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Hexizoulang)
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
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
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 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
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
绸之路”一部分。15 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
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地质地貌与水系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
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
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
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 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
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
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
以黑山、宽台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 大
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各
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
游注入终端湖。①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
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
丘。东部为腾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②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和
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唯张掖、
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自古有“金
张掖、银武威”之称。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尔金山东段、
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即三危山、截
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
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有面积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
分布。
气候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气。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是侵入本区的夏季风。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自东而西年降水量渐少,
干燥度渐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 毫米,敦煌36.8 毫米;酒泉以东干燥度
为4~8,以西为8~24。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总量50~60%,
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云量少,日照时数增加,多
数地区为3000 小时,西部的敦煌高达3336 小时。年均温5.8~9.3℃,但绝
对最高温可达42.8℃,绝对最低温为-29.3℃,二者较差超过72.1℃。昼夜
温差平均15℃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 天以上,而安西8 级
以上大风的风日一年有80 天,有“风库”之称。走廊风向多变。武威、民勤
一带以西北风为主;嘉峪关以西的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以东北风和东风
为主。
土壤与植被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走廊东部则
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淡棕钙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
地带;灰钙土分布在祁连山山前黄土丘陵、洪积冲积扇阶地与平原绿洲。灰
棕荒漠土带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东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质
原始灰棕荒漠土为主,东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显著
地位。盐渍土类广泛分布于低洼地区,自东向西,面积逐渐扩大。草甸土分
布面积则自东向西缩小。
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乔木荒漠组成。
东部荒漠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较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类型,如珍
珠猪毛菜群系、猫头刺群系,除常见的荒漠种红砂、合头草、尖叶盐爪爪等,
还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