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的新石器遗址和商、周青铜器分布广泛。汉、满、蒙古、朝鲜
族人祖先几万年前在此创造了与黄河流域接近的文化。周为燕国辖境,公元
前3 世纪燕在北部筑长城,设立辽东、辽西和右北平等郡,注意土地开垦。
西汉初重视耕作,实施发展农业和充实边防的政策,统一经营盐铁,铸造兵
器和农具,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推行军垦,还大力移民实边,屯田
垦荒。关内农民转徙迁移辽宁各地垦殖,迁移路线主要是出喜峰口经平泉、
朝阳沿大凌河谷到辽河平原。其后随海滨平原展宽,出山海关经辽西走廊东
来成为捷径。汉末开辟由山东半岛经庙岛列岛到辽东半岛通道。大量屯垦使
辽宁经济、文化发展加快。公元668 年唐统一辽宁全境,置安东都护府(辽
阳)、营州都督府(朝阳)。以后辽、金、元都以辽阳为行政中心。明初辽
宁划归山东布政使司管辖,同时设辽东都指挥使司辖铁岭等二十五卫,推行
屯田军制度,由国家统一供给耕牛、农具,并奖励移民垦荒,效果显著。农
业发展促进煤、铁、渔、盐各业和水运繁荣,海船可达朝鲜、日本和中国南
方各港口。清初辽宁为盛京将军辖地,为维护满族“发祥”地,禁止到长白
山区伐木狩猎挖参捕貂和淘金采珠,在山海关、开原、凤城一带设柳条边,
划封禁区,严格限制移民。19 世纪初禁令渐弛。山东、河北、河南农民大量
东移,在平原丘陵种植高粱、玉米、大豆、小麦,在山区经营果园、林产、
柞蚕,沿海地区发展渔盐生产。工、商业随之兴起,先后出现沈阳、辽阳、
海城、锦州、朝阳等经济中心,榨油、面粉、纺织、酿酒作坊渐多,并在本
溪湖、五湖嘴、阜新、抚顺、庙儿沟等地发展采煤、炼铁业。光绪三十三年
(1907)改盛京为奉天省,1929 年改称辽宁省。
经济发展引起列强觊觎。1860 年英国强开营口(牛庄)为商埠,1898
年沙俄强租旅顺、大连湾,随后获中东铁路沿线地区行政、经济、矿业等特
权。铁路运输代替了辽河水运,大连也取代营口。1905 年日俄战后,日夺取
俄在辽宁权益,并于1931 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全省,掠夺资源,生产军火。沈阳、鞍山、抚顺、大连、本溪等地采掘、冶金、动力工业和运输
得到一定发展。1945 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统治时,辽宁经济受到破坏。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总人口3945.97 万人,占中国人口的3.5%,每平方公里270
人,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密省份。人口分布平原多于山区,沿海多于内陆,城
镇、交通沿线和工矿区人口稠密。哈大铁路沿线沈阳、鞍山一带是人口最密
地区。辽宁省是城镇人口比例大的省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较快,
1990 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50.86%。除自然增长外,主要是农业人
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全省大、中、小城镇281 个,其中地级、县
级市有20 个。市区非农业人口百万人以上城市4 个(沈阳、大连、鞍山、抚
顺),50~100 万人城市6 个(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
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群。
近代辽宁人口增长,主要是河北、山东农业人口大量移入。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辽宁是中国重点建设地区,也使
人口大量移入,特别是城镇人口增加速度快于农村人口增长。20 世纪50 年
代后,高出生率持续20 多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达41.2‰(1963),到
1984 年降为5.8‰,1990 年又回升到9.59‰。1949~1990 年全省共增长
2115.47 万人,增长了121.3%。
由于历史上多次民族迁徙、屯田、戍边和朝代更迭等原因,引起人口变
动,使辽宁形成多民族省份。现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族等40
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91.9%,少数民族人口占8.1%。在少数民族中,
超过万人的有5 个:①满族约199 万人,占全省人口5.57%,占全省少数民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