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郡是全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有铁宫四处。此时,山西南部农业
发达,所开番系渠引黄河、汾河水灌溉,河东、上党、太原等郡有大量粮食
沿汾河漕运京畿(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经济凋敝。
由于游牧民族南迁,致使境内大量农田变为牧场。公元398 年,鲜卑拓跋部
建立的北魏政权,将都城由盛乐迁到平城(今大同),后统一黄河流域。自
4 世纪初至6 世纪后半叶,平城、平阳、晋阳先后成为中国北方政治、军事
中心城市。
隋代山西分为十三郡,置河北道行台于晋阳。河北道管辖区域相当今山
西、河北、北京、天津和河南、山东的一部分,晋阳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
洛阳的政治、军事中心。唐朝于山西置屯田,劝农桑,兴水利,经济得以繁
荣,“河东殷富”。但山西成为全国主要伐木区,森林日渐消失,湖泊渐涸,
泉水大量减少,自然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唐朝中后期,突厥族的沙陀一支几
经迁徙,进入山西北部。五代时期,沙陀族以山西为根据地,夺取黄河流域
大部地区,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政权。以太原为陪都,称北京。
明代山西属山西布政使司,设大同、太原、平阳等府和汾、沁、泽等州。
元末明初,山西因受战祸较少,成为平原居民的避难所,人口剧增。明初从
山西和中南部的泽(今晋城)、潞安(今长治)、平阳(今临汾)、太原等
地区大量移民到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明推广植棉,发展蚕
桑,所产潞绸驰名天下。潞安府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丝织中心之一。晋南盐池
盛产湖盐,为山西大宗出口物。在盐、绸业发达的基础上,山西商业甚为活
跃,商人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
数十万不称富。”
清始称山西省,人口较明时少,工农业生产衰弱,但商业仍有发展。经商范围扩展到东北三省和内外蒙古。清中叶汇总业兴起,出现近代史上有名
的山西票号,经营地区主要在平遥、祁县、太谷,所设分号分布全国大部地
区,并远达日本、俄国。山西票号一度控制全国金融。
1840 年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山西僻居内地,帝国主义势力侵
入较晚,资本主义发展较沿海各省晚。1907 年正太铁路和1937 年同蒲铁路
通车后,交通改善,工农业发展。太原、阳泉等地先后建立起采煤、炼铁、
军火、纺织等现代工业,粮、棉生产也有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山西经济虽然遭破坏,但仍不失为中国内地工业较有基础的省份。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 山西人口2 875.9014 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8.72%,
高出全国的平均比,反映了山西工矿业较发达的特点。人口平均密度为184
人/平方公里。以太原等城市郊区人口最密,达400 人左右。次为晋东南、晋
南、晋中、忻定的盆地区,约200~300 人。大同盆地和晋东山地各县约100~
150 人。西山地区各县人口最稀,约为50~100 人。
汉族居民占总人口的99.75%。另有回、满、蒙古、朝鲜、壮、藏、苗、
维吾尔、瑶、土族等34 个少数民族,以回族较多。
经济概况 山西是中国内地工业较发达省份,以重工业占优势(占71
%),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炭外,铝、铁、铜、石膏、盐等均居全国前列,
此外有硫、铅、锌、黄金、钴、云母等矿藏。50 年代以来,新建和扩建了一
批工矿企业,形成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
① 煤炭工业。山西省是中国的“煤海”,全省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37
%,已探明煤炭储量达2 350 多亿吨,占全国30%。有5 个主要大煤田:沁
水煤田,包括阳泉到晋城一带,占全省煤田面积1/2,为山西最大煤田,以
无烟煤为主;大(同)宁(武)煤田,以气煤为主,为优质动力煤和炼油化
工用煤;西山煤田,位于太原西南,以焦煤、肥煤、瘦煤为主;霍西煤田,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