岛、东山
岛(见东山县)和东海岛、南澳岛等。台湾海峡是中国著名的海峡。本区至
今地壳仍有活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烈地震,是中国强震区之一。本区沿
海滩涂广阔,部分已经利用。
气候与河流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海洋性气候特征。大部分地
区年均温15~24℃;1 月均温3~18℃,7 月均温24~29℃。10℃以上活动
积温为4700~8000℃,持续期在170 天以上,南部达300 天,作物可一年二
熟至三熟,大部分地区可种植双季稻。年降水量1200~2000 毫米,降水分布
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受地形影响,迎风坡雨多、背风坡雨少。
寒潮和台风暴雨为本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正常年份,霜雪仅见于本区北
部,但遇强劲寒潮,可出现零度以下的低温。本区是受台风影响最经常、最
强烈的地区。台风来临时,大风暴雨相继。暴雨强度大,广东普宁日降水曾
达619 毫米(1960 年10 月17 日)福建福清高山日降水更高,达737 毫米(1974
年6 月22 日)。
河流源短流急,多独流入海,构成多元水系。水网密度大,平均每平方
公里可达0.1 公里;径流丰富,年径流总量达629.66 亿立方米,远大于黄河。
生物与土壤本区植被可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雨林,共同
特点为:林相结构复杂,植物种类多,有分层现象,林木常绿。亚热带季雨
林林冠凹凸不平,树木挺直高大,有板状根和茎花现象,层间植物——藤本
植物特别繁茂,附生、寄生植物遍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季雨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