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预测在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回答第1题。
1.“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2.峰会期间,
3.图示区域
5.图中曲线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
6.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
8.图示环流状况出现时,
9.能够正确表示气流②运动模式的是
10. 16日8:00到17日8:00
11.台风“山竹”
期排入海洋,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14立方米/秒。为了开发沃尔特河,人们在其下游修建大坝拦水,形成了世
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水库——沃尔特水库。图6为沃尔特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2、13题。
12.沃尔特河流域
13.水库建成后可导致
A.沃尔特河的流域面积增大
C.河流人海年径流总量增加
14.图中洋流
15.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16.甲地
17.关于图中“非木之林”表述正确的是
图9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8、19题。
18.图中断层①、②与岩层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19.图中
20.关于滑坡灾害叙述正确的是
第Ⅱ卷(综合题共60分)
21.(12分)图10为我国华北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游客从游客服务中心出发,沿公路步行至A处观看山腰处的溶洞。
(1)说出该游客行进的方向,估算其步行距离及A地到溶洞之间的相对高度。(4分)
(2)推测游客的拍摄地点位于图10中B、C、D、E中的哪一处,并说明判断的理由。(5分)
该村落堪称山区院落民居的典范。村中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院落,这些院落小巧精致,组织紧凑。院落形状以四合院为主,多坐北朝南,院中屋舍在南面设置窗户,其他三面设置砖墙。村中建筑整体筑于山坡之上,由南向北层层抬高。村中道路则依山势修建,虽算不得宽阔,倒也平展。以当地盛产的青石和紫石铺就,寓意“平步青云”、“紫气东来”。
22.(14分)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1我国秋季的主要节气
节气 |
|
|
|
|
|
|
日期 |
|
|
|
|
|
|
(1)说出我国秋季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特点。(7分)
23.(10分)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2)与甲地相比,说明乙地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7分)
24.(8分)读表2,回答下列问题。
表2东亚部分山地中森林植被带的分布上限
学习任务:
(1)提出假设:山地森林分布上限高度随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
(2)提出这一假设所依据的数据有
(3)选择数据、提出假设的理由是
25.(16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点苍山东麓河流的特征。(4分)
(2)推断图13 (a)中湖岸边的甲地至湖心处的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分)
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增减,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域内过往的气候变迁。图13 (b)为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参考答案
第Ⅰ卷
本卷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2分,多选、错选、漏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D |
B |
C |
C |
B |
C |
C |
B |
C |
D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D |
A |
D |
A |
C |
A |
C |
A |
B |
B |
第Ⅱ卷
21.(12分)
(1)(4分)
行进方向:先自东向西,再从东南向西北;
步行距离:约400~600米之间;
相对高度:60~100米之间。
(2)(5分)
拍摄点位于D处;D处海拔高于村落最高点,可俯视拍摄;D处位于开阔山谷中,与村落之间视野开阔无遮挡;由地图中的村落形态可知,D处的拍摄角度恰当;D处与村落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适合拍摄村落全景。
(3)(3分)
该村落地处山区,土地面积小,坡度大,所以院落小巧,道路狭窄;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北面砖墙利于阻挡寒冷的冬季风;房屋坐北朝南,南面置窗,且依阳坡层层抬高,有利于采光通风;石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22.(14分)
(1)(7分)
秋分前,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秋分时各地均昼夜等长;秋分后,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整个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2)(3分)
气温逐渐降低,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气温日较差大。
(3)(4分)
原理:“烟熏法”产生的烟雾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热量损失减少,提高了地面温度。烟雾本身具有一定的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减少了霜冻危害。
影响:增加大气污染。
23.(10分)
(1)(3分)
南部以高原为主,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2)(7分)
乙地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年平均气温高。(3分)
成因:地势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位于沿海地区;受沿岸暖流影响强。(4分)
24.(8分)
略
25.(16分)
(1)(4分)
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小,河流短小、河床落差大,自西向东注入洱海(答出任意2点得2分);
水文特征:流速快,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答出任意2点得2分)。
(2)(4分)
由甲地至乙地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
河流携带的泥沙是湖底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河流流入湖泊时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逐步沉积;泥沙颗粒大的先沉积;因此湖底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3)(6分)
沉积物粒径变化趋势:
答案1:沉积物粒径变化存在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
答案2:1300年~1500年、1700年~1850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1500年~1700年、1850年~2000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增大。
气候逐渐变干燥。
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
(4)(2分)
沉积物的数量增多;粒径增大;成分改变。
2019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三地理 【解析】
【答案】1、D
【解析】
【分析】
“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 “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地球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减少。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太阳活动耀斑减少,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详解】太阳表面将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地球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减少,①错。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次数将减小,②错。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③对。太阳活动减少,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④对。D对,A、B、C错。
【答案】2. B
【解析】
【2题详解】
峰会期间,日期是9月3日至5日,太阳直射点距金沙萨较近,北京比金沙萨正午太阳高度角小,A错。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向南移动,北京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B对。夏半年,北京日出东北,比开普敦日出早,C错。地球向近日点靠近,公转速度在逐渐加快,D错。
【3题详解】
根据图例,图示区域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逐渐增加,A错。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增高,B错。甲地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温明显,C对。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丰富,没有季风影响,D错。
【答案】4. C
【解析】
【4题详解】
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①对。气候类型反映一地多年的气候特征,不能体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弱,②错。地形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③对。地表温度不影响太阳辐射,④错。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到达地面的少,⑤对。C对,A、B、D错。
【5题详解】
根据能量补给来源,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图中曲线甲温度仅低于太阳总辐射,是地面温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夜晚地面支出大于收入,地面净辐射强度为负值,对应乙。丙表示近地面大气温度。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乙、丙、甲,B对。A、C、D错。
【6题详解】
图中太阳总辐射量最大值,地方时是12点,世界时对应6点,该地的经度约90°E,不可能是西区平原、撒哈拉沙漠,A、B错。丙表示近地面大气温度,该日最低气温大于0℃,准噶尔盆地在10、11月份的气温小于0℃,D错。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青藏高原的5、6月份,C对。
【点睛】影响某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夜晚地面支出大于收入,地面净辐射强度为负值,对应乙。地方时12点,太阳总辐射量最大,世界时是6点,该地的经度约90°E。
【答案】7. C
【解析】
【7题详解】
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夫妻纬度位置和风向,通常能够为其所影响地区带来降水的有①赤道低气压带,①对。②是高空气流,不能带来降水,②错。③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干燥,③错。④是东北信风带,干燥,④错。⑤是盛行西风带,能带来降水,⑤对。⑥是副极地低气压带,降水较多,⑥对。C对,A、B、D错。
【8题详解】
结合纬度,图示环流状况出现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北半球是夏季。内蒙古高原草木茂盛,A错。地中海沿岸受副高控制,碧海晴空,B对。南非高原正值冬季,草木枯黄,C错。南极大陆是极夜现象,没有紫外线辐射,D错。
【9题详解】
结合图示纬度,气流②位于中低纬度高空,由赤道吹向较高纬度区域。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是西南风。在30度纬线附近,偏转成高空西风下沉,与图C相符,C对。图A 气流向左偏,图B没有偏转,图D气流直接到达了60度纬线,A、B、D错。
【答案】10. D
【解析】
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北半球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气旋的西部吹西北风,南部吹偏南风。图示海南岛分别位于台风西部、南部,海南岛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台风“山竹”中心附近风力最大,中心处风力小。
【10题详解】
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北半球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气旋的西部吹西北风,南部吹偏南风。16日8:00到17日8:00,海南岛分别位于台风西部、南部,海南岛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A错。此时北半球仍在夏半年,北京受夏季风影响较强,没有冻害,B错。台风位于南海海域,受台风影响,风力加大,C错。台风中心向西移动,势力逐渐减弱,D对。
【11题详解】
台风“山竹”中心附近风力最大,中心处风力小,A错。在北半球,台风的水平气流呈现逆时针方向旋转,B错。台风不影响我国雨带移动,C错。台风风力强劲,易引发风暴潮,破坏沿海基础设施,D对。
【答案】12. A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河流流向,沃尔特河流域地势北高南低,河流流入几内亚湾,属大西洋水系,A对。纬度低,气温高,大气降水是流域内主要水汽来源,B错。多为热带草原地区,流量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14立方米/秒,C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季节变化大,D错。
【13题详解】
水库建成后,调节下游径流,可导致大坝下游河段枯水期缩短,D对。沃尔特河的流域面积不能增大,A错。水库修建不影响上游河段含沙量大小,B错。河流入海年径流总量不会改变,C错。
【答案】14. A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纬度和海陆轮廓,图示位于太平洋。图中洋流①是西风漂流,水温低于北半球同纬度的洋流④,A对。②是秘鲁寒流,流向低纬度,水温低,为寒流,B错。③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受海陆轮廓影响,C错。③为寒流,⑤为暖流,但③比⑤纬度低,水温高,D错。
【15题详解】
①是西风河流,使流经的地区降温减湿,A错。②是秘鲁寒流,使荒漠延伸至赤道附近,B错。③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促进高低纬间热量交换,C对。④⑤都是暖流,没有交汇处,不能形成著名渔场,D错。
【点睛】图中洋流①是西风漂流,水温低于北半球同纬度的洋流④。②是秘鲁寒流,流向低纬度,水温低,使荒漠延伸至赤道附近,促进高低纬间热量交换。④⑤都是暖流,性质相同,没有交汇处。
【答案】16. A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甲地石林为花岗岩岩体,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平地而起,形态各异,位于内蒙古东部,属于半干旱地区,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A对,C错。位于地势第二阶梯,气温较低,风蚀作用显著,B错。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降水少,酸雨危害小,D错。
【17题详解】
图中“非木之林”是指岩石被风力侵蚀形成的石林,甲地“石林”岩石是花岗岩,多具有水平纹理,主要是岩浆侵入后冷凝形成的,A错。乙地“土林”呈垄、槽相间分布,其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B错。丙地“冰林”晶莹剔透,近年消融速度加快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C对。丁地“石林”高耸陡峭,错落有致,主要由流水侵蚀、溶蚀形成,D对。
【答案】18. A
【解析】
图中断层①左侧没有花岗岩,说明是断层形成后,右侧才有沉积岩层③形成。③岩层处发生明显错动,说明形成后岩层③被断层②切断。图中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乙处物质是沉积岩层,直接来源于地表。
【18题详解】
后形成的岩层将先形成的岩层切断,图中断层①左侧没有花岗岩,说明是断层形成后,右侧才有沉积岩层③形成。③岩层处发生明显错动,说明形成后岩层③被断层②切断。再有岩层④沉积。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①③②④,A对。B、C、D错。
【19题详解】
图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图中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A错。乙处物质是沉积岩层,直接来源于地表,B对。丙处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C错。根据图例,丁处岩石是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D错。
【答案】20、B
【解析】
【详解】2018年8月11日上午8时许,房山区大安山乡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崩塌。因预警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据此,关于滑坡灾害叙述,全面停止山区工程建设,会影响交通、经济发展,A错。夏季雨后应尽量避免山区游玩,远离灾害易发区,B对。灾后可借助遥感技术,监测滑坡灾害的发生范围,C错。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导航,监测不是主要功能,D错。
21.【答案】(1)行进方向:先自东向西,再从东南向西北; 步行距离:约400~600米之间; 相对高度:60~100米之间。
(2)拍摄点位于D处;D处海拔(大于710m)高于村落最高点(约670m),可俯视拍摄;D处(等高线由低向高凸出)位于开阔山谷中,与村落之间视野开阔无遮挡;由地图中的村落形态可知,D处的拍摄角度恰当;D处与村落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适合拍摄村落全景。
(3)该村落地处山区,土地面积小,坡度大,所以院落小巧,道路狭窄;位于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区,北面砖墙利于阻挡寒冷的冬季风;房屋坐北朝南,南面置窗,且依阳坡层层抬高,有利于采光通风;石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解析】
【详解】(1)图示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根据图示公路延伸形态,游客的行进方向,先自东向西,再从东南向西北。 从游客中心到A处的图上距离约5厘米,根据图上比例尺,步行距离约在400~600米之间。图中等高距是20米,A地海拔650-670米之间,溶洞海拔在730-750之间,两地的相对高度范围是60~100米之间。
(2)游客照片中,村落前面被一道弓形墙围绕,中部被一条弧形大墙分为上下两部分,放眼望去,呈现独特的元宝形态。说明可以俯视拍摄整个村落,拍摄点位于D处。D处海拔大于710m,高于村落最高点,可俯视拍摄。D处等高线由低向高凸出,位于开阔山谷中,与村落之间视野开阔无遮挡。地图中的村落形态呈现独特的元宝形态,从D处的拍摄角度,与图示村落形态一致。D处与村落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适合拍摄村落全景。B处海拔较低,看村落形态不是元宝形,B错。C处海拔低,不能俯视全村,C错。E处与村落间有山脊阻挡,E错。
(3)该村落地处山区,土地面积小,坡度大,所以院落小巧,道路狭窄,组织紧凑。村落位于华北地区,属于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区,多坐北朝南,院中屋舍在南面设置窗户,其他三面设置砖墙。北面砖墙利于阻挡寒冷的冬季风,房屋坐北朝南,南面置窗,利于防寒采光。村中建筑整体筑于山坡之上,由南向北层层抬高,依阳坡层层抬高,有利于采光通风。以当地盛产的青石和紫石铺就,石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寓意吉祥。
【点睛】图示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图中等高距是20米,A地海拔650-670米之间,溶洞海拔在730-750之间,两地的相对高度范围是60~100米之间。D处海拔大于710m,高于村落最高点,可俯视拍摄。D处拍摄村落形态呈现独特的元宝形态。
22
【答案】(1)秋分前,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秋分时各地均昼夜等长;秋分后,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整个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2)气温逐渐降低,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气温日较差大。
(3)原理:“烟熏法”产生的烟雾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热量损失减少,提高了地面温度。烟雾本身具有一定的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减少了霜冻危害影响:增加大气污染。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一表中节气,秋分前,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我国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各地均昼夜等长。秋分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整个秋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我国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2)“秋分”至“霜降”期间,太阳直射点南移,华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减小,气温逐渐降低,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气温日较差大。
(3) “烟熏法”产生的烟雾,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尘埃杂质增多,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热量损失减少,提高了地面温度。烟雾本身具有一定的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对减少霜冻危害也有影响。此方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增加大气污染。
23.
【答案】(1)南部以高原为主,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2)乙地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年平均气温高。成因:地势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位于沿海地区;受沿岸暖流影响强。
【解析】
【详解】(1)根据图例海拔高度,图示区域南部地势高,以高原为主,北部海拔在200米以下,以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2)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乙地气候特征是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年平均气温高,最冷月气温约25℃。原因是乙地位于沿海平原地区,地势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位于沿海地区,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降水多。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大,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点睛】图示区域南部地势高,以高原为主,北部海拔在200米以下,以平原为主。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位于沿海地区,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降水多。地势低,气温高。
24
【答案】
【解析】
【详解】(1). 根据材料二表格数值,森林分布上限海拔高度随纬度增大而降低,森林分布上限海拔高度随经度增大而降低。
(2)、提出这一假设所依据的数据有经度地带性,即在纬度相似的条件下,比较沿经度变化的变化规律。如表中的B(C)DE、FGH、IJK等组,各自对应的经度和森林分布上限海拔高度数值。有纬度地带性,即在经度相似的条件下,分析沿纬度的变化规律。如BCF、ADG、HI等组字母,各自对应的海拔和纬度数值。
(3). 选择数据、提出假设的标准,涉及数据的变量选择,如B、D、E三个数据纬度近似,分析随着经度变化,森林上限海拔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提出假设理由是在其它因素相似条件下,分析涉及假设形成的主导因素,如,热量、水分等。
25.
【答案】(1)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小,河流短小、河床落差大,自西向东注入洱海。水文特征:流速快,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由甲地至乙地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河流携带的泥沙是湖底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河流流入湖泊时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逐步沉积;泥沙颗粒大的先沉积;因此湖底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3)沉积物粒径变化趋势:沉积物粒径变化存在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1300年~1500年、1700年~1850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1500年~1700年、1850年~2000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增大。气候逐渐变干燥。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
(4)沉积物的数量增多;粒径增大;成分改变。
【解析】
【分析】
点苍山东麓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属于季风气候,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河流携带的泥沙是湖底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河流流入湖泊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沉积物粒径呈增大趋势,说明气候逐渐变干燥。
【详解】(1)读图,点苍山东麓河流的水系特征是流域面积小,河流短小、河床落差大,呈平行状自西向东注入洱海。河流落差大,所以水文特征是流速快。属于季风气候,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位于热带,无结冰期。
(2)湖底的沉积物像“书页”一样记录了流域内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河流携带的泥沙是湖底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河流搬运能力与流速密切相关,由甲地至乙地,河流流入湖泊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泥沙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由甲地到乙地,湖底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3)根据图中沉积物粒径变化曲线,自1300年至2000年之间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变化趋势存在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横轴表示粒径大小,1300年~1500年、1700年~1850年沉积物粒径整体上逐渐减小,1500年~1700年、1850年~2000年沉积物粒径整体上逐渐增大。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增减,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近百年来,即1900-2000年间,沉积物粒径呈增大趋势,说明气候逐渐变干燥。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河流入湖前流速较快,粒径大的沉积物被搬运位置距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
(4)当时人类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砍伐森林、发展农耕和开采矿产为主。植被破坏,地表径流增大,侵蚀、搬运泥沙能力增强,河流含沙量增大,湖泊沉积物的数量增多。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的粒径增大。农耕和开矿活动,使沉积物的成分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