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华中地区区域特征

时间:2011-01-29  归属:中国自然地理

第一节  区域特征

一、复杂的地貌结构

巫山山脉与武陵山脉以西地貌类型结构以山地(中山)、高原和盆地为主,海拔多达1500—2000米;以东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海拔多在1000—500米,平原多在50米以下。主要山地有东西横亘于北部的秦巴山地、淮阳山地,绵亘于南部的南岭山地以及呈南北或北东走向的横断山、武陵山、雪峰山、罗霄山、武夷山、天目山、戴云山等。主要盆地有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南阳盆地等;著名的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全区划分为七个地貌单元分述如下:

(一)秦巴山地

包括秦岭、大巴山、龙门山、邛崃山南段、鄂西北的武当山、荆山。秦岭山地东西走向,横亘于黄河、渭河与汉水之间,大部分海拔1500—2500米,主峰太白山3767米。山地北坡陡峭,南坡比较和缓。北坡最陡峭的是宝鸡至西安间的一段,相对高差达2500—3000米。秦岭山地岩石组成以古老变质岩和花岗岩为主,它是在古生代秦岭褶皱系的基础上,经燕山断块活动而形成的。上升的部分,成为山坡陡峭的山地,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则成为高峻挺拔的山峰,如太白山、华山;陷落的部分则成为山间盆地,如成县、徽县、两当、凤县、洛南、商县、山阳等。喜马拉雅运动,进一步加强了断块升降活动的趋势,使山地变得更加巍峨峻峭。

秦巴山地南列山地包括米仓山、大巴山、武当山和荆山等,海拔自西而东由2000米下降到1000米(主峰神农架3053米),总体走向北西西,大巴山略呈向西南突出的弧形。山体属复背斜构造,经河流差别侵蚀,坚硬的结晶灰岩往往成为高山峻岭,喀斯特地貌发育。

秦岭、大巴山地之间为汉水谷地,是由一系列峡谷相间的串状小型盆地组合而成。海拔自西向东由600—300米。峡谷以黄金峡最为著名,盆地以汉中盆地为最,其次为郧县盆地、均县盆地等。汉中盆地东西长100千米,东北宽5—25千米,沿汉江两侧一、二级阶地为冲积平原,三、四级高阶地则为土状丘陵地。

(二)淮阳山地与南阳盆地

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在构造上,它是秦岭褶皱山系向东延伸的桐柏-大别复背斜。山地西段北西走向,至黄梅附近折向北东,呈北东-南西走向,形成一个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组成的岩石主要是太古代结晶变质岩系和不同时期侵入的岩浆岩,其中以燕山期花岗岩分布最广。于燕山期所形成的断陷盆地中,堆积了白垩纪以及下第三纪和上第三纪红色岩系。

淮阳山地经长期剥蚀,山势低缓,大部为海拔500米以下,甚至200—300米的低丘。大别山地势较高,海拔可达1000米上下,个别山峰可超过1500米。如位于鄂皖边境的白马尖为1774米,天堂寨1729米。西部的桐柏山、大洪山海拔仅500米左右,只有个别山峰可达1000米。如太白顶(桐柏县西南)为1140米,大洪山的主峰大洪山为1055米。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的涢水河谷,海拔仅200米左右。两山西端为第三纪陷落的南阳盆地,覆盖有很厚的第三纪红色岩系和第四纪初期的红土层(厚仅3—4米)。经流水切割成为红土丘陵和比高20—30米的红土缓岗。盆地海拔100—150米,北高南低,是主要耕作区。

(三)四川盆地

三叠纪印支运动中,随着松潘、甘孜与三江褶皱系的强烈隆起,处于其东侧的四川盆地开始下陷而成为盆地,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以紫色砂页岩为主的潟湖相岩系,故四川盆地被称为紫色盆地(或红色盆地)。燕山运动(四川运动)中,岩系发生了大规模形变,东部出现一组北东走向的紧密褶皱,称为川东(盆东)褶皱带;中部弯窿及短背斜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则仍表现为断陷沉降,为盆西沉降带。这三个不同的构造单元为今天盆地地貌格局奠定了基础。第三纪,长江切穿了黄陵庙背斜(三峡地段),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陆盆地变为外流盆地,由堆积环境转变为侵蚀环境,除盆西沉降带以外,广大盆中和盆东地区均见不到第三系堆积,中生界各类岩层暴露地表,受流水侵蚀,形成峰峦起伏的丘陵山地。根据岩性、构造和地貌形态的不同,四川盆地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地貌区:

1.盆东平行岭谷区:位于隆昌(内江东南)—渠江以东,由大小28余条北东向平行的褶皱背斜所组成,多为箱形褶皱,山形细长,顶部平坦,两翼陡峻,对称而规则,海拔700—1000米,以华蓥山最高,主峰1433米。山岭多由中生代灰岩、泥岩、页岩和砂岩所组成。背斜顶部坚硬的砂岩被剥蚀后,下部灰岩出露,经流水侵蚀发育成为槽谷。这样,一条山脊顶部就常常出现二岭一槽或三岭二槽的现象。槽内有小型喀斯特地貌发育。各背斜山岭之间则为向斜谷地,有丘陵和平坝,海拔亦达300—500米。长江的重要支流嘉陵江自西北而东南横切岭谷区,形成峡谷与宽谷相间的地形,著名的“小三峡”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2.盆中方山丘陵区:华蓥山以西,龙泉山以东,北至米仓山、大巴山,南抵长宁山的广大地区均属它的范围,土地面积约占盆地的一半。区内中生代岩层褶皱和缓,有的是短背斜,有的是穹窿体,有的岩层近乎水平。嘉陵江、沱江以及岷江等水系,蜿蜒曲折,在上述构造的基础上,塑造出多种形态的红岩丘陵。大致在嘉陵江、渠江、涪江的中下游,合川以北地区,红层近于水平,顶部有坚硬的砂岩保护,发育了典型的方山丘陵。涪江、岷江下游一带,泥岩、页岩比重较大,砂岩少而薄,多发育成岭脊状或孤立浑圆状丘陵;西南的荣县、威远、仁寿一带,则为穹窿构造的丘陵,穹窿顶部出露二叠系灰岩,常被侵蚀溶蚀为盆地,四周则环以单面山。

3.成都平原区:位于龙泉山以西,实为龙门山与川西山地山前冲积扇形平原,冲积扇的顶部在平原西北的灌县附近,地势由此向东向南倾降,海拔由600—500米,整个平原地势略高于盆中丘陵。2000多年前构筑在扇形平原顶部的都江堰引水工程,其自流引灌的范围不仅可以遍及成都平原而且还能自流引进盆中丘陵。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区域特征华中地区
  • 上一篇:华中地区区域内部差异
  • 下一篇:华中地区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