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鱼类的南北游动现象,是鱼本身的生理要求和海洋环境变化所产生的矛盾而引起的。鱼类为了生殖需要,去寻找适宜的海区,而引起的集群性游动,叫做产卵洄游;为了寻找饵料,而引起的集群性游动,叫做饵洄游;由于季节的变化,为了适应水温,而引起的集群性游动,叫做适温洄游。我国渔业工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海水鱼类洄游规律。“春过三天鱼北上,秋过三天鱼南下”就是其中一条经验总结。它是指海水鱼类在春天以后有自南向北,秋天以后有自北向南游动的趋势。
随着季节的变化,冷暖空气会南移或北上,使气温上升或下降。在海洋中也有相似的现象。有一股从赤道向北流动的暖水,它温度高,盐度也高,叫做暖流;还有一股从北冰洋向南流动的冷水,它水温低,盐度也低,叫做寒流;另有一股从沿岸江河流入海洋的,其水温随大气温度变化着,盐度最低,叫做沿岸水。由于各股水流势力强弱和南北移动,引起海洋环境的变动。每年春季大地转暖,南风频吹,海洋中暖流势力逐步增强北上,向我国沿海伸展,寒流势力逐步减弱由北退移,使我国沿海水温由南向北相应地逐步升高。这样,原来处于南部和深海越冬的各种鱼类,根据其所需要的水温、盐度、底质、饵料和生理要求,分别集群由南向北和由深海向浅海方向进行索饵或产卵洄游。那时候,渔民扬帆出海,由南向北乘胜追捕大量的带鱼、黄鱼、鲳鱼、鳓鱼、鲐鱼和乌贼等。在每年四、五、六月形成春夏季渔汛。这就是“春过三天鱼北上”。
每年秋季后,冷空气不断南下,北风增多,海洋中寒流也逐步南下,江河流入海中的沿岸水水温也降低,暖流相对减弱,海水温度由北向南逐步下降。这样,原产卵后分散索饵的鱼类,为了得到适应的水温,又一次逐步集群,向南部海区或深海游动,形成越冬洄游,这是就是“秋过三天鱼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