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植被稀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碎化、片断化与边缘化,失去了涵养水源的功能。
1)毁林开荒。近4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先后出现几次砍伐森林高峰。据测算,10万亩成年森林涵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库容为200万立方米的水库,森林锐减后使暴雨后不能蓄水于山,加大和加快了地表径流的下泄,使灾情加重,致灾频率增大。毁林开荒又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水库淤积,河床抬升,降低了调洪防洪能力。
2)城市化的影响。由于城市进程的加快,小城镇面积扩大后,不透水地面增加,暴雨后地表汇流速度加快,洪峰流量成倍增长,城市的“热岛效应”又使城区的暴雨频率与强度增加。新增城镇多向低洼处发展,由于必要的防洪排涝设施跟不上,有些城镇的行洪河道演变成市镇排水沟,若清淤不力,必加重洪涝灾害的损失。
3)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开发。由于不顾地质条件,不合理的开挖、弃土弃渣和盲目与河争地,造成山洪泛滥,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加重山洪危害的例子也不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压力的增大,一些单位向河滩发展,挤占行洪河道,洪水一来首当其冲,损人害己,人口压力还导致一些有效的防洪措施难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