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同太阳的照射有密切的关系。空气流动的速度,往往受到山脉、建筑物以及高低不平地面的阻挡、摩擦等影响,所以,近地面的风速通常比高空来得小。白天,太阳透过空气层照耀着大地,地面吸收大量太阳热,温度不断升高,晒热了的地面把近地面的空气逐渐烘热,这样被烘热了的空气密度小,轻而上升,上层较冷的空气密度大,重而下沉,形成了空气的上下对流。由于上层空气带着较大的风速下沉到低层,近地面的空气带着较小的风速上升到高空,这种上下空气的交换,就使近地面的风速逐渐增大,高空风速逐渐减小。午后,近地面的空气最热,上下热对流也最厉害,所以风速最大。傍晚,太阳西下,地面温度降低,热对流不断减弱,风也逐渐小了起来。夜间,近地面空气冷却,空气对流停止,风就微弱了。
这种风速白天大,晚上小的规律,是正常天气条件下常有的现象。如果有寒潮爆发,低气压发生、发展,或台风中心逼近,就会破坏这种规律。
但是,在刮东风的时候,一天内的风速变化,却是早晚比午后来得大。如谚语中有“东风两头大,西风腰里粗”的说法;这里的“两头”是指早、晚,“腰里”是指中午,“粗”是风大的意思。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我国高空的空气流动方向,大多是自西向东的,也就是说,高空是盛行的偏西风;当地面吹偏东风时,低层气流和高空气流运动方向刚好相反,这就促使低层的东风因受高层西风的影响而减速了,近地面的东风也就减弱了。这种风力的削弱,中午最甚;早晚热对流较弱,东风减弱的程度较中午来得小,所以吹东风时,早晚两头的风较大。
当地面吹西风时,高空和低层空气的流动方向一致向东,随着上下对流的加强,地面西风逐渐加大,午后最大,傍晚又减小,这也就是西风“腰里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