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8.4

时间:2010-06-21  归属:高中地理(95版)

第四节  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传统的农业经验丰富,栽培的品种繁多,在历史上对世界农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是世界上最早的。我国又是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粮食、棉花最多的国家。199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4.44亿吨,棉花总产量为425万吨。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等产量居世界前列。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保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条件。40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基础作用有所加强,不仅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上解决了占世界22%的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向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农产品的出口也换取了巨额外汇,支援了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建设。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业所提供的农产品还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中,农业仍居战略重点的首位。

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我国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对于农业生产既有有利方面,又有不利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地带,热量条件较为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而且雨热同期。

(二)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有余,北方不足,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旱涝灾害多。

(三)土地资源总数量不小,但是山地多,干旱地区所占面积大,耕地和林地所占的面积比例较小。

(四)由于农垦历史悠久,耕地的质量好,但耕地后备资源为数不多。可供开垦为耕地的面积约20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边远地区,垦殖费用较高。

(五)生物资源种属繁多,品种丰富。

我国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以来利用不尽合理,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形成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平均的耕地和水资源相对数量很少。今后,一方面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十分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

(一)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显著改善。40多年来,我国对水利进行了重点建设,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许多河流得到了初步治理,减轻了洪涝灾害。兴修了许多水库,打了许多机井,建设了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灌溉面积增加,盐碱地、涝洼地、瘠薄的红壤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和改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发展,农村用电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有很大增加。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畜牧、森林、水产、气象等方面也应用了新的科技成果,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开始向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生产大大增长。

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增长很快,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以上。1980年以前,我国粮、棉、食油还要大量进口,如今尽管人口有很大增长,但粮食已能自给,棉花、食油均有大幅度增长,其他林、牧、副、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三)农业生产布局有所改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保证原有工业生产的正常发展,适当改变了原有农业布局的面貌,例如扩大江苏、河北、山东等省的棉田面积,使上海、青岛、天津等地棉纺织工业就近获得原料供应。随着内地交通运输的发展,新工矿区和新城市的出现,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荒地的开垦,使我国边远地区开辟了一些新的农业基地。随着各个城市郊区面积的扩大,郊区农业日益发展,许多大中城市建立了蔬菜和多种副食品生产基地,对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业原料供应起了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有的以粮食为主,有的以某种经济作物如棉花、烤烟、油料、茶叶、甘蔗、甜菜、果树、天然橡胶等为主。商品性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水利建设的开展,水土流失的治理,土壤的改良,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作物品种的改良,使我国农作物种植的地区范围逐步扩大。所有这些,都大大改变了旧中国原有农业生产布局,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进行全国合理的地域分工,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

1.我国虽是世界上粮食产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按12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的粮食还不足400千克,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0多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长3倍,但因人口也增长了1倍多,每年增产的粮食大部分被增加的人口所消耗,平均每人增加的粮食不多。

2.农业综合生产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率常有较大波动。

3.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林、牧、渔没有全面发展,林业和渔业比重太小,各地农业发展很不平衡。

4.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受污染的耕地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为了摆脱我国农业的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持农业生产率稳步增长,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就需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几件大事:

1.建设一批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水利设施和引水工程;

2.增加农田浇灌面积,同时把现有浇灌面积中的相当一部分建成能够抵御旱涝灾害的稳产高产农田,并积极推广节水浇灌技术;

3.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加强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改造一批中低产田,有步骤地开垦宜农荒地;

4.加强速生丰产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和薪炭林的建设,改造和建设草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5.大力抓好科技、教育兴农,逐步把农业生产体系转移到先进技术基础上来;

6.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粮食是全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需要量大,必须立足于自给,供需必须基本平衡。从历史上看,粮食生产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长期以来全国80%的农业劳动力和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粮食生产是农业各部门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合理布局的关键。粮食产量提高了,才能给牲畜提供更多的饲料用粮,并腾出更多的粮田种植饲料,发展畜牧业;粮食产量提高了,才能腾出更多的粮田种植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为城市提供更多的蔬菜。总之,粮食产量提高了,才能实现农业的合理布局,才能抽出较多的劳动力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所以粮食生产必须继续抓紧。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的农业,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因此,全国各地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不应只着眼于1亿公顷耕地,而应放眼于9.6亿公顷的广阔国土,发挥我国人多的优势,转变地少的劣势,充分合理地利用耕地资源,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推广高产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广开生产门路,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大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这样做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市场供应,为轻工业提供原料,还能增加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农业持续高产,更有利于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农业发展的几个事例

一、生态农业新村——留民营

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由一个普通的北方农村,一跃成为世界闻名的生态新村。

(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全村首先按照生态学能量流动原理,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充分利用秸秆,重点发展了饲养业,先后建立起奶牛场、肉鸡场、蛋鸡场、鸭场、瘦肉型猪场和养鱼场。与此同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饲料加工厂、面粉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农机修配厂也相应建立起来。通过几年的调整和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种养加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平衡,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开展综合利用,改变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留民营村以农业秸秆和粮食加工产生的米糠、麸皮作为饲料送至饲养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供农民作生活燃料。沼气渣和水,一部分送至鱼塘,一部分送至农田,一部分沼气渣加工后又是好饲料。鱼塘的塘泥又是农田、果园的好肥料。豆制品厂的下脚料用于喂奶牛和猪。鸡粪既用作肥料,发酵除臭后又是猪的好饲料。通过这样的综合利用,不仅促进了系统内粮食、牲畜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有利农民健康,还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减少化肥,增加有机肥),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3)广开源流,开发建设新能源。留民营村注意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互相补充,形成一个不同时空分布、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地下的沼气池,地面的太阳灶和太阳能采暖房、空中的太阳能热水器,再加上节柴灶,使留民营村的生活用能基本解决。他们不仅节省了以往购煤的开支,还净化了环境。

(4)成功的实践,显著的效益。留民营村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198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比1982年增长6倍多,人均产值也增6倍,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村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的8.7%提高到1987年的14%。初级生产的光能利用率、能量转换率和秸秆还田率都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增加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摘自1989年4月4日《中国环境报》)

二、广西立体农业的发展

广西一些乡镇,近年来巧妙地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空间差、时间差及其他生物学特点,实行间套混铺挂架等立体种植和层养、混养等立体养殖方法,建立起多物共生、多层次搭配、多梯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种立体农业使种养业合理配置,最有效地利用土、水、光、热、气等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土地生产力和衣业商品率,并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改良土壤理化性状,防止土地肥力下降和环境污染,使农业建立在长期的良性循环之中。

广西实行的立体农业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①水田立体结构模式,是把传统的稻田养萍、稻田养鱼和水稻垄栽技术结合起来,组成稻萍鱼共生复合群。即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稻,垄下水田养萍、养鱼,形成立体农渔业生态结构。②蔗田立体结构模式,是甘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茄子、绿肥等,后期则在甘蔗行间种植蘑菇、香菇、木耳等。③旱地立体结构模式,是以高秆作物(玉米、木薯)套种或间种矮秆作物(豆类、花生)。④果园立体结构模式,是以果、瓜、豆、菇等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⑤庭院立体结构模式,是利用庭院的零星土地、楼房阳台、屋顶等,进行种植业(如粮、菜间作,水果、药材、蔬菜套种,以及食用菌、花卉栽培等)、养殖业、工副业(如对农林牧产品进行再加工等)的综合立体经营。

(摘自1991年1月8日《光明日报》)

三、盐碱滩上“吨粮田”

河北省南部的吴桥县,过去有很多荒僻的盐碱滩,斑斑碱迹,片片盐土,根本长不了什么粮食,是黄淮海平原上最贫瘠的土地。

1983年,北京农业大学教师到该县龙王河(其实已干涸了至少300年)畔的姚庄开始搞试验时,每亩地(0.067公顷)只产粮食100多千克。经过几年试验,他们摸索出一套耕种、栽培技术的改革措施:小麦晚播、密植、精耕,返青时少水少肥,孕穗期大水大肥,……晚熟玉米宽行、密株,适时施肥,遇旱浇水。1987年第一批140亩“吨粮田”试验成功。一户姓程的农民科技示范户亩产小麦385千克、玉米653千克,全年亩产1038千克,轰动了左右乡邻。不久,吴桥县的“吨粮田”连接成四大片,共计3000亩,还有大约17000亩耕地仿效着。“吨粮田”试验的成功,包含着大量科技试验工作:①改良土壤,逼退盐碱;②兴修水利,改旱地为水浇地;③充分、合理地施用化肥;④实行增产不增定购的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黄淮海平原的耕地占全国18%,其中2/3为中低产田。吴桥县“吨粮田”试验的成功,显示了黄淮海平原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

(摘自1989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改造中低产田是增产粮食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现有耕地一半以上是中低产田,如果每公顷增产375千克,全国就可增产200多亿千克。目前在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南方红壤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工作已取得良好效果。

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  农业生产的对象,无论植物或动物,都有其本身的生长规律,都受自然条件制约,而有地域性的特征。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别确定不同的重点,发展具有区际意义的专业化部门或作物,实行一业为主,适当集中,分别建立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商品性生产基地,以及以出口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我国正在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较好、粮食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的若干地区,如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江淮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地区,建设全国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以保证大中城市和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对商品棉的需求,已初步形成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5大片商品棉花基地。

在我国各种油料作物中,花生的重要性居于首位。花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油菜的生产发展很快,地区分布在扩大,出现“北移南迁”趋向,原来很少种油菜的黄淮海平原、辽宁和黑龙江以及华南地区油菜面积都有扩大。芝麻和胡麻在我国也分布较广。

我国糖料主要是南方的甘蔗和北方的甜菜。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南方的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区是甘蔗的主要产区。甜菜是北方的糖料作物,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重要的甜菜产区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4省区。

为了扩大出口贸易,可在沿海的太湖平原、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多种一些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建立出口商品基地,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

各地区发展农业,要以一业为主,适当集中,注意避免单一经营,片面发展,而是要兼顾其他。特别在经济作物产区,如果过分集中,则易引起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产生燃料、饲料、肥料不足,而且导致经济作物连作,不利于合理轮作倒茬,恢复土壤肥力,从而不利于经济作物的增产,所以集中只能适当。

加强农业资源调查,做好农业区划工作  我国国土辽阔,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各地垦殖历史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程度很不平衡。但是,这种千差万别的情况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有规律可循的。各个地区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一个地区之内又有相对的共同性。为了充分而合理地发掘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潜力,必须首先对各地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条件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土地、气候、水、生物等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查清人口、劳动力、畜力、机具、资金、农产品加工和交通运输等农村经济条件;然后,按照区别差异性,归纳共同性的办法,进行农业区划工作。每个农业区都应对其资源和条件进行科学分析,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确定该区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合理的生产结构和技术改造的步骤,发掘生产潜力的途径和措施;再进一步制定出各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规划。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我国一切可以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各地的生产安排、技术措施等同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做到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使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免遭自然界的惩罚。所以农业资源的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我国的农业区划  目前我国已经广泛地开展了农业区划工作,全国的综合农业区划也初步拟定了分区方案,这个方案把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区,一级区以下又划分为若干个二级区。由于一级区范围大,内部复杂多样,难以规定总的生产发展方向。二级区范围较小,内部情况比较一致,可以规定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主要部门和次要部门。例如,长江中下游一级区就分为以下6个二级区: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畜水产区、豫鄂皖平原山地农林区、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产区、江南丘陵山地农林区、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和南岭丘陵山地林农区。在二级区中,大多数区基本保持现有生产部门的主次,例如现在以农为主,今后仍以农为主,着重在挖掘生产潜力,调整结构,加强薄弱环节和次要部门。还有的二级区。目前以农为主,今后的发展方向要改变为以林为主或以牧为主。例如:(1)我国南方和东北的许多山区,耕地非常有限,而林业前途广阔,林地和宜林地超过耕地几倍,为了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应当实行以林为主,以农为辅。(2)内蒙古中南部目前以农为主,广种薄收,农牧矛盾,草原退化,应改为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结合。(3)黄土丘陵沟谷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应加强基本在田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还应积极稳妥地退耕陡坡,种草造林,增加植被,逐步由农业区转变为林农区。

 

问题和练习

 

1.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2.说明下列地区发展何种经济作物(棉花、花生、油菜、甘蔗、甜菜)具有地区优势:

山东半岛丘陵长江流域台湾新疆南部吉林河

北中南部

3.根据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数字,画出柱状统计图,表明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情祝。

4.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和四大牧区。

5.根据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评价当地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前景。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我国农业生产我国粮食问题
  • 上一篇:工业概述-9.1
  • 下一篇: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8.3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