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发现了恒星trappist-1,距离地球39.6光年,其恒星系统拥有7颗行星,据科学家评估可能存在生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恒星trappist-1属于
A. 地月系
2. 该恒星系统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猜测不包括
A. 恒星处在稳定的时期
C. 行星上存在液态水
【答案】1. C
【解析】
银河系的半径约4万光年,太阳系半径约3.4光年。恒星处在稳定的时期,光照稳定。七颗行星轨道各行其道,宇宙环境安全。行星上存在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
【1题详解】
银河系的半径约4万光年,太阳系半径约3.4光年。恒星trappist-1距离地球39.6光年,属于银河系,C对。A、B、D错。
【2题详解】
该恒星系统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猜测,与恒星体积较太阳小无关,D不包括。恒星处在稳定的时期,光照稳定,A包括。七颗行星轨道各行其道,宇宙环境安全,B包括。行星上存在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C包括。
2017年9月太阳发生耀斑大爆发(如图),随后大量物质由日冕向外喷发,预计48小时后会与地球磁场发生碰撞。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 对于耀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耀斑发生于太阳色球表面
B. 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
C. 耀斑发生的周期与黑子活动不同
D. 耀斑释放的粒子流会对地球产生很大影响
4. 大量物质到达地球后,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指南针无法正确指向
C. 北极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答案】3. C
【解析】
【3题详解】
耀斑发生于太阳色球表面,A正确。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B正确。耀斑发生的周期与黑子活动周期相同,C不正确。耀斑释放的粒子流会对地球产生很大影响,干挂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D正确。
【4题详解】
9月太阳发生耀斑大爆发,随后大量物质由日冕向外喷发,预计48小时后会与地球磁场发生碰撞。大量物质到达地球后,产生的影响是指南针无法正确指向,A包括。手机通讯受到影响,B包括。北极地区极夜时会出现极光现象,C包括。蒙古不在极圈内,没有极昼现象,D不包括。
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下图是河北某地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 该地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的主要原因是
A. 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
C. 夏季可受到太阳直射
6. 该地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
A. 4、5月份太阳高度最大
C. 4、5月份白昼最长
【答案】5. A
【解析】
【5题详解】
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读图,结合横轴月份,该地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主要原因是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A对。河北冬季寒冷干燥,B错。位于中纬度,没有太阳直射现象,C错。冬季降水少,冰雪反射率影响小,D错。
【6题详解】
该地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4、5月份降水较少,晴天多,6、7月份降水多,云层削弱作用强,B对。4、5月份太阳高度较小,夏至日最大,A错。4、5月份白昼较短,夏至最长,C错。3月份多沙尘天气,D错。
【点睛】该地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主要原因是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该地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4、5月份降水较少,晴天多,6、7月份降水多,云层削弱作用强。
左图为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图,右图为公转线速度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7. P、Q点所在纬度为
A. 30°
C. 66°34′
8. 对于地球自转线速度描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各点自转线速度均不同
C. 不同海拔地区自转线速度均不同
9. 当地球公转至M点时,我国下列古诗中描述现象会发生的是
A. 霜叶红于二月花
C. 二月春风似剪刀
10. 当地球公转至N点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 南半球
C. 南半球
【答案】7.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自转线速度,P地自转线速度约是赤道的一半,P是纬度是60°,Q点所在纬度为30°,B对。A、C、D错。
【8题详解】
地球上纬度相同的各点,自转线速度相同,A错误。不同纬度,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自转线速度相同,B错误。不同海拔地区自转线速度可能同,C错误。同半球不同纬度线速度不同,D正确。
【9题详解】
当地球公转至M点时,地球公转线速度最大,在近日点附近,大约是小寒节气。我国下列古诗中描述现象会发生的是千树万树梨花开,赞美冬季雪景,B对。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的秋季景观,A错。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春天景观,C错。接天莲叶无穷碧描写夏季景观,D错。
【10题详解】
当地球公转至N点时,公转速度最慢,在远日点附近,约是小暑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在北半球,移动方向是向南,D对。A、B、C错。
图为黄赤交角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 黄赤交角的影响不包括是
A.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C. 温带地区四季变化
12. 若黄赤交角度数为45°,下列现象可能会出现的是
A. 温带消失
C. 太阳直射范围变小
【答案】11. D
【解析】
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若黄赤交角度数为45°,热带、寒带范围变大,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温带消失。
【11题详解】
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影响与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无关,D不包括。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两极地区极昼极夜交替出现、温带地区四季变化,A、B、C包括。
【12题详解】
若黄赤交角度数为45°,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温带消失,A对。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变大,各地年温差变大,B错。太阳直射范围变大,C错。公转速度不变,四季变换周期不变,D错。
第十九届亚运会于2018年8月18日-9月2日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106°E,6°N)举办,开幕式于当地时间8月18日19时举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3. 在美国洛杉矶(西八区)的小明想收看开幕式直播,应在当地时间
A. 18日11时
14. 本次亚运会过程中,雅加达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情况为
A. 昼短夜长
C. 昼长夜短
【答案】13. C
【解析】
【13题详解】
雅加达位于106°E,东7区,开幕式于当地时间8月18日19时举行,即东7区的区时19时举行。美国洛杉矶在西八区,比东7区晚15小时,小明想收看开幕式直播,应在洛杉矶当地时间18日4时,C对。A、B、D错。
【14题详解】
本次亚运会过程中,日期是8月18日-9月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向南移动。雅加达的纬度是6°N,在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A、D错。正午太阳高度情况为变小,B对,C错。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正在被广泛的利用中(如图),而太阳能发电量与太阳辐射强度密切相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5. 若仅考虑太阳辐射对发电量的影响,下列四地中太阳能电站平均发电量最大的是
A. 西藏拉萨
16. 某日内该太阳能板发电量明显多次变化,最有可能的原因
A. 天气
C. 太阳能板质量问题
【答案】15. A
【解析】
【15题详解】
若仅考虑太阳辐射对发电量的影响,四地中太阳能电站平均发电量最大的是西藏拉萨,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A对。宁夏银川、山西大同、河北唐山的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较弱,B、C、D错。
【16题详解】
某日内该太阳能板发电量明显多次变化,说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明显,最有可能的原因天气,受云层削弱作用影响,A对。人为原因不会多次影响太阳辐射,B错。太阳能板质量问题不会多次变化,C错。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逐渐变化,不是多次明显改变,D错。
【点睛】若仅考虑太阳辐射对发电量的影响,四地中太阳能电站平均发电量最大的是西藏拉萨,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某日内该太阳能板发电量明显多次变化,说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明显,最有可能的原因天气,受云层削弱作用影响。
17.关于下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地球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读图,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A是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A错误。地球内部圈层由D、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B错误。EF合为地幔,C错误。地球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D正确。
18.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下图中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图A、图C在南半球,水流向左偏,北岸侵蚀,南岸堆积,A、C错误。图B、图D在北半球,水流向右偏,南岸侵蚀,北岸堆积,B正确,D错误。
【点睛】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图A、图C在南半球,水流向左偏,北岸侵蚀,南岸堆积。
小胖计划利用寒假时间去冰岛旅行,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国遍布温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 小胖计划到冰岛泡温泉,温泉是地热能源的一种表现,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遇到水形成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 地壳
20. 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之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C. 该界面的地下厚度在海洋上较大
【答案】19. B
【解析】
【19题详解】
温泉是地热能源的一种表现,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遇到水形成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B对。地壳、下地幔、地核不是岩浆的发源地,A、C、D错。
【20题详解】
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之间界面,该界面为莫霍界面,A错误。该界面处地震波的纵波、横波都能够穿过,B错误。该界面的地下厚度在海洋上较小,C错误。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D正确。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Q1),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大气通过吸收、反射和散射了部分太阳辐射能(Q2),剩余的部分(Q3)到达地球表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对外辐射能量(Q4);近地面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能,同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能量(Q5)返还给地面。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1. 下列能量关系正确的是
①Q1˃Q2+Q3
②Q2+Q3 ˃Q4
③Q1+Q4˃Q2+Q3 +Q5
④Q4˃Q5
A. ①②③
22.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A. 太阳
【答案】21. D
【解析】
Q1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Q2是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Q3 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Q1=Q2+Q3。Q4是地面辐射,Q5是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Q4˃Q5。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 Q1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Q2是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Q3 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Q4是地面辐射,Q5是大气逆辐射。Q1=Q2+Q3, ①错。Q2+Q3 ˃Q4 ,②对。Q1+Q4˃Q2+Q3 +Q5 ,③对。Q4˃Q5,④对。D对,A、B、C错。
【22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B对。太阳辐射是根本的能量来源,A错。上地幔、下地幔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不是大气主要直接热源,C、D错。
23.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纬度相近,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其中推测正确的是
A. Q1: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Q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Q1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Q2是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Q3 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纬度相近,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从Q1看,青藏高原=四川盆地,A错误。从Q2看,青藏高原˂四川盆地,B正确。从Q3看,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正确。所以B、C均正确,D对。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压:P甲 = P乙
2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处气流上升
C. 低空甲乙间为西北风
26. 关于乙地近地面气候说法正确的是
A. 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24. D
【解析】
【24题详解】
近地面受热处气温高,气压低,从气压看,P甲 大于 P乙,A错误。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所以气压P甲大于P丙
【25题详解】
受热处气温高,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温低,气流下沉,图中甲处气流下沉,A错误。乙处气流上升,B错误。低空甲处气压大于乙处,风由甲吹向乙,北半球向右偏,甲乙间为西北风,C正确。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风由丙吹向丁,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等,丙丁间为南风,D错误。
【26题详解】
关于乙地近地面气候,结合经纬度,乙地位于大陆东岸,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A错误。气候分布在温带地区的大陆东岸,B错误。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正确。气候特征是气温年变化大,冬冷夏热,雨热同期,D错误。
【点睛】近地面受热处气温高,气压低,从气压看,P甲 大于 P乙。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风由丙吹向丁,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等,丙丁间为南风。结合经纬度,乙地位于大陆东岸,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下图为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气压带或风带,abcd为三圈环流中水平或垂直方向的气流。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7.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为东南信风带
C. ③深受②④影响
28. 关于图中abcd说法正确的是
A. a的初始风向是南风
C. c气流温暖干燥
29. 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形成有关的有:
A. ①②
C. ③④
30. 与北半球地中海地区冬季气候特征有关的是:
A. ②
C. c
【答案】27. C
【解析】
【27题详解】
根据图中①②③④分布的纬度位置,①为北半球东北信风带,A错误。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B错误。③是盛行西风带,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深受②④影响,C正确。④是副极地低气压带,D错误。
【28题详解】
关于图中abcd说法,a位于高空,初始风向是南风,A正确。
【29题详解】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形成有关的有②③,B对。①是东北信风带,④是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地中海气候形成无关,C、D错。
【30题详解】
北半球地中海地区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气候特征有关的是③,B对。西风带盛行风向是西南风,即c所示风向,C对。D正确,B、C错。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冬季特征无关,A错。
二、综合题
31.读左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右图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点中最接近七月初的是________。
(2)从C公转到D过程公转速度变化为__________。
(3)①、②、③、④四地自转角速度的关系是_____。线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
(4)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_____(多选)
C、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5)图12所示日期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为________日(节气),与图11中________点日期大约对应。
(6)图12昼长最长的点是________,昼长为________小时。
【答案】
【解析】
【分析】
地轴北极靠近太阳的位置是夏至,C点是夏至。北极圈是极昼现象,所示日期是6月22日前后。从C公转到D过程,先靠近远日点,再远离远日点,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公转速度变化为先减慢,再逐渐加快。
【详解】(1)读公转轨道图,地轴北极靠近太阳的位置是夏至,C点是夏至。A、B、C、D四点中最接近七月初的是C。
(2)结合公转方向,D是秋分,从C公转到D过程,先靠近远日点,再远离远日点,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公转速度变化为先减慢,再逐渐加快。
(3)除极点外,各地自转角速度相等,①②③④四地自转角速度的关系是①=②=③=④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④˂③˂②˂①。
(4)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A对。公转轨道是近似于圆的椭圆,B错。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C对。一回归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D错。
(5)图中北极圈是极昼现象,所示日期是6月22日前后,为夏至日,与图11中C点日期大约对应。
(6)图12昼长最长的点是④,有极昼现象,昼长为24小时。
32.下图为某地的气压状况图,该地位于北半球,①、②、③位于等压面上,④、⑤位于等高面上,回答下列问题。
(1)该层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_____, 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_____(升高或降低)。
(2)图中①、②、③、④、⑤表示气压最高的数字是___,表示气压最低的数字是____;
(3)A、B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处。若B点在东,则A、B处风向为_________。
(4)若表示的是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地为____(城市或郊区)。若该图表示的是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A地为____(海洋或陆地)。
【答案】
【解析】
【详解】(1)该层是对流层,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直接能量来源是地面辐射,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等压面上气压相同,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图中①、②、③、④、⑤表示气压最高的数字是⑤,表示气压最低的数字是④;
(3)近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近地面B处气压低,气温高。A、B两处气温较高的是B处,气压较高的是A处。若B点在东,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则A、B处风向为西北风。
(4)若表示的是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地气温较高,为城市。若该图表示的是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A地气压较高,气温较低,为海洋。
33.读某季节气压分布图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左图可知,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___季,亚欧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大气活动中心名称),它切断了__________(气压带名称),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2)此时,M处盛行__________季风(风向),其性质为_______,主要成因是_______,其形成与右图中的________有关(填甲或乙);
(3)图示季节,N处风的成因________,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该季节天气状况_______
(4)右图中气压带A的名称为__________,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
【答案】
【解析】
【详解】(1)由左图可知,此时亚欧大陆受低压中心控制,是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或者印度低压,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2)此时,M处位于南亚,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其性质为温暖湿润,主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其形成与右图中的甲有关,是气压带、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
(3)N处位于东亚,图示季节,N处风是东南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该季节天气状况是高温多雨。
(4)右图中气压带A位于赤道附近,名称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点睛】亚欧大陆受低压中心控制,是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或者印度低压,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亚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其性质为温暖湿润,主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