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亚洲季风和中国主要的天气过程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季节(season)。早期人们用季风来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性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而另半年吹东北风。随着人们对季风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季风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从单纯表示风向的季节性反转,扩展到表示几乎与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热带、副热带大陆,以及毗邻的海洋地区所有的天气年循环相关的现象。
南亚是著名的季风区,季风的各种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最明显。季风对我国天气和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认识和掌握它的特征及其变化是十分必要的。
6.1 亚洲季风系统概述
6.1.1 季风的定义
季风是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Ramage(1971)总结了前人的工作,给季风作了一个具体的定义:①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有120°;②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③至少在1月和7月中有一个月的平均合成风超过3m/s;④在5°经纬度矩形内,这两个月份中每个月气旋与反气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次。之后,Webster(1987)又给出了一个更普遍的季风定义标准:冬、夏风向的季节性反转和干、湿期的季节性交替出现。为了定量描述季风及其强弱,Webster等(1992)从环流变化角度出发,定义了一个大尺度南亚季风指数,即利用40°~110°E,0°~20°N低纬度热带区域平均850hPa和200hPa纬向风切变(U850-U200),指数值大于零表示夏季风,小于零表示冬季风。郭其蕴(1983)采用10°N~50°N内各纬度上月平均110°E海平面气压与160°E海平面气压差,定义了东亚季风指数。施能等(1996)对郭其蕴的方法作了改进,用东亚纬向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大小作为东亚强度指数,具有较好的表征能力。当然还有许多其它定义方法,但不同的定义方法所得出的季风强弱存在着一定差异(Yasunari,1996),显然,在如何度量季风强弱变化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
总之,季风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而有很大差异,甚至接近于相反。如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华北-东北为西北气流),夏季盛行西南气流(中国东部-日本还盛行东南气流)。
(2)两种季风各有不同的源地,因而气团性质有根本的不同,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
(3)能给天气现象造成明显不同的季节性差异,如雨季和旱季、冬季和夏季的明显对比。
随着高空观测资料的增加,高空天气学的发展给季风带来更加丰富的内容。人们发现,在北半球的冬季,南亚高压位于马来西亚东部,南亚大陆高空盛行偏西气流;北半球的夏季,青藏高原为高空反气旋所盘踞,南亚高空盛行气流由冬季的偏西气流转变为夏季的东北气流,即所谓“高空季风”。这种高空和低空的季风互相协调组成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季风环流系统,而季风则是组成季风环流系统的几支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