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从此以后我身上又多了一份责任,那是对一百多个学生的责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不仅要教给他们语文知识,还要告诉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不仅要用知识充实他们的头脑,更要提高他们的修养,而且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责任很重大,对于刚进入学校,刚迈入教育行业的我来讲确实很困难。但我已做好准备,不管多难,我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在上学的时候,通过认真学习,我掌握了许多专业知识;在课外时间里,我也读了许多书,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同时我也学习了有关的教育常识,了解了老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明白了与学生相处的方式。但那只是理论,要想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还需要很长时间。为了促使我们快速成长,学校制定了新的方法,那就是新老教师结队,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形式。这种方式确实很好,我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一些教育方法,也可以得到一些知识上的指导,还可以了解中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有利于我与他们更好的沟通。当自己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可以及时地向他请教。我也会不断摸索,尽快适应这种紧张而又充实的生活。除了这个方法外,我还在这段时间里看了一部教育名著,那就是史建筑老师主编的《走进名师理堂》。在看这部书的过程中,我确实收获了不少。
首先,做为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阅读,因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代替学生阅读,是许多教师犯的错误。放任学生自由读,是教师的失职。教师要站在教的角度,学生要站在学的角度,阅读教学,老师首先应该回答,我教会了学生什么阅读方法。许多年来,我们教学生阅读,总是在想告诉学生文章学的知识性结论,主要表现为让学生死记一些名词术语概念,导致学生总是浮在文章表面,读不懂字词的基本含义,弄不明白上下语句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更读不出作品言外之韵味。因此读书应该从最基本的字词开始。文章就是一条富含逻辑的语义链,前后语句应该是互相阐释,相继发展的,因此,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通过相近的词语的阐释关系,而把握其语义的发展脉络,是引导学生细品文本,体味情感的重要途径。
针对这一点,我也很有感触。在教学的这半年里,我发现同学们在读书上欠缺功夫的绝不在少数。有一句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许多感情的理解,除了是从作者描述的语言中得到外,最主要的就是靠自己的读,自己的体会了。从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十分注重培养同学们的朗读能力,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同学们不是读的声音非常小,就是不带感情,有时整个班级的语调都是向下的,弄得老师讲课时的心情也异常沉重。对于教学,这是很不利的。同学们热情洋溢,老师也会相应的激情澎湃,也许本来想不到的问题会突然闪现在脑海里;反之,如果同学们死气沉沉,老师也会打不起精神,可能本来该讲的问题会暂时遗忘。我知道老师应该主导课堂,我会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
同学们不仅在阅读上存在不足,更过份的是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他们基本上都是没有读过,教学的效果暂且不说,他们有时连最起码的字词的音都读不准。如果说现代文同学们不读还可以理解的话,那文言文既是难点同时也是重点。不阅读,老师在解的时候他们更不能掌握字词的意思。而且文言文的特点是用简短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意思,其中还包括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同类话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现象。所以,他们一学到文言文就十分头疼,这与他们读的少是分不开的。除了这种现象外,我们都知道,一种正确的读书语气对于我们把握人物的感情也十分有帮助。但由于处于青春敏感期,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敢于大胆地朗读。大多数的同学读书就像白开水一样,了然无味。
看来,阅读问题是我重点解决的对象。其实,在这方面我也已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了。每次读课文,背课文的时候,我都是和他们一起而且声音很大,即使这样仍不能调动他们学习阅读的兴趣。其实我也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只能说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不放弃,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好的阅读方法。
在这部书中,编者说文章的灵魂是情感,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妙处在意境,课程标准对文章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滋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司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如何进行审美体验,如何感受形象,如何品味语言,结合具体文本,需要有具体的阅读取向和阅读方式。因为“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战略上,阅读取向:阅读姿态,阅读样式;战术上,阅读方法:在哪里,读什么。怎么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或处理为一种特定的取向下‘读什么’,怎么读问题,就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去读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读出什么的问题。单从品味语言说,写景状物散文的哪些语言会值得品味,品味的方式是什么,是这类文章阅读的教学内容 。为此,结合本文列出了品味语言的三个角度:形象美、神韵美、逻辑美。目的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这三种品味的内容或方式,而是以此给学生作出一个示例,让其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生成的特点。这也是我比较愁的方面。阅读同学们提不起兴趣,那么对于课文内容的赏析就要说不出来是什么情况了,不知道是因为同学们过于羞涩还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本来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却无法正确地表达出来。他们不是站在那里一声不吭,就是说出完全标准的答案。他们对于参考书过于依赖,只要一遇到问题,同学们想到的不是自己独立思考或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而是打开各种参考书并从中找到老师讲到的问题,然后原模原样的读出来。对于这种答案,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样给予评价。这种问题几乎在每一堂课上都有出现,专家在这里所说的重点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
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这是老师在每堂课上都想达到的目标。其实我也不能过多地抱怨同学们,他们也希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他们也希望老师给他们指出好的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用心去做的。
如果说现代文同学们接受起来还比较容易的话,文言文的学习就不那么轻松了。我摘了齐鲁名师的一段话,是对高中文言文的分析:文言文属于广义的散文范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文言作品灵活自如地阐述思想、传递感情,从诸子散文到魏晋文章,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明清散文,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享受,文言作品是语文教材中一道别致的风景。
高中语文课标对文言教学里提出了以下要求:从具体要求上讲,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梳理常见的词法句法,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整体意义上讲,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