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
一、台湾
本区位于东海与南海之间,包括台湾岛及其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彭佳屿、兰屿、火烧岛等几十个岛屿。
台湾本岛南北长394千米,东西最大宽度为144千米,环岛周长1139千米,面积35788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的形状、山脉走向、地质构造线三者一致,都是北北东向。平原约占全岛面积的1/3,山地占2/3。台湾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以中央山脉为骨干,自东到西有台东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和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等。其中三千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中央山脉北起苏澳附近的乌石鼻,南至鹅銮鼻。全长320千米,东西宽约80千米,海拔超出3000米,成为台湾岛的分水岭。山上高峰连绵,从北而南的主要山峰有南湖大山、秀姑峦山(3833米,中央山脉主峰)、卑南主山、北大武山等。中央山脉东侧由台湾最老的岩层——大南澳变质岩系(石炭系-下二叠统)组成。东部的台东山脉(又称海岸山脉),北段海拔500米,南段1000米左右(主峰新港山海拔1682米)东侧以悬崖峭壁临太平洋,西侧以台东纵谷与中央山脉分开,台湾东部大纵谷被认为是板块缝合线。中央山脉的西北为雪山山脉,北起三貂角,走向西南,止于台中县境,主要山峰有雪山、大雪山等,海拔高度都在3500米以上。玉山山脉在雪山山脉的南端,也是西南走向,止于屏东平原之北。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为台湾第一高峰,也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阿里山山脉是台湾最西的一列山脉,北起鼻头角,南止于台南平原。起伏和缓,顶部平坦,海拔1000—2500米,最高的大塔山2663米。
平原多分布在台湾西部沿海,总称台西平原。其中最大的是自彰化至高雄的台南平原,面积约4550平方千米,海拔低于100米,为浊水溪、曾文溪等河流冲积而成。浊水溪是台湾第一长河,发源于中央山脉的合欢山南麓,全长186千米。在台西平原呈扇状水系,主要出海口在西螺北侧和鹿港南侧。面积居第二位的平原是屏东平原(1160平方千米)由台湾第二长河——下淡水溪(全长171千米)冲积而成。此外,还有东部的宜兰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
山脉与平原之间多为丘陵地,其中最大片的丘陵在北部基隆一带。形势较闭塞的丘陵和平原属于盆地地形。其中较完整的盆地是台北盆地,南北长20千米,东西宽15千米,面积约200平方千米,属于干涸的湖盆。台中盆地也颇著名,它是一个西南有缺口的开阔盆地,在断裂构造基础上侵蚀而成。
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岛,嘉义县南两千米处建有“北回归线标志塔”。这样的纬度位置,使台湾的气温具有热带-亚热带的性质。周围环海,特别是黑潮暖流的影响,无论是冬季的东北季风或是夏季的东南季风都有可能在迎风坡上行云致雨,所以降水量丰富(尤其是东北部迎风坡)。台风影响较大,岛的东部更是台风侵袭的要冲。
山脉高耸的地形,使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异常明显。大约在500米以下,属热带-南亚热带景观,平地的冲积土上以台湾相思、桉、合欢、竹类等栽培植物为主,低丘红壤上的天然林中榕树较多,可称为榕树带。500—1800米高度上,土壤由红壤渐变为黄壤,下部植被是以樟树占优势的樟树带,上部则是以槠树为主的槠树带。1800—3000米高度上属暖温带性质,下带以红桧占优势,上带以扁柏为主。土壤由山地黄壤演变到山地黄棕壤和山地暗棕壤。3000米以上为寒温带,植物稀少,以台湾冷杉等耐寒树种和零散的灌丛、草甸为主。
台湾森林面积占全岛1/2(其中天然林占80%),除了盛产红桧、扁柏、樟木之外,樟脑和樟油产量曾居世界首位。丰沛的降水量和比降骤落的河床、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地下的煤、金、铜、石油和硫黄等矿藏都很著名。西部平原上盛产稻米、甘蔗、红薯、花生、麻类、茶、菠萝、香蕉、橘、龙眼等。周围海域是南海鱼类区系与东海鱼类区系的交汇处,同时又是浅海鱼类和外洋鱼类的捕捞场,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港湾不少,其中西南部的高雄港最大,条件最优越,其次是基隆港、花莲港、台中港等。这些港口对台湾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