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热性的种属及温带广布种。红壤、黄壤、黄棕壤等地带性土壤的分布上限
由东向西升高,反映了贵州区域自然景双的复杂性。
此外,1551 属近6000 多种维管束植物及336 属699 种脊椎动物,提供
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指示了适宜发展农作物的生境。全球15 种植物
地理区系
成分中,13 种在省境都有大量分布。于震旦、寒武、泥盆纪及石炭、二叠纪
等时期形成了磷、汞、铝土、锰、煤及铁等矿床;锑、锌、铅等热液矿床则
主要形成于燕山期。省境已探明储量的74 种矿产中有38 种名列全国前10
位。黔西南已发现大型金矿床和冰洲石巨晶群体。此外,省境还发现多处优
质矿泉。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贵州省属中亚热带贵州高原常绿阔
叶林区。包括5 个亚区:
南部低山盆谷亚区贵州南部海拔约500~900 米地区。以低山、丘陵河谷
盆地为主,热量丰富,基本无霜,年可三熟。
东部山地丘陵亚区贵州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区。热量足,降水丰富,
农作物年可二至三熟,为省内主要林区。
西部高原中山峡谷业区西部高原山地海拔1800~2600 米地区。威宁一带
高原面保存良好,地形平缓,牧草茂盛,为省内温凉气候区。
中部丘原亚区贵州高原的主体。海拔1000~1400 米,高原面上丘陵与盆
地(俗称坝子)广布。除少数峡谷外,土层较厚,黄壤、黑色和黄色石灰土
发育典型。终年温暖湿润。
北部中山峡谷亚区地势上为高原斜坡,地形起伏大,均以山原和中、低
山为主,其间分布有面积不等的山间河谷盆地。由于地形相对高差大,因而
气候、土壤、植被皆有垂直分布现象,河流也多深切成峡谷,比降大,多滩、
瀑布,水力资源丰富。
发展简史
贵州是中国多民族省份之一。秦以前,境内散居史书所称“南夷”的部
族与部族联盟。当时,中原人对之习惯称国(大者)或邑(小者),其中以
牂牁国最大。牂牁国衰裂后,夜郎国兴起。夜郎开始步入“耕田,有邑聚”
的定居衣耕社会。秦时,派常頞在夜郎区域开五尺道,修驿站,置夜郎、且
兰等五县。今省境分属黔中、象、巴、蜀诸郡。汉武帝时,各部族纷纷去国
号而归附汉朝。夜郎境内置牂牁郡,领十七县,进行戍边屯垦,又募豪民入
黔垦殖。三国时,诸葛亮经营“南中”,“夷汉粗安”。晋代以后,黔西地区隶属彝族奴隶制的罗殿王国管辖。罗殿王国的兴起促进了黔西地区畜牧业
的发展。唐时,置黔中道,领有经制州十,大羁縻州六,小羁縻州数十。“羁
縻州”系由土著民族首领代管,在政治上受中央封建王朝控制,经济上有一
定独立自主权的地方民族政权。唐代已开始栽培茶树、油桐和漆树。宋时正
式以“贵州”为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唐、宋时,军屯和民屯交织进行,
入黔汉人渐增,农垦事业日盛。屯垦范围沿以下移民路线迅速扩展:一是溯
沅江而上进入黔东;二是溯乌江进入黔东北;三是沿赤水、綦江河谷进入黔
北;四是沿四川永宁河谷进入黔西北。元时,今省境分别隶属湖广、四川、
云南行中书省。明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明永乐十一年(1413),
正式建立贵州布政使司,为贵州建省之始。清雍正五年(1727),又将四川
所属遵义府及其属县,广西红水河以北之地(今安龙、贞丰两县)和荔波县;
湖广之平溪(今玉屏)、天柱之地划入贵州,基本形成了今贵州省疆域。
明、清以来,全省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开发速度加快,垦殖范围扩大。
鸦片战争后全省普遍种植“罂粟”,以致粮食不敷自给,而蔗糖、茶叶、桐
油、茶油、生漆、艾粉、五棓子等农、林产品生产则日趋商品化;农村家庭
手工业与耕作业的分离,近代小型采炼汞、铁、锑、铅、锌等矿业的兴办,
促进封建性城市开始向工商业城市转化。贵阳、安顺、遵义成为织布中心;
遵义、正安、绥阳、赤水为缫丝业中心。随川黔、湘黔、黔桂、滇黔公路相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