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以来,地区性旅游业发展速度增快,发展很不平衡,客源市场争夺逐日加剧。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总部设在马德里)的划分,全世界共有6个旅游区域,即欧洲地区、美洲地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其中,欧洲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平均每年西欧国家接待外国游客占世界总量的65~75%。美洲居6大旅游区域的第2位。东亚和太平洋区域的国际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增长速度居世界之冠。这主要由于亚太各国纷纷制订了符合各自国情的旅游发展战略和执行规划,其中包括采用长期低息贷款、资本参与、免税、进口设备优惠,以及在国外开辟新的空中航线和在主要客源市场加强宣传等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几个邻近国家组成国际旅游环线吸引洲际远程游客,大大增强了竞争能力。这样,亚太区域不仅巩固了自1985年开始的世界旅游业东移的趋势,还保持了游客逐年增长的势头。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10年内,从欧洲到东亚太平洋地区旅游的人数平均每年增长8.4%,本地区区域旅游人数将从1988年的1 960万增至200O年的4 600万,平均每年增长7.5%。近年来,包括加勒比在内的美洲地区通过加强旅游管理机构与宣传工作,使游客有增无减;非洲国家也扭转了前几年旅游业不景气的局面。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不仅决定着旅游支出的水平,也直接决定着旅游收入的水平,决定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强弱。目前,世界18个市场经济工业国,它们不仅是国际旅游者的主要产生国(客源国),也是主要的接待国。如不考虑游客流向,仅从外汇的收支流量看,它们在90年代初每年漏出的旅游外汇量仅约75亿美元,它们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旅游收支的内部循环体系。12个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它们以接待游客、收入外汇为主,同时也部分输出客源,支出部分外汇,占有了国际旅游外汇量的约180亿美元份额。它们构成了市场经济工业国这一内部循环体系的外圈。而最终余下的国际旅游外汇量——约22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则由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分配。它们大多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外汇短缺,基本上是有客源收入,无客源输出,或者输出的比重甚微。
如以区域而论,欧洲和美洲也是一个区域间(或跨区)的循环体系。1989年,欧洲接待1 500多万来自北美的游客,同年北美接待55O多万欧洲游客,两洲旅游外汇收入1 100多亿美元,支出则为1 000多亿美元,这就是说两区域间不但可以自我平衡,而且还要从其它地区吸纳100多亿美元的旅游外汇。
表3-23 世界6大旅游区域比较(1989年)
以国别而论,下列5国旅游业最为发达:①西班牙。虽本国人口不足4 000万,但每年接待外国游客约在四五千万人以上。1987年起曾一度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有“旅游王国”的美誉。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地位有所下降。1990年接待外国游客5 200万人,收入达35亿美元。其旅游业发达的秘诀在于:不满足优越的阳光、海滩和空气等自然条件,而在旅游项目多样化、优质服务和费用低廉上下功夫。近年旅游外汇收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②美国。战后旅游业以年增长10%速度发展。80年代中后期每年接待外国游客2 000万以上。但自90年代以来,在接待外国游客人数上则跃居世界首位,远远超出西欧、加勒比、亚洲和东欧各国。到本世纪末,旅游业有可能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③法国。每年旅游业收入相当于外贸总收入的10%。全国旅游业从业人数约180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5%。④意大利。作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以及优越的气候、海岸条件,每年吸引了国外的一二千万游客,兴旺发达的旅游业曾居世界之冠。目前全国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达120多万。⑤英国。国际旅游业发源地,近年来发展迅速。旅游业为英国提供了150万就业职位,同时还以每年增加5万多个就业机会的速度而发展着。估计到本世纪末,旅游业将超过北海油田和汽车工业,成为第一大行业。
我国的国际旅游业自1978年起步以来,发展迅速。截至1991年,共接待入境游客23 248万人,旅游创汇累计185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是25.1%和20.1%。我国的旅游业已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目前,中国旅游业拥有170多万人以及包括饭店、汽车等在内的固定资产400多亿元,具备年创汇30亿美元、接待500万海外游客和3亿人次国内旅游者,营业收入300多亿元的能力。但是,同国外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旅游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愈益严重的挑战。我国面积广大,自然景观优美多样,加之历史悠久,文化景观辉煌灿烂,发展国际旅游业潜力巨大,只要注意跟踪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又体现我国的特色,进一步理顺旅游体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把旅游作为大产业来办,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定会成为世界旅游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