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次大会。全面提升市民素质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创建全国文明乡村工作的再动员,进而推动“两个最适宜”乡村建设。市委确定今年为“市民素质提升年”制定了关于提升市民素质的实施意见》提升市民素质是临时的过程,今年的重点是引起大家广泛重视,积极行动起来,建立起推进机制,为市民素质迅速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下面,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升市民素质是加快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
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动员大会上,2010年。曾讲过,随着全球化加速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如何提升乡村竞争力是亟待破解的重大问题。3年过去了有进展,但突破不大。已经认识到优化发展环境是提升乡村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现阶段发展环境的优劣更多地取决于软环境的优劣。而软环境是由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文化氛围、教育水准等诸多人文元素组成的这一切,主要取决于市民素质。因而市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很大水平上决定着发展环境的优劣。换句话讲,市民素质是乡村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居住、守业适宜水平的重要基础。
(一)提升市民素质是推进“两个最适宜”乡村建设的根本所在和迫切需要
也包括人的发展、市民素质的提高,乡村发展不只包括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后者更具有标志性、根本性。一座城市,只有现代化的硬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市民素质,这个乡村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充其量也只是缺乏文化支撑的迸发户。反过来,市民素质是乡村发展的基石,标志着一座城市的现实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后劲。可以说,不时提高市民素质是乡村发展永恒的主题。近几年,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立了建设“两个最适宜”乡村的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兴工强市”方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效果:乡村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乡村、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乡村,乡村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一座越来越适宜居住、适宜守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乡村正更加自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乡村的沧桑巨变,深深影响着市民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容纳、诚信、自强、创新”乡村品格逐步养成并不断锤炼,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精神得到确立并大力弘扬,社会风气整体上积极向上,市民的自豪感、幸福感大大增强,市民素质得到较大提升。但我也不否认,市市民素质的提高还没有完全跟上城市前进的步伐,而且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成为“两个最适宜”乡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从适宜居住的角度看,不少人的市民意识较弱,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上与现代市民素质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大多看似“小事”但恰恰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素质、品质。从适宜创业的角度看,市民整体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就业技能、守业身手不强;一些人的价值观、精神追求与建设守业乡村的需要还相差较远,缺乏实现较高追求的实际行动;还有的人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不遵守规则,直接破坏守业环境。当前,两个最适宜”乡村建设已经跨过了以硬件建设为重点的阶段,今后应以提升市民素质为重点,努力塑造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市民素质,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提升市民素质是解决人才、科技“瓶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加快科学发展。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源消耗支撑经济发展。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归根到底靠人才。市人才密度(人才资源在人口资源中所占的比重)为8.9%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10个省会(首府)乡村中排第6名,比人才密度较高的成都市低7.7个百分点,发展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技术带头人、优秀企业家十分紧缺,现有人才分布不均衡、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一是靠自己培养,解决人才问题。另一个是靠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靠引进,大量的基础性、实用性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事实上,人才流动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对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来讲,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很难的事。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效果并不明显。因而从长远看,培养人才包括高层次人才,人才队伍建设的主攻方向。水涨才能船高。如果说人才队伍是塔尖”市民素质就是塔基”从这个角度讲,提高市民素质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当然,的发展不只需要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更需要大量熟练掌握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不只需要某一领域学科带头人,更需要行行出状元,需要每个市民都能人尽其才。只有大量人才不时涌现,汇集成持久、强劲的发明活力,才干构筑起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必需加快培育并不时提升市民素质,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发明良好条件。
(三)提升市民素质是创建全国文明乡村的根本所在和迫切需要
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市民素质是乡村文明的核心。市创建全国文明乡村工作启动以来。取得了明显进步。去年,中央文明委公布的乡村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中,市以79.48分位列西北省会乡村第一,全国省会及副省级乡村中位列第17名。相对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这样的成果是十分难得的差别主要在公共环境和公共秩序两个方面(其中公共环境失分13.32分)比方:环境维护、市容卫生意识较差,有的家庭垃圾乱扔、有些人从车中向外扔废弃物,路面、电线杆、社区楼道“牛皮癣”现象严重。公物维护意识欠缺,电话亭、路灯、公共座椅人为破坏率超过30%垃圾箱换了一茬又一茬;南薰街用于交通隔离的铁栅栏屡遭破坏,40%属于人为破坏,市政部门两年维修了六七十次。规则意识缺乏,很多人过马路不走人行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翻栏杆、闯红灯,车辆乱停、乱靠、乱行司空见惯;公共场所人多时不排队;乘公交车时挤车门、抢座位;随地吐痰。助人为乐尚未形成风气,公交车让座不够自觉、主动,关心老弱病残、协助特困群体、捐资助学、赈灾救荒等公益事业上,社会各界及市民参与的热情还不够高;注册志愿者占市民的比例为8.1%虽达到创城标准(8%但30%注册志愿者没有实际参与志愿服务。文明礼仪缺失,一些窗口行业的礼仪素养亟待提升,见面语、招呼语的文明使用远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和习惯,服务不规范、质量不稳定。素质教育滞后,未成年人校外道德实践基地缺乏,局部学生沉溺于网吧、游戏厅,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农村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缺乏,个别地区迷信活动仍未杜绝;局部市民的生活方式不文明、不健康、不科学。社会公信力不强,诚信体系尚不完备;少数部门服务意识淡漠,工作效率低下,不作为、乱作为、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随处可见的不文明现象,已经极大影响了的文明形象,与日益提升的优美环境不相协调,阻碍着创建全国文明乡村的进程。市民是创城的主体,每个市民的素质都映射着城市文明的水平,因而创城必须建立在市民素质提升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