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六节 下渗
下渗又称入渗,是指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它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流的组成。在超渗产流地区,只有当降水强度超过下渗率时才能产生径流。可见,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一)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其运动特征,可划分如下3个阶段:
1.渗润阶段 降水初期,若土壤干燥,下渗水主要受分子力作用,被土粒所吸附形成吸湿水,进而形成薄膜水,当土壤含水量达到岩土最大分子持水量时,开始向下一阶段过渡。
2.渗漏阶段 随着土壤含水率的不断增大,分子作用力渐由毛管力和重力作用取代,水在岩土孔隙中作不稳定流动,并逐渐充填土壤孔隙,直到基本达到饱和为止,下渗过程向第三阶段过渡。
3.渗透阶段 渗透阶段的特点是,在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状态时,水分主要受重力作用呈稳定流动。
上述3个阶段并无截然的分界,特别是在土层较厚的情况下,3个阶段可能同时交错进行。此外,亦有的将渗润与渗漏阶段结合起来,统称渗漏,渗漏的特点是非饱和水流运动,而渗透则属于饱和水流运动。
(二)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Bodman)和考尔曼(Colman)通过实验发现,在积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带。它们具体反映了下渗水的垂向运动特征。
1.饱和带 饱和带位于土壤表层。在持续不断地供水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但无论下渗强度有多大,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大,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
2.过渡带 在饱和带之下,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急剧减少,形成一个水的过渡带。过渡带的厚度不大,一般在5厘米左右。
3.水分传递带 水分传递带位于过渡带之下,其特点是土壤含水量沿垂线均匀分布,在数值上大致为饱和含水量的60—80%左右。带内水分的传递运行主要靠重力作用,在均质土中,带内水分下渗率接近于一个常值。
4.湿润带 水分传递带之下,则是一个含水量随深度迅速递减的水分带,称湿润带。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向土层深处延伸,直至与地下潜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地表下渗结束,但土壤水仍将继续运动一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土层内的水将发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
(三)下渗要素
为了定量研究水的下渗的物理过程,经常要运用到下渗率和下渗能力等要素。
1.下渗率f又称下渗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土壤中水量,常用毫米/分或毫米/小时计。
2.下渗能力fp,又称下渗容量。指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
3.稳定下渗率fc简称“稳渗”。通常在下渗最初阶段,下渗率具有较大的数值,称为初渗(f0),其后随着下渗作用的不断进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下渗率逐步递减,递减的速率也是先快后慢。当下渗锋面推进到一定深度后,下渗率趋于稳定的常值。此时下渗率称为“稳定下渗率”。这个过程可用下渗曲线表示,图上的累积下渗(F)曲线,则是下渗量随时间的增长过程。累积曲线上任一点的坡度,表示该时刻的下渗率,即
二、下渗理论与下渗经验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