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运用而不拘泥 凭借而不依赖

时间:2011-01-09  归属:地理教学论文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新课改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新旧教育观念的碰撞与交锋是不可避免的,譬如对“教材”的认识和使用必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发生深刻的变革。

  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地理教师头脑中“以本(教材)为本”www.dljs.net的意识十分顽固。他们认为,教师只要忠实于教材,把教材内容落实到教案上,再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把充满生气的课堂教学搞得单调、沉闷。更有部分教师甚至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教材有什么,我就讲什么;教材怎么写,我就怎么讲;写进教材的都是正确的。”

  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是“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课程改革的新精神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迫使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而不依赖教材。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用好教材呢?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解教材: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语言。正如朱熹所言:“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有所得耳”。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原理等都有规范表达,教材内容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而不是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编排,教师只有创造性理解,并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语言,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不圃于教材,不生搬硬套,讲解才能居高临下、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教师的讲解才能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讲解冬季风对我国南北气温分布的影响时,我指着课件中闪动的南下的粗黑箭头,描述到:“每年冬季,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带的强冷气团犹如一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队伍,一路冲杀南下,锐气十足,北方地区首当其中,深受其害,使本来就较南方寒冷的天气更是雪上加霜,到处呈现“望长城内外,唯余蟒蟒,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北国风光;这支寒兵冷将继续南下,却受秦岭等坚强卫士的重重阻挡,其锐气一挫再挫,一路兵折将损、弹尽粮绝,到南方已呈强驾之末,势力微弱,致使南方受此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这使我国冬季南北温差进一步加大。”这样的讲解增强了课堂教学感染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比起索然无味的照本宣科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加工教材:即教师要艺术性地加工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现代教学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并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而关键在于教师“导”得如何,即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设计疑问、启发诱导等调动学生内在因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教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此,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单纯地传递课本知识,而应是高超的艺术大师,善于把教材内容设计成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时,才是有效的。如讲解“月相”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月相”的古诗词,然后按照描写的“月相”形状的相似进行分组并画出月相,学生们为准确判别每首诗中月相的形状,开始迫不急待地翻阅课本、认真思考、热烈讨论、积极提问,学生学习的潜力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我再拿出三球仪和学生一起观察月相的形成及变化,并逐个剖析古诗中描写的月相的形状、出没时间、方位等,学生带着强烈的需要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学习能力。

三、挖掘教材:即教师要深刻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技能、情感、道德等课程要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材内容存在重知识轻情感的倾向,但教师要善于挖掘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技能、情感、道德等课程要素,因为只有当广大师生的生活世界特别是他们的经验、智慧、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能够与学生要获得的书本知识一道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突破教材篇幅的限制,充分挖掘科学史方面的资源,可以将魏格纳、李四光、竺可桢等科学家奋斗的故事以及科学发现的历史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借以激励学生以伟大科学家为榜样,努力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并借以指导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时,“重演”地理学家发现的历程,像地理学家那样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去奋斗。

四、开发教材:即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其实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只要我们留意生活、敏锐观察,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信手拈来的生动的课程资源。如讲解“河流综合治理”时,给学生播放“江都引江水利工程”的碟片,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江都引江水利工程,切身感受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激情。另外,指导学生调查我镇化工厂的三废处理情况、万顺集团的区位因素、全国著名花木之乡──我市丁伙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民收入状况、里下河洼地上“水产大镇”吴堡镇的水产养殖等。在课外调查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形成系列专题,灵活巧妙地穿插到教学过程中,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实教师本身就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素质状况决定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及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实现教材这一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运用不拘泥凭借不依赖
  • 上一篇: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
  • 下一篇:谈高中地理阅读材料的教学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