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岩浆在地表或地下不同深度冷凝时,因温度、压力等条件不同,即使是同样成分的岩浆所形成的岩石,也具有不同的岩石形貌特征。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一、火成岩的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状等)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而言。
(一)结晶程度
指岩石中矿物是全部结晶或部分结晶而言。据此可以分为:
1.全晶质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全部结晶,如花岗岩。
2.半晶质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部分结晶,部分为玻璃质,如流纹岩。
3.玻璃质(非晶质)结构 组成岩石的成分全未结晶,即全部为玻璃质,如黑曜岩。
结晶程度主要决定于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岩浆成分。深成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冷凝而成的岩石,因围岩导热性不好,压力大,挥发成分不易逸散,岩浆冷凝缓慢,往往形成全晶质岩石。据研究,某些大岩体冷却时间常为数十万年至100万年以上。喷出岩形成于地表,冷却迅速,往往形成结晶程度较差的岩石。如果在相同冷凝条件下,基性岩浆温度高、粘性小、冷却相对较慢,其结晶程度往往比酸性岩浆要好一些。
(二)晶粒大小
按照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可以分为:
1.显晶质结构 用肉眼或放大镜即可看出晶体颗粒。又分为:
粗粒结构——晶粒直径大于5mm;
中粒结构——晶粒直径1—5mm;
细粒结构——晶粒直径0.1—1mm。
2.隐晶质结构 晶粒小于0.1mm,岩石呈致密状,矿物颗粒用显微镜才能辨别。
晶粒大小也跟岩石形成环境和岩浆成分有关。深成岩在结晶过程中冷凝缓慢,结晶时间充分,往往形成颗粒较粗的岩石;喷出岩在形成当时冷凝较快,没有充足时间结晶,往往形成隐晶质结构甚至是玻璃质结构。如果是在同样条件下,基性岩的结晶颗粒比酸性岩的要更粗一些。
(三)晶粒相对大小
按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可以分为:
1.等粒结构 又称粒状结构。是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的粒径大致相等的结构。常见于深成岩中。
2.斑状结构 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一般是斑晶结晶较早,晶形较好,而基质部分结晶较晚,多是熔浆喷出地表或上升至浅处迅速冷凝而成。斑状结构常为喷出岩或一些浅成岩所具有。
3.似斑状结构 类似斑状结构,但斑晶更为粗大(可超过1cm),而基质则多为中、粗粒显晶质结构。斑晶可以是与基质在相同或近似条件下,因某种成分过剩而形成的;也可以是在较晚时间经交代作用而形成的。似斑状结构常为某些深成岩所具有,如似斑状花岗岩。
(四)晶粒形状
按岩石中矿物晶体形状发育程度,可以分为:
1.自形晶 晶体发育成应有的形状。
2.半形晶 晶体只发育成应有晶形的一部分。
3.他形晶 晶体不能发育成应有的形状,而是决定于相邻晶体所遗留的空间形状,因此常是不规则的。
晶粒的自形程度主要决定于结晶的先后,在岩浆中早期结晶矿物常为自形晶,晚期结晶矿物常为他形晶。如在花岗岩中,黑云母和角闪石结晶较早自形程度较好;其次为斜长石和钾长石,多为半自形;而石英颗粒为他形,不具任何晶面,结晶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