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港湾众多,自北而南主要有沙埕港、三都澳、福州港、湄州港、
泉州港、厦门港和东山港等。港湾深度一般较大,两侧均有半岛和岬角环抱,
形成“口小腹大”形势,港域广阔,风小,掩护条件好,多为天然良港。在
大港湾内常包有若干小港小湾,有利于对港湾多方利用。
沿海岛屿总面积达1000 平方公里以上。其中较大者有平潭、金门、琅岐
和南日等。岛屿紧靠大陆,岩石组成和地貌形态与相近大陆一致,为内侧港
湾提供良好掩护条件。
全省沿海拥有19.8 万公顷的滩涂,其中有一半已作围垦、养殖、晒盐之
用。浅海面积约41.9 万多公顷,养殖仅利用0.55 万多公顷。
气候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西北有高峻的武夷山脉为屏障,削弱了
冷空气的入侵;东濒海洋,暖湿的海洋气流可不断向内陆输送,属亚热带海
洋性季风气候,以温暖湿润为显著特色。大致上以福州—福清—永春—漳平
—上杭—线为中、南亚热带分界线。
省境大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为440~530 千焦耳/平方厘米。日照时数
1700~2300 小时,2000 小时的等值线与中、南亚热带的分界线大体吻合。年
均温17~21℃,最热月均温在28℃左右,最冷月为6~13℃,大于10℃活动
积温为4500~7500℃。年降水量1100~2000 毫米,内陆多于沿海,山地多
于平原;受地形影响,降水分布自东向西呈两低两高现象。降水季节分配不
均,以春夏季最多,夏秋间有台风雨,冬季降水虽少,但也可达160~240
毫米。风向的季节性明显,冬季多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水文省内有大小河流663 条,总长约1.3569 万公里,河网密度为0.1
公里/平方公里,在全国较突出。河流分属于29 个水系,多源于武夷山脉或
鹫峰—戴云—博平岭山脉。独流入海,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多元水系。受北东
或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水系多呈格子状或扇状,干支流
成直角相交,中、上游流域面积大。源于高大山脉的河流经许多山间盆地,
比降大;河谷呈串珠状,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水量丰沛,水力资源丰富,
且有良好的库址和坝址。
福建是全国多山、多雨的省份,径流系数在50~60%以上,径流资源丰
富,平均流量变化不大。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却相当明显,最大月平均流量与
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5~12 倍。河流含沙量一般为0.25~0.35 千克/立方
米,但因径流量大,输沙量仍相当可观。
自然
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省境隶属于两个自然
地理区。
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省境南部属此区的一部分。区内以丘
陵、山地为主,并有福州、漳州、泉州、兴化等较大的平原。气候暖热湿润,
地带性植被为季雨林,但保存极少。人工营造的马尾松、相思树、桉、木麻
黄等分布普遍。农作物可一年三熟,为双季稻主产区。经济作物以甘蔗、花
生为主,是中国重要的蔗糖产区之一。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
中亚热带浙闽沿海山地常绿阔叶林区省境北部属此区的一部分。以低山
为主,山地中有许多盆地,气温较前区低,但降水较丰,台风影响小。省内
河流多发源于此,支流多,河网密度、河床比降和水量均较大,水力资源蕴
藏丰富。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人工营造的有大面积马尾松林、杉木林
和毛竹林,是全国重要木材产地。土壤为红壤和黄壤。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如茶、油茶、油桐等种植极为普遍。省内煤、铁和有色
金属等矿产多集中于此。
发展简史
早在三四千年前,福建已有古越族居住,从事渔猎活动,兼营农业生产。
秦置闽中郡。汉初,汉高祖封越王勾践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历史上最早
的福州城),闽越国废后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吴国,置建安郡。晋分为建安、
晋安两郡。
东晋南北朝(317~589)是中国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西晋灭亡时,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