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看:《数字商业时代》促销
暑假期间,通过同学介绍,我找到了一份既能赚点小钱又能与自己专业搭得上边的工作。工作系“精品购物指南”旗下唯一一本的商业杂志——《数字商业时代》的……推广工作。说白了,就是为《数字商业时代》这本杂志做促销。但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份单纯的体力活,我们的工作任务是每天在不同的报刊亭售卖这本杂志,在此期间,我看到了一些有关报亭的运营以及报刊杂志销售的现状。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数字商业时代》这本杂志,它是半月刊,每月5号,20号发刊,我们则是在它自然销售二至三天后开始为期四天的报亭促销活动。它的单本售价15元,是一本定位在商业杂志方向上的杂志,由于受众较窄再加上知名度不够,就只能依靠促销和随刊附赠礼品来吸引顾客。和该杂志比较符合,他们随刊附赠的是《明朝那些事》mp3正版有声光盘,包装比较精美,在促销期间,大部分的顾客都是冲着《明朝那些事》的名气买的。当下的杂志,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派送礼品的小品,例如《瑞丽》送包,《昕薇》送香皂、护肤品等等,这些都屡见不鲜,但大都出现在时尚杂志中。而商业杂志例如《第一财经周刊》、《生活三联周刊》等,还是很少搞这种噱头的。当然,我们要考虑到的是这本杂志并不像之前所提的那些杂志一样,拥有强大的知名度以及固定的受众群,这本杂志已经被“精品购物指南”从台湾收购到大陆发行已经七八年了,仍旧没有什么起色,着了急的“精品”开始花大价钱誓要让他起死回生。
让我们来看看,这本杂志由于发行量不大,知名度不高,广告自然不多;其次,我想运营一份商业杂志的资金远远要超过一份时尚杂志,因为它针对的是专业人士,不能胡编乱造,甚至有时候花重金请一些专家在其实中发表言论以显示其杂志的专业性;要冲销量自然要促销,要打名声自然要做广告,这样一来它的运营成本就大大提高了。我当时粗略算过,它杂志雇佣的记者编辑,杂志随刊的赠品与印刷费用,加上促销员的工钱以及在报亭投放需交给邮局的费用,就算卖了也赚不了钱,卖的越多,亏得越多。
没错,“小报靠发行,大报靠广告”,可这份小报招不来广告,而发行等于亏损,他们的运行在于他们身后大财团“精品购物指南”!这是怎样的一种畸形运作啊!也听里面的工作人员说过,现在最难得做的就是杂志,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柱,根本做不起来,看来他们的杂志已经把这条规律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二、我看:北京各报亭销售
在报亭实地促销的过程当中,也不难发现销量最大的是法制晚报、新京报、北京晚报、精品购物指南等价位在一元且信息量大报纸。就《精品购物指南》来看,在朝阳区较繁华地区,一般每天有五十份以上,有促销员促销时一个早晨就能达到一百二十份,甚至更多。不同的地区销售的报刊杂志天差地别,例如在国贸一带,除了便宜的报刊,杂志走的也相对较快,像我当时所促销的《数字商业时代》也是最好卖的,那一带的人群相对容易接受更有深度的东西,而不是是些街边新闻,或者法制消息。与之相反的,在劲松桥一带的报亭,即陈旧的小区边上,走的好的一般都是一元一份的新京报、法晚、北晚、参考消息等,连精品都很少卖。还有一种,则是在工体一带,会有一些时尚人士,走得相对较好的就是瑞丽、昕薇、coco等时尚杂志,这些人一般不太看重价钱,看上眼了就直接拿走,而他们也是除了商业人士以外促销的“攻击”对象,因为他们购买杂志时相对较为盲目,只要你口才过得去,抓住他们的需求点,成功率会很高。
在这个暑期实习当中,虽然没有进大报社,但在与报刊亭主的闲聊之中可以发现在报亭和杂志社之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邮局。报刊亭主大多是外地人,常常也听他们对我吐苦水,他们语言质朴,大多是些“邮局黑心”之类的抱怨。每份杂志如果要上报亭每年必须交给邮局5万块钱,而其他的杂志如果和亭主协商好,能够放上报亭,则有可能等来被抄报的命运。还有许多报刊是有“任务”的,例如,双井桥一带的一个报亭,法晚、北晚、新京报等都有各20份的“任务”,如果卖不掉那就只能报刊亭自己吃了,如果有亏损,也只能哑巴吃黄连的份儿,而邮局每天都稳稳拿着这些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