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Qing hai Sheng)
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简称青。介于北纬31°39′~39°19′,东经89°35′~103°04′。西北邻新疆,北和东接甘肃,东南紧靠四川,南和西南毗连西藏。东西长1200 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 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4 位。1990 年人口445.6946 万。辖1 地区、6 自治州、1 地级市、2 县级市、30 县、7 自治县。省会西宁市。
自然条件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居内陆腹地。省境土地面积广大,地形复
杂,地势高耸,高差悬殊,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均甚显著,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极为广泛的自然基础。
地质与地貌 地质构造上,全省自北而南为:①祁连褶皱系,位于河西走
廊过渡带之南,包括整个祁连山区,是在晚古生代华力西褶皱带和中生代晚
白垩世到第三纪始新世褶皱带(燕山褶皱带)基础上形成的,以块状断裂升
降运动居优势。②柴达木地块,是以前寒武纪结晶片岩为基底的稳定地块,
厚七八千米,大部为疏松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形成盐湖矿产。③昆
仑褶皱系,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作用,形成块体的连续推复,新老地层交替
重叠。④巴颜喀拉褶皱系,位于昆仑山主带大断裂之南,玉树大断裂以北地
区,包括东段的阿尼玛卿山,总体构造线呈北西向,为一具有旋回特点的复
杂褶皱系。⑤唐古拉褶皱系,分布于青海南部唐古拉山区,形成于侏罗纪,
呈北西西向,具有多旋回特点。
由于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自第三纪末开
始,青海地势不断抬升,形成高山、丘陵、平滩、盆地、高原、谷地交错分
布的格局,平均海拔约在3000 米以上。除东部湟水流域谷地和西北部柴达木
盆地海拔稍低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多在3000~4500 米左右。最高点为
西部青、新交界处的昆仑山主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 米,最低点则为东部
民和县下川口湟水出境处,海拔1 650 米。
①省境北部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阿尔金山脉位于当金山口以西,
由一系列山岭与谷地组成,平均海拔3600~4000 米,是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
盆地的界山。祁连山地位于甘、青交界处,由数列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
平行山岭和谷地组成,山地西段和中段地势高峻,许多山峰均在现代雪线(海
拔4400 米)以上,多为永久积雪和冰川所覆盖。祁连山地东段地势较低,主要有冷龙岭、达坂山、拉脊山3 条山脉和大通河、湟水、黄河3 个谷地。山
地海拔一般约4000 米,大部分为天然草场,部分生长天然林。蕴藏有丰富的
矿产资源,其中石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6%。海拔3 000 米以下的河谷及其
两侧的梁状或塬状丘陵,为青海重要的农业区(见祁连山脉)。青海湖位于
祁连山东南的大通山和青海南山之间,湖滨冲积平原的农牧利用条件尚称优
越。②省境西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为著名的柴达木盆地,
四周高山环列,山前洪积平原发育,中部低平,形成众多的盐湖和大面积沼
泽,盐类、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石棉等矿产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
之称。③省境南部主要由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
玛卿山、唐古拉山脉等组成的青南高原,海拔4500~5000 米以上,常年积雪
的山峰甚多。高原西部和中部地形较平缓,相对高差不大,河流切割不显著,
高原面形态较完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江河源头”;
高原东南部山岭高峻,河流深切,形成起伏较大、地面较破碎的高山峡谷地
貌形态;高原东北部地势较低,黄河及其支流切割较深,形成许多台地和谷
地。台地地面多较平坦,土层深厚,除部分地区为流动沙丘外,大多利于农、
牧利用。谷地内有数级阶地,为牧区中小块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