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2.8 人,尤其东起渭南,西至武功,北抵铜川的三角地区竟高达500 人
以上,为全省人口最稠密地区;陕南秦岭、大巴山区平均约119.3 人,但汉
江谷地平坝区人口密度高达350 人左右。在全省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
81.4%。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9.53%,分布遍及省境;少数民族人口约占
0.47%,仅有15.56 万人左右,其中回族13.09 万人,余为满、蒙古、壮、藏
等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安、宝鸡、安康、汉中和咸阳等地。
经济概况陕西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尚称优越,工农业、交通
运输和旅游业在西北地区均属较发达。农业历史悠久,所产粮食基本自给;
矿产和水能资源较丰,以机械、电力和轻纺工业为主的部门结构日趋合理;
以西安为中心,陆路和航空运输皆很方便;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亦已
成为省内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陕西是中国古老农业区之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田水利较发达。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古老灌渠,经过整修和扩
建后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同时,新修了宝鸡峡引渭灌溉、东方红电力抽水灌
溉、千河冯家山和褒河石门水库等大型骨干工程和大量中小型引水工程,使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6.31 万公顷,比1949 年扩大近5 倍。目前,全省
约有耕地359 万公顷,垦殖指数达18.1%。其中陕北黄土高原塬区一般为20~
28%,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区不足10%,秦巴山区5%左右,低山丘陵区10~15%,
而关中平原除沿秦岭北坡部分地区较低外,其余大部分均高达60%以上,成为西北各省(区)中垦殖利用程度最高的省份。
在全省耕地面积中,约有64.25%为旱地,且以旱坡耕地居多,大量集中
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该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1/4 以上,其中90%以上为
旱地。水地和水田则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等平原区,约集中了全
省2/3 的水地和2/5 的水田。作物构成以粮食作物为主,约占总播种面积的
85.1%,经济作物占9.8%,其他作物占5.1%。
①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和薯类为主,糜谷和豆类居其次。1990
年粮食总产量达1070.7 万吨,多年平均粮食收购量占产量的21.72%。经济
作物以油菜籽、棉花为主,花生、胡麻、烟叶等次之。
②森林面积约497.35 万公顷,其中用材林和防护林约400 万余公顷。森
林覆被率达24.1%,居西北地区之首。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关山、桥
山(子午岭)和黄龙山等五大林区。其中,秦岭、大巴山林区森林面积约占
全省的3/4,均以次生林为主,原始林仅在佛坪县深山区及太白山周围有少
量残存。浅山丘陵区多灌木林。全省林木蓄积量3.21 亿立方米,平均每公顷
林木蓄积量为64.5 立方米,以秦岭林区最高,大巴山林区次之,是西北地区
最重要的林区和木材产区。
③陕西虽有辽阔的山区及丰富的牧草,为畜牧业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良
好的发展条件,但草场面积和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在西北地区均属较
低。省内的关中地区以役用大牲畜和猪为特点,著名畜种有“秦川牛”和“关
中驴”。近年来大力发展奶山羊饲养,已成为全国重要奶山羊生产基地;陕
南地区饲草丰富,以猪、牛居多;陕北以牧羊业为主,羊的数量占全省60%
以上,大牲畜以役用驴为重要,是省内皮、毛等畜产品生产基地。“佳米驴”
为著名优良畜种。
④渔业生产为陕西农业薄弱环节,全省虽拥有可供养殖的水库、池塘、
湖泊等水面2.82 万公顷,深水稻田8 万余公顷,但多未充分利用。
农业区陕西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南北差异显著,全省大致可分为3 大农
业区:
①秦岭大巴山林农区。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年可二熟。河谷山间盆地以水稻、小麦和油菜籽为主,是省内稻谷主产区。
丘陵和中山区坡耕地比重大,以玉米、马铃薯、豆类及其他杂粮为主,作物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