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HunanSheng)
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简称湘。介于北纬24°39′~30°08′,东经108°47′~114°15′。北邻湖北,东毗江西,南连广东、广西,西接贵州、四川。东西宽约660 多公里,南北长770 多公里。面积21.18 万平方公里,1990 年人口6065.9754 万。辖5 地区、1 自治州、8 地级市、18 县级市、71 县、7 自治县。省会长沙市。
自然条件
地质与地貌省境处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
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北部属扬子准地台江汉断拗,南部则属华南褶皱系赣
湘桂粤褶皱带,志留纪末的晚加里东运动使之转化为地台,并与扬子准地台
合并,然后沉积了与扬子准地台大致类似的泥盆系到中三叠统地台盖层。在
强烈的中生代燕山运动影响下,北部的江汉断拗形成,从白垩纪开始发育为
陆相断陷盆地;南部的赣湘桂粤褶皱带使泥盆系至中三叠统沉积盖层全面褶
皱,并伴以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岩浆侵入,奠定全省现代地貌的轮廓基础。
在湘西北地区,主要表现为褶皱运动,并伴有纵向断层,造成褶皱带和介于
其间的山间洼地,在地貌上成为大致东北—西南走向的平行背斜山地和向斜
谷地;湘西、湘西南则构成弧形构造山地及小块山间盆地;在东部地区中北
部表现为断块运动,形成一系列褶皱山、断块山和山间盆地;东部湘赣边境
山地的崛起构成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岭谷平行地貌雏形;北部断陷成洞庭
湖盆地;中部拗陷成众多红层盆地。湘南地区主要为断裂运动,构成南岭主
体。第三纪以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省境边缘山地仍缓慢上升,北部
洞庭湖区继续下陷,进一步显示出全省现代地貌轮廓的特色。
湖南素以“有色金属之乡”著称。有色金属品种多,储量大,锑储量居
世界第一;钨、铋储量均居中国第1 位;铅储量居中国第3 位;锌、汞储量均居第5 位。全省地貌类型多样,山地约占总面积的51.2%,丘陵占15.4
%,岗地占13.9%,平原占13.1%,河湖水面占6.4%。省境西南东三面为
山地环绕,北部地势低平,中部为丘陵盆地;地势向北倾斜而又西高于东。
西部主要为武陵和雪峰两大山地。武陵山海拔多在500~1200 米,主峰壶瓶
山2099 米,为全省最高峰;雪峰山主脉南起城步、北至益阳附近,渐没入洞
庭湖平原,海拔500~1500 米。
湘西山地自然环境与东部地区差异明显,且有碍东西向交通发展。湘南
以山地为主,间有部分丘陵、岗地。山地主要有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
大庾等五岭的大部或部分及阳明山、塔山等,山峰多在千米以上,八面山高
2042 米。
湘南山地既为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也为中国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
过渡的地区,其低谷垭口间为南北交通要道。湘东山地有幕阜、连云、大围、
罗霄等山,海拔多过千米,是湘赣两水系分水岭,其隘道为湘赣通道。湘北
有中国第2 大淡水湖——洞庭湖,洞庭湖平原海拔50 米以下,地势平坦,水
面广阔,土壤肥沃,是全省重要的农业区。湘中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盆地,
海拔200~500 米,以广谷残丘为主,盆地众多,并为河谷所沟通,主要有衡
阳、株洲、湘潭等盆地。突兀于中南部的衡山,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 米,山
势雄伟、风景优美,号称“南岳”,是幽雅的避暑胜地。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无霜
期长,但湿热分配不均。全省均温为16~18℃,东南高于西北,东高于西,
1 月均温4~6℃,最低温各地皆低于-6℃,临湘出现过-18.1℃(1969 年1
月31 日)的低温。7 月多在27~30℃,最高温大部分地区超过39℃,长沙、
益阳、零陵曾出现43℃以上高温。无霜期自北而南为270~300 天。大部地
区能满足喜温作物、特别是双季稻对热量的要求。省境地势三面环山,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