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上图中代表金星的是(
A. ①
2.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A. 行星③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B. 行星①轨道和行星④轨道之间
C. 行星①轨道和行星②轨道之间
D. 行星④轨道和海王星轨道之间
【答案】1. B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据图可知,①为水星,②为金星,故B项正确。
【2题详解】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图中③为火星,故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行星③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A项正确,B、C、D项明显错误。
读“太阳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3. 关于太阳辐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以机械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B. 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能量能够到达地球
C.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
D. 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部分集中在可见光区
4. 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 水循环
【答案】3. D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故A项错误;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能量能够到达地球表面,故B项错误;在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的99%以上在波长
【4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来源之一,水循环、大气运动和太阳能发电等现象都与太阳辐射有关;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与太阳辐射无关,故D项正确。
公元前28年,史籍曾记载“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 “黑气”是指
A. 黑洞
6. 此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A. 光球层
【答案】5. C
【解析】
材料中“黑气”是指太阳活动的黑子活动。黑洞不是太阳活动,耀斑是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太阳活动是耀斑,日冕层太阳活动是太阳风,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外部大气。
【5题详解】
材料中“黑气”是指太阳活动的黑子活动,C对。黑洞不是太阳活动,A错。
【6题详解】
此现象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A对。色球层太阳活动是耀斑,B错。日冕层太阳活动是太阳风,C错。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外部大气,D错。
我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正在拨动地球仪,做模拟地球自转运动的实验(地球仪代表地球,白炽灯泡代表太阳)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7. 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③运动物体偏向④地方时差异
A. ①③
8. 图示季节内,哈尔滨
A. 一年中气温最高位
C. 当地时间6时日出
【答案】7. B
【解析】
【7题详解】
图中实验演示的是地球的自转,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的更替、运动物体的偏向和地方时差异,图中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昼夜的更替和地方时差异,故B项正确。
【8题详解】
据图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北半球为冬季,一年中气温最低位,故A项错误;哈尔滨距离直射点的纬度最远,故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B项正确;当地春秋分时,6点日出,故C项错误;次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白昼逐渐变长,故D项错误。
下表为北京市某日发布的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情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 该日可能是(
A. 3月21日
C. 9月23日
10. 该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随后几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A. 北半球
C. 北半球
【答案】9. 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日出和日落时间可知,该日昼长夜短,而且白昼渐长,黑夜渐短,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10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白昼大于黑夜,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再根据第二日白昼时间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故A项正确。
【点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下图中K为晨昏线,Q为经线,R为Q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 当Q、K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B. 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
C. R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D. 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12. 下面四幅图中,虚线表示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实线表示偏转方向,能正确表示R地沿纬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A. B. C. D.
【答案】11. B
【解析】
【11题详解】
据图可知,a、c两线重叠,为春秋分时,全球昼夜等分,直射点在赤道上,北极圈及其以北无极昼也极夜现象,故A项错误;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故B项正确;R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故C项错误;地球公转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故D项错误。
【12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Q为经线,R为Q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说明R点位于赤道上;赤道上没有地转偏向力,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结合选项,C项正确。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产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甲)与“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3. 下列节气中,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一组是(
A. 立春
C. 小雪
14. 下列关于图乙中四点日期的判断,最有可能的是(
A. ①表示大雪
C. ③表示秋分
【答案】13. C
【解析】
【13题详解】
北京的昼长的季节分布规律: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长;冬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短,故昼长时间接近应为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结合选项可知,小雪和大寒是两个以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C项正确。
【14题详解】
根据图乙中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的纬度位置判断,晨昏线与66°34'纬线相切则判断为冬至日或夏至日;①应为冬至日或夏至日过后,A错误;晨昏线与90°纬线相切,判断为春秋分日,故②应位于春分—夏至日之间或秋分日—冬至日之间,B错误;④应表示冬至日或夏至之前的节气,故D正确。
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5. 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岩石圈的是(
A. ①②
16. 图中的各层中,在海底部显著变薄甚至缺失的是(
A. ①硅铝层
【答案】15. D
【解析】
【15题详解】
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图中构成岩石圈的是①②③,故D项正确。
【16题详解】
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位于上层,地壳中硅和铝的比重大些,密度相对小些;硅镁层位于下层,铝的成分相对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较大;硅镁层是连续分布的,而硅铝层在大洋底部很薄甚至多有缺失。据图可知,①为位于上层的硅铝层,故A项正确。
【点睛】地震波内部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圈层 |
范围 |
特点 |
地壳 |
莫霍面以上 |
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
|
|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
地幔 |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
|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
地核 |
古登堡面以下 |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7. 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A. 水、生物圈、岩石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18. 下列对C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A. 岩石圈就是地壳
C. 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答案】17. D
【解析】
【17题详解】
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据图中各圈层的特点可知,ABC代表的圈层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岩石圈,故D项正确。
【18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C圈层代表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故C项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A、B、D项错误。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9. 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 ①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 ②圈层即岩石圈
C. 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 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20. 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纵波、横波通过莫霍面、古堡面时,波速都增加
B. 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
C. 水圈由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
D. 地球内部、外部各层都是连续且規则的:
【答案】19. C
【解析】
【19题详解】
据图可知,①层是对流层,故A项错误;②圈层是地壳,故B项错误;③圈层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C项正确;④为外核,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故D项错误。
【20题详解】
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可知,纵波、横波通过古堡面时,横波波速突然消失,纵波速度快速下降,故A项错误;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故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故B项正确;水圈由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故C项错误;地壳分布是连续的但不规则,故D项错误。
【点睛】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分类 |
特点 |
||
传播速度 |
所经物质状态 |
共同点 |
|
纵波 |
较快 |
固体、液体、气体 |
都随着所通过物体的性质而变化 |
横波 |
较慢 |
固体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1. 在板块运动影响下,和①所处板块位置类似地区的地表形态多为(
A. 山地
22. 关于②、③两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②地位于非洲板块
B. ③地位于印度洋板块
C. 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
D. ②、③两地靠近海沟、谷,地売不稳
【答案】21. A
【解析】
【21题详解】
据图可知,①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会形成山地,故A项正确;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故C项错误;平原与板块的运动关系较小,故B项错误;盆地与板块的消亡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22题详解】
考查板块的分布特征。据图可知,②地位于美洲板块,故A项错误;③地位于非洲板块,故B项错误;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③地位于板块的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故D项错误。
【点睛】板块边界与地形
边界类型 |
地形 |
|
生长边界 |
裂谷、海洋、海岭 |
|
消亡边界 |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
高大山脉、高原 |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
大洋板块边缘:海沟 |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3. 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4. 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 褶曲隆起
B. 褶曲凹陷
C. 断裂下降
D. 断裂上升
【答案】23. D
【解析】
试题分析:
【23题详解】
读图,根据地表海拔高度和同一岩层埋藏的深度判断,①处同一岩层形态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地表形态是谷地地形,属于背斜谷。②处同一岩层形态向下凹,是向斜构造,是向斜谷。③处岩层有明显错动,是断层陷落形成的谷地。④处岩层形态是背斜谷。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①、④,D对。A、B、C错。
【24题详解】
⑤处岩层错动,发生的地壳运动是断裂下降,C对,D错。不是褶皱构造,A、B错。
【考点定位】地质构造与地貌类型成因,地壳运动。
【名师点睛】根据材料,岩层的埋藏深度是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读图,地表海拔与埋藏深度的差值,是岩层的海拔高度,由此判断同一岩层的形态特征,确定地质构造类型。岩层有明显错动、位移,说明是断层构造。根据岩层位置,判断是相对下降。
2003年四川地震后,专家称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5. 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 外力作用一一冰川作用
C. 内力作用一一变质作用
26. 关于2008年四川地震后,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
B. 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人们却没有察觉,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人类不易感知
C.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既有岩浆活动又有变质作用
D. 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答案】25. B
【解析】
【25题详解】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属于内力作用的地壳运动,故B项正确。
【26题详解】
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地壳的运动是由内力作用引起的,有些内力作用较剧烈,地壳变化较大,故B项符合题意;由于地壳运动,在此过程中既有岩浆活动又有变质作用;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7.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 赤道地区
C.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极圈内,昼最长为极昼,昼最短为极夜;而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故纬度越高,昼长一年内的变化最大。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形成纬度高低与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
28.下列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从0°~90°不等
B.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永远通过南北两极点
C. 如果把地球看成正球体,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
D. 晨昏线不随季节而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晨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晨昏线始终与阳光相垂直,但不可能始终通过南北两极;晨昏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不断移动。综上所述,C项正确。
【点睛】晨昏线的区分
在日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区分判断方法有:
①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
②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昏线上的各点为日落(黄昏);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晨线上的各点为日出(黎明)。
29.若黄赤交角变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B. 寒带、温带、热带三带分界线的纬度增高
C. 热带、温带范围扩大,寒带范围缩小
D. 温帶范围扩大,热带、寒带范围缩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黄赤交角若变小,热带的范围会变小,寒带的范围会变小,温带的范围会变大,故A、C项错误,D项正确;热带分界线的纬度会减小,故B项错误。
30.根据下图判断,华山的形成是( )
A. 背斜成山
B. 向斜成山
C. 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
D.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答案】C
【解析】
【详解】华山属于断块山,是地壳运动地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构造,之后经外力作用形成的断块山,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31.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极点为_______极点。
(2)该图所示日期为____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
(3)C点的日落时间是____,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和北京在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为______。
(4)这一天与A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光照图为背景,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考查昼夜时间的计算,考查光照图的判读,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根据东经度数递增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半球为顺时针方向递增,说明是南半球。
(2)据上题可知,该半球为南半球,南极圈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的纬度是23.5°S,据图可知90°W平分白昼,说明是正午12点,故太阳直射的坐标是(23.5°S, 90°W)。
(3)据图可知,C点的白昼时间是18个小时,计算可知,日出时间是3点,日落时间是21点;根据90°W是12点,可知北京时间是2点;跟北京同属于同一天的经度为90°E---180°,故和北京在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为四分之一;
(4)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分布规模。根据上题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A点与南回归线相差43°,故与A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19°34′。
32.科罗拉多大峡谷是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在沿岩壁出露的各期岩系中,多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甲是____,乙是_____。
(2)地质作用:③为____。
(3)常用建筑材料大理石是由_____变质形成的.
(4)科罗拉多大峡谷岩壁的岩石从成因来看多属于()
A.甲
(5)岳阳市一中校园内多处走廊、楼梯台阶使用花岗岩地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B.花岗岩质地紧实坚硬,耐腐蚀耐磨,所以作为地砖材料
C.花岗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
D.花岗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为长石、石英和云母
【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为背景,考查岩石圈岩石的类型,考查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据图可知,有三个箭头指向甲,故甲是岩浆;岩浆指向丙,故丙地是岩浆岩;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丁是变质岩;乙为沉积岩。
(2)考查岩石间的转换关系。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会形成变质岩,故③为变质作用。
(3)考查岩石的类型及特点。常用建筑材料大理石是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
(4)科罗拉多大峡谷岩壁的岩石从成因来看多属于沉积岩,图中乙点为沉积岩。
(5)考查岩石的类型及特点。花岗岩属于岩浆岩;花岗岩质地紧实坚硬,耐腐蚀耐磨,所以作为地砖材料;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故C项符合题意;花岗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为长石、石英和云母。
33.地质工作者在我国下列各地发现了不同的古生物化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e之间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依据是_____,其岩层的弯曲方向是____。
(2) a-b-c-d-e之间的地质构造总称为_____,它是由于岩层受____力而形成的。
(3)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表岩层多属于_____岩
(4)下列山脉中,与图示山脉成因类似的是:(
A.庐山
【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古生物化石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考查构造地貌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地质构造的特征。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背斜岩层的弯曲方向是向上弯曲,所以,a-b—c—d—e之间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其岩层的弯曲方向是向上弯曲。
(2)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据图可知,图中既有背斜构造,也有向斜构造,故a-b-c-d-e之间的地质构造总称为褶皱;褶皱是由于岩层受挤压力而形成的。
(3)考查岩石的主要类型。该地岩石有明显的地层构造,而且含有化石,说明该地区的地表岩层多属于沉积岩。
(4)图中山脉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庐山属于断块山,峨眉山万佛顶属于断块山,华山西峰属于断块山,故A、B、C项错误;喜马拉雅山属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故D项正确。
【点睛】褶皱山的类型及特点
类型 |
背斜 |
向斜 |
岩层形态 |
上拱 |
下弯 |
岩层新老分布 |
中间老两翼新 |
中间新两翼老 |
初始地貌 |
上拱隆起成山 |
下弯凹陷成谷 |
逆转地貌 |
中部侵蚀成谷 |
中部挤压成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