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丘陵(JiangnanQiuling)
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和天目
山以西、雪峰山以东,包括中国湘、赣两省中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区的大片
低山和丘陵,总称江南丘陵。介于北纬25°~31°,东经110°~120°,面
积约37 万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燕山运动决定了全区地貌基本格局。
三叠纪初期普遍海浸,三叠纪末期形成褶皱构造。白垩纪时岩浆活动强烈,南部地区有花岗岩侵入,东部浙闽一带有流纹岩喷出。白垩纪晚期发生
大规模断裂活动,形成许多山地和山间断陷盆地。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期,
低山丘陵和盆地地区仍保持温暖湿润的环境。更新世晚期气候较干燥,北部
有下蜀黄土堆积。
中生代以来南部抬升,北部断裂沉陷,形成向北倾斜的地势。主要部分
可视为湘赣两省毗连的大洼地,东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盘踞,地表径流分别通
过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抚河、赣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
庭湖和鄱阳湖,然后北入长江。东北部浙皖边区的山地丘陵与浙赣交界的山
地丘陵相连,成为长江和浙闽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区内许多中山和低山
均为北东—南西向排列,新华夏构造体系清晰。山岭海拔多在1000 米左右,
局部可达1500~2000 米。主要山脉有:湘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九岭山、武功
山、万洋山和诸广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岭,闽赣界上的武夷山脉和皖南
的黄山等。其中庐山、衡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和井冈山(见井冈山市)
等均为著名旅游胜地。
江南丘陵红色盆地众多。盆地多分布于山岭间,一般呈长条形,长轴方
向亦以北东—南西向居多。规模不等,一般宽约20~50 公里,长可达数百公
里。两侧多为断层界限,底部为红色碎屑岩层。盆地内一般有辐合水系,稍
大河流往往穿过一个或几个盆地。著名盆地有:江西吉(安)泰(和)、赣
州、于都、信丰、宁都、广昌、瑞金和兴国,湖南衡阳(见衡阳盆地)、攸
(县)醴(陵)、长(沙)浏(阳)、株(洲)渌(口)和邵阳,浙江金(华)
衢(州)及安徽南陵等盆地。均为区内农业发达地区。
红层丘陵为红色盆地主要地貌类型。岩性以软弱的砂页岩为主,丘陵坡
度平缓,形状浑圆,相对高度一般在一二百米左右。在厚层砾岩和砂岩分布
的盆地内,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和重力作用,形成“丹霞”地貌。如赣南
宁都盆地和兴国盆地。在水平层理、岩性软硬相间的红层分布地区,如赣州
盆地,则表现为“方山”地貌(见中国的红层)。
此外,区内发育有花岗岩地貌。岩性坚硬的岩体,构造抬升后形成陡峻
雄伟的山地,如黄山、衡山等。赣南岩性较软,节理丰富,密集沟谷发育,
节理交错处或沿断裂构造形成小型盆地,如兴国的杨村盆地、信丰的安息盆
地、赣县的田村盆地、宁都的会同盆地、璜坡盆地和琳池盆地等。
自然景观江南丘陵位于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区。
①气候。年均温16~20℃。夏季酷热,且持续时间长,最热月均温27~
31℃;极端最高气温各地均超过40℃,吉安有44℃、修水有44.9℃的记录。
冬季较暖,最冷月均温3~9℃。10℃以上活动积温5000~6000℃,无霜期
235~300 天。低丘盆地作物可一年三熟或两熟;山区作物一年两熟或一熟。
北部无屏障,冬季绝对最低温可达-12℃,对亚热带经济林木越冬不利。
年降水量1300~1800 毫米,是中国降水丰沛地区之一。5、6 月降水最
多,7、8 月降水较少。地表径流量大。山区径流深度约达1000 毫米。丘陵
和盆地区也有800 毫米左右,最小的湘江中下游谷地约700 毫米。河流水量
大,汛期长,洪枯水位差较小,水量较平稳。
②植被与土壤。天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树占优势,并有藤本和附生植物。
林下或无林山坡则广泛分布有常绿蕨类和灌木杜鹃。北部的常绿树种以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