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有关图中a、b、c、d四点海拔的比较,正确的是
A. b>a>c>d
2. 图中河流的主汛期,最不可能在
A. 12月至次年2月
【答案】1.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等高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海拔高度a<0,b点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上,c点海拔高度、d点海拔高度均在50米以下,但水往低处流,故d点海拔高于c点,故海拔由高到低是b>d>c>a,只有D对。
【2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12月至次年2月,南半球为夏季,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河流进入枯水期,故选项A最不可能形成汛期。6至8月,南半球为冬季,该地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河流进入主汛期,故C排除,BD降水介于中间,可排除。
一般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下图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箭头为图示区域全年正午太阳来向(遮蔽区范围随季节有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 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 北纬45°附近
C. 北纬20°附近
4.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为河流右岸
C. 遮蔽区最大在1月
【答案】3. B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全年太阳光照都是从北方照射过来,所以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只有B符合条件。答案选B。
【4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是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是侵蚀岸,右岸是堆积岸,图中的乙地是堆积岸,即北岸是堆积岸,甲地是侵蚀岸,即位于河流的左岸,A错;可知该河流的流向是自东向西流,B正确。遮蔽区最大,说明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应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即6月22日左右。C和D错。
反照率指对某表面而言的总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对太阳短波辐射反射特性的物理参量。下图为1980—2012年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距平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 “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气候变冷
③冰川融化加剧
④冰川面积扩大
A. ①②
6. 分析“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①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②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③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④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A. ①②
【答案】5. B
【解析】
“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冰川面积减小,反射率下降。西伯利亚地区的气温升高,但仍是温带气候,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5题详解】
“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①对,②错。冰川融化加剧,冰川面积减小,反射率下降,③对,④错。B对,A、C、D错。
【6题详解】
根据“格陵兰反照率变化”,气候变化导致西伯利亚地区的气温升高,但仍是温带气候,不能种植热带作物,①错。该地气温升高,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②对。气温升高,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上升,③错。北部沿岸冰川融化,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④对。D对,A、B、C错。
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热点”。当板块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形成火山喷发,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 下列时段板块移动速度最慢的是
A. 距今60—100百万年
C. 距今120—140百万年
8. 图中热点位于甲点的
A. 东南方向
C. 西南方向
【答案】7.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根据图中相邻两个火山锥之间的距离及形成时间间隔来判定板块的移动速度。
【7题详解】
结合选项可知,移动速度最慢的应在距今60~100百万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热点是固定不变的,板块是移动的。距今时间越久的火山锥形成时间越早,即先经过火山热点。根据火山锥形成时间可判断,板块是先向正南方向运动,再向东南方向运动,最后形成图中的火山锥分布,因此热点此时处于甲地的西北方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考查读图文信息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是看图,看同样的时间经过的距离,最短就最慢。
读我国浙江某山地A、B、C三点的海拔和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9. A、B、C之间地形成因是
A. 背斜成山
10. A、B、C之间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风力堆积作用
【答案】9. B
【解析】
【9题详解】
依据海拔可以判断出A、B、C之间的地形是山谷;根据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可以看出B处岩层埋藏岩层海拔约250mm,A处岩层埋藏岩层海拔约100mm,C处岩层埋藏岩层海拔约200mm(地表海拔减去埋深),因此B处岩层相对向上拱起,A、B、C之间的地质构造是背斜。故B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背、向斜的判定,利用地表海拔和埋深计算出A、B、C三处岩层海拔即可。
【10题详解】
浙江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多低山丘陵,因此流水侵蚀作用强;流水溶蚀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故C正确。
海岸线分为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下图示意1950—2010年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自然岸线长度及其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 中国大陆沿海岸线总长度减少最明显的时段为
A. 1960—1970年
12. 导致自然岸线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11. A
【解析】
【11题详解】
海岸线分为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1960~1970年自然岸线长度明显减少,但自然岸线比例基本不变,说明人工岸线也同步明显减少,所以中国大陆沿海岸线总长度减少最明显的时段为1960~1970年。
【12题详解】
由于我国海湾岸线开发速度加快,人工海岸增多,导致我国自然岸线比例变化不断下降。
渔场是指鱼类或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密集经过或滞游的具有捕捞价值的水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渔业产量的重心常用来描述渔场时空位置的变动状况。下图是2014年12月—2015年7月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非洲西海岸)中上层鱼类中心渔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3. 图示时段该中心渔场位置变化的特点是
A. 随经度变化幅度较大
B. 月变化特征明显
C. 随时间先向北后向南
D. 南北向变化幅度较小
14. 导致该渔场中心位置变化的原因是
A. 冬半年,偏北风强劲南下,形成的上升流南下
B. 夏半年,偏南风强劲北上,推动加那利下降流北上
C. 冬半年,几内亚湾暖流增强,推动加那利上升流南下
D. 夏半年,东北信风势力增强,形成的下降流北上
【答案】13.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渔场的成因。
【13题详解】
图中显示渔场的经度变化大约为10 纬度变化大约为3.50,经度变化幅度较小,南北变化幅度较大,故A、D错。图片显示为北纬度,12月----次年4月向南移,4月---7月向北移。故C错。图片显示每月渔场的位置均有改变。故B正确。
【14题详解】
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至几内亚湾,称为几内亚湾暖流。夏半年,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吹拂海水向东流动。因此,夏季几内亚湾暖流增强,故A错。中低纬大陆西岸由于离岸信风的影响形成上升流,,故B、D错。冬半年,随着气压带风带南移,大陆西岸离岸东北信风南移,导致上升流南下。
下图中a为南半球某地一段纬线,M、N是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OM=ON,b为某经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 如果图中O地为12时,在国庆至春节期间,M、N点的移动方向是
A. M、N点先向西后向东
B. M、N点先向东后向西
C. M点先向西后向东,N点先向东后向西
D. M点先向东后向西,N点先向西后向东
16. 如果O地为零时,M点与O地重合,则该日
A. 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
B. 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
C. 当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
D. 当地日出正南方
【答案】15. A
【解析】
试题通过局部经纬网图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
【15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该纬线位于南半球,国庆节至春节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先向南移过了冬至日再向北移,O为12点,M、N之间为昼弧,先变长,达到最长后再变短,因此M点先向西移后向东移,N点先向东移后向西移,C正确。
【16题详解】
如果O地为零时,M点与O地重合,说明该日0点日出,出现极昼现象,当地日出正南方,D正确;太阳直射点可能往南移动也可能往北移动;该地位于南半球,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
【点睛】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回归线,北(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琼州海峡是全国3大海峡之一,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长80公里,宽20至40公里,下图为琼州海峡海底等深线简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7. 关于图中海峡洋流流向和甲、乙两处水流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夏季:自东向西,甲<乙
C. 夏季:自西向东,甲>乙
18. 关于琼州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壳断裂下陷海水入侵形成
C.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
【答案】17. C
【解析】
【17题详解】
该地区冬季风为东北风,夏季风为西南风,受到季风影响,琼州海峡的洋流流动方向为夏季自西向东流,冬季自东向西流。从甲乙两处的等深线的数值可以看出,甲处的海水深度大于乙处,说明甲处泥沙沉积量少是水流速度快的结果,所以甲处的水流速度大于乙处。故选C。
【18题详解】
琼州海峡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是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断陷的中部,由于地壳断裂导致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地块断裂下沉,形成地堑式凹陷,后海平而上升海水淹没了凹陷,最终形成琼州海峡。故选A。
下图是我国三个地区甲、乙、丙三条河流各月流量(立方米/秒)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9. 乙河位于
A. 东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20. 下列有关三条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A. 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是甲河
B. 流量变化均随降水量而变化
C. 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是丙河
D. 流量年际变化最小的是乙河
【答案】19. B
【解析】
甲河流流量大,且7月形成汛期,判断为我国南方地区的河流;乙河流流量最小,且夏季较大,而冬季出现断流,判断为西北地区的河流。丙河流流量较小,且夏季流量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有明显的双汛,符合东北地区河流特征。
【19题详解】
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河流的流量较小。乙河流流量最小,且夏季较大,而冬季出现断流,判断为西北地区的河流。故B正确。
【20题详解】
甲河流位于湿润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A错;乙位于干旱地区,降水少,故河流以冰川融水为补给,故B错;丙河流位于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故C错;由于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终年较少,年际变化小,故D正确。
下图是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1. 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
A. 出生率较高
B. 死亡率较低
C. 迁入率较高
D. 迁出率较低
22. 图中所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是
A. 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B. 1964年之前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
C. 1990年之后0~14岁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 1982年该市人口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答案】21. C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图例及曲线形态,分析人口年龄结构特点,老龄人口、儿童人口比重都增加,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比重减少。1964年至1982年,0—14岁人口比例迅速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变化不大,说明15-64岁人口比例增加较快,
【22题详解】
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图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1953年之后65岁以上人口比重逐年增加,A错。根据曲线形态,1964年之前人口总数增长快,65岁以上人口比重增长不明显,0-14岁人口比重增长快,说明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B对。1964年之后0—14岁人口比重不断减少,C错。1982年该市老龄人口约占5﹪-6﹪,人口结构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D错。故答案选B项。
“人口倒挂”是指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数量(户籍人口数)的现象。下图中,上海市Q区成为主要外来人员迁入地之一,且迁入人员以低学历青壮年为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3. 上海市的人口倒挂区
A. 主要为高档住宅集中区
B. 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
C. 主要为高科技产业园区
D. 劳动力成本比中心城区高
24. 上海市出现人口倒挂现象,表明该市
A.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B. 环境承载力逐渐缩小
C. 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D. 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
【答案】23. B
【解析】
【分析】
阅读材料,分析“人口倒挂区”的概念,弄清楚上海市人口倒挂区的特征,再结合选项,得出正确答案;需要真正理解人口倒挂现象的本质,材料中“迁入人员以低学历青壮年为主”是关键信息,反应该地区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也反应了当地老龄化问题突出,本地劳动力不足。
【23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人口倒挂区多是低学历青壮年,推断该地区的工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高,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B正确;低学历青壮年一般不会居住在高档住宅区,A错误;高科技产业园区对技术要求较高,C错误;工业的劳动力成本较低,D错误。
【24题详解】
人口倒挂区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外来人口多为劳动力人口,表明该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本地劳动力严重缺乏,结合选项,故选A。
【点睛】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城市化,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工业区位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抚养比是指在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读韩国生育率和抚养比示意图(含预测),回答下列问题。
25. 如果不考虑人口迁移的影响,韩国老年人口数开始超过儿童人口数的时间大概是
A. 1983年
C. 2011年
26. 下列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A. 社会经济发展—生育观念转变—婚育年龄推迟—生育率下降
B. 社会经济发展—生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下降
C. 社会经济发展—儿童抚养比下降—生育率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
D. 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进步—人均寿命延长—老年抚养比上升
【答案】25. D
【解析】
试题分析: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抚养比是指在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包括儿童和老年人,读图,儿童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的曲线交点约是2017年,老年抚养比高,老年人口数量就超过儿童人口数。
【26题详解】
社会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观念转变,实行晚婚、晚育,婚事年龄推迟,导致生育率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提高,对子女养育成本提高,家庭负担重,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出现儿童抚养比下降,但是不是因为儿童抚养比下降,导致生育率下降,是因为生育率下降,导致儿童抚养比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有保障,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增加,老年抚养比上升。
考点:人口的数量变化
下面是某市新城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7. 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A. 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B.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C.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D.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28. 该新城区计划建污水处理厂,最适宜布局在( )
A. ①
C. ③
【答案】27. D
【解析】
试题分析:
【27题详解】
甲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应是工业区;乙在城市中心,交通便利,应是城市的商业区;丙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应是住宅区。选D正确。
【28题详解】
污水处理厂是处理城市污水的,应建在城市河流的下游④地区。选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城市功能区。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9. 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 蒸发量增加
C. 地表径流量增加
30. 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 ①②
【答案】29. C
【解析】
【29题详解】
地面硬化面积增多,阻断了部分水分的蒸发。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植被覆盖率降低,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降水量增加,故本题选C。
【30题详解】
由图可知,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新的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中,出现了绿化带、渗水道路和城市集雨管网。硬化比例降低,土壤侵蚀增加。绿化带起到了滞流作用,延长了径流集聚时间,下渗量增大,有利于补充地下水,故本题选B。
读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31. 1982-2007年,我国( )
A. 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 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C. 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 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32. 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 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 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 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答案】31. D
【解析】
【分析】
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城市化的特点,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31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982-2007年我国城市人口年增长率虽然有波动,但始终为正值,说明城市人口始终在增加,A错误;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并不是完全相反,B错误;从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年增长率来看,城市化水平增速一直较快,C错误;分析图中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平均增长幅度可以看出,城市面积总体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D对。
【32题详解】
分析图中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平均增长幅度可以看出,1982~2007年城市面积总体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因此在此期间的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的变化相关基础知识。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
评价类别 |
农作物A |
农作物B |
农作物C |
满足程度 |
热量满足率 |
22 |
22 |
16 |
水分满足率 |
79 |
84 |
84 |
|
土壤养分满足率 |
84 |
84 |
84 |
|
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 |
76 |
29 |
42 |
|
资源利用率 |
光合潜力利用率 |
11.3 |
4.4 |
4.5 |
光温潜力利用率 |
51.0 |
20.2 |
29.0 |
|
气候潜力利用率 |
64.2 |
24.1 |
34.7 |
|
气候—土壤潜力利用率 |
76.4 |
28.7 |
41.4 |
A. 光照
34. 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A. 农作物A
35. 该地区可能是
A. 长江三角洲
【答案】33. B
【解析】
【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33题详解】
热量满足率最多只有22%,远低于水分、土壤养分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满足率,这是由当地气温低、热量不足造成的;同时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该地区光合生产潜力最大,所以该区域的优势条件为光照资源,该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小,所以限制因素是热量,B正确。
【34题详解】
从整个满足程度和资源利用率分析可知,农作物A的利用率都远高于农作物B和C,说明当地最适合种植农作物A,所以最适合种植农作物A。
【35题详解】
气温条件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说明该地区纬度较高或海拔高,再综合土壤养分含量高这一条件,可以确定该地区为松嫩平原或河西走廊,但该地水分满足率较高,说明水分充足,可以确定为松嫩平原,C正确。
【点睛】本题以农业资源利用评价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滴灌是现代农田灌溉及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目前,滴灌技术在我国推广很难。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地滴灌技术应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6. 该地区采用滴灌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A. 降低输水管道坡度
C.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7. 滴灌技术最适用的农作物是
A. 葡萄
38. 目前,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滴灌技术推广的限制性社会经济因素是
A. 水资源不足
C. 信息交流不便
【答案】36. C
【解析】
【3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滴灌技术应用在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有利于节约有限的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同时,由于滴灌技术仅湿润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其他区域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可防止田间杂草的生长。C正确,A、B、D项从题中无法判断出来。
【37题详解】
读图可知滴灌技术设备需要铺设塑性强、防漏性强的各类管道和防堵塞滴头、流调器等造价较高的核心部件,农业投入成本明显较高,故此技术最适用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葡萄果树等,A正确。
【38题详解】
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是发展滴灌的原因,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农业的科技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外联系在逐渐加强,但由于滴管技术的成本较高,而当地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成为了限制滴灌技术发展的因素,D正确。
【点睛】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冰葡萄酒正在不断得到人们的青睐。在-8 ℃以下,利用葡萄树上自然冰冻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叫冰葡萄酒。该酒酿造技术独特,品质上乘,需葡萄原料用量约比一般葡萄酒多20倍。地处长白山区的辽宁省桓仁县桓龙湖畔是我国最大的冰葡萄种植区,有世界“黄金冰谷”美誉。目前,桓仁县聚集了多家国内外著名冰葡萄酒企业,冰葡萄酒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远销国内外市场。读冰葡萄种植区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39. 多家国内外著名冰葡萄酒企业聚集在桓仁县,能够( )
A. 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
B. 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
C. 减轻环境污染
D.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40. 该地所产的冰葡萄酒价格不菲,其原因是( )
①酿造时原料用量大
③市场距离远
A. ①②③
C. ①②④
【答案】39. D
【解析】
【分析】
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冰葡萄酒酿造所需的特殊环境,及独特的技术和原料用量上分析桓仁县的区位优势和冰葡萄酒价格形成的原因。
【3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冰葡萄酒是利用葡萄树上自然冰冻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而冰冻葡萄不适宜长距离运输,桓仁县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是我国最大的冰葡萄产区,所以桓仁县吸引冰葡萄酒企业到来,主要是因为该地原料丰富,B正确。
【40题详解】
冰葡萄酒生产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酿造时使用原料量大,桓仁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产品运输费用高,冰葡萄的市场主要为国内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市场距离远,冰葡萄酿酒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大,劳动力成本对产品价格影响不大,A正确。
【点睛】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集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材料分析。
2015年12月30日,海南环岛高铁西段开通运营,与2010年12月开通运营的海南环岛高铁东段相连。这标志着全球第一条热带地区环岛高铁全线贯通,旅客乘高铁环游海南岛成为现实。下图为海南省环岛高铁线路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1. 影响海南环岛高铁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地形、气候
C. 土壤、地形
42. 海南环岛高铁的开通运营对区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A. 缩短区域间的时间距离
B. 彻底改变区域农业结构
C. 促进该岛屿与外界交流
D. 促进该岛屿与大陆的交通联系
【答案】41. A
【解析】
【分析】
海南位于热带地区,修建高铁时要考虑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同时环岛高铁主要分布在岛屿的沿海平原,地势相对平坦,因此影响海南环岛高铁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气候;海南环岛高铁开通运营,会促进岛屿内部交通发展。海南环岛高铁开通运营可以缩短区域间的时间距离,促进岛屿内部的交流。交通发展无法彻底改变区域农业结构。
【41题详解】
在海南环岛高铁西段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的是气候、地形,原因是图中铁路主要是沿海平原修建,同时该铁路位于热带地区,高温高湿要特别考虑。水文在修建铁路时不必考虑。A正确。
【42题详解】
海南环岛高铁的开通运营,会促进岛屿内部交通发展,缩短区域间的时间距离,促进岛屿内部的交流,与岛外的联系较少,A正确,C、D错误;区域农业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交通的发展无法将其彻底改变,B错误。
【点睛】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和交通运输建设的意义,难度较小,注重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区域地理位置)、知识迁移能力。
广东某纸业公司与越南造纸厂合资,将造纸业拓展到海外。另外,近年越南对美国出口餐巾纸、书写纸等纸制品增长迅速,给美国纸品企业造成较大冲击。目前,美国纸品生产企业正在酝酿联合起诉越南纸品出口企业倾销。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3. 广东造纸业拓展到越南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前景广阔
C. 劳动力丰富
44. 越美两国造纸业贸易争端的原因是
A. 美国造纸业成本压力较大
C. 越南造纸业更具有技术优势
【答案】43. D
【解析】
【分析】
我国广东和美国较越南经济发达,越南发展原料工业的优势主要是原料丰富。
【43题详解】
越南林木资源丰富,为造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D正确;与广东相比,越南在市场、劳动力和交通上没有优势,A、B、C错误。
【44题详解】
越南纸制品价格低廉,对美出口给当地纸品企业造成较大冲击,与越南相比,美国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等均较高,因此其生产成本高,A正确;越南纸制品污染较大对美国影响较小,B错误;越南较落后,没有技术优势,C正确;造纸业属重污染工业,原料需求量大,美国优势不明显,D错误。
【点睛】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优势,分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同的优势是本题的难点。
二、非选择题
4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迁移日渐频繁,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统计图。
材料二 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下表是2014年我国部分省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数据。
省区 |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
省区 |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
重庆 |
13.25 |
安徽 |
10.53 |
四川 |
12.76 |
辽宁 |
10.22 |
江苏 |
12.25 |
广西 |
9.29 |
天津 |
11.46 |
浙江 |
9.2 |
山东 |
10.98 |
河南 |
8.93 |
上海 |
10.64 |
北京 |
8.58 |
湖南 |
10.57 |
广东 |
7.24 |
(1)人口迁移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一致,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造成的影响。
(2)据材料,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3)比较四川省和广东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1)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迁移;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有利影响:促进了迁出地区与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缓解了当地的就业、环境压力。
不利影响: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等;农村凋敝,使农村文化景观、乡土建筑遭到破坏;出现留守儿童、农村孤寡老人的抚养等社会问题。
(2)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老龄化严重;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
原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生率下降明显;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进步,养老制度的逐渐完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3)四川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广东省高,常住人口进入严重老龄化;广东省常住人口属于老龄化。
原因: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迁入,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下降;四川省属于人口迁出大省,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解析】
【分析】
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的迁移,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详解】(1)由于人口迁移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一致,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是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迁移;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2)读材料,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老龄化严重;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其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生率下降明显;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进步,养老制度的逐渐完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3)四川省和广东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是四川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广东高,四川常住人口进入严重老龄化,广东常住人口属于老龄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46.左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右图为该城市计划建设的海绵城市示意图。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拟在南部阴影地区新建重工业区,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2)简述该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3)西欧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靠近煤、铁、有色金属矿产地,原料燃料丰富;邻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环境污染小;位于城区河流下游,不会污染城区水源;临河用水方便。
(2)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
(3)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各月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应从资源、交通、市场、环境等角度分析。据图可知,该区域资源丰富;并且有铁路线通过,交通便利;据图1中的风频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季风相垂直的郊外,污染小;同时位于河流下游。
(2) 海绵城市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3) 海绵城市主要是针对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区域即易出现城市内涝的地区。而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没有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考点: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建设海绵城市的效益,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4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位于塔吉克斯坦西南部的哈特隆州丹加拉地区依山傍水、四季分明,早在苏联时期就以富产农作物闻名。2017年4月初,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将从中国带去的棉花良种播种在了该地的十万亩农田上,秋收时可产出三万吨籽棉,这些棉花纺出的纱线首尾相连,可绕地球一万圈。这些纱线将最终销往土耳其、俄罗斯、意大利和波兰等国。
材料二 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依托中塔两国优势,打造现代化棉花产业基地,带动当地棉花产业,成为塔吉克斯坦最大的纺织产业园,这座产业园不仅织出了纱线,更为当地百姓“织”出了美丽新生活,助力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成为中塔合作的典范。
(1)材料一中丹加拉市“十万亩农田”产出“三万吨籽棉”可谓是高产,请分析除了中国良种因素外还有哪些有利于棉花高产的条件。
(2)请分析材料二中的工业布局对于组织生产、获取效益有哪些意义。
(3)请你谈谈对“这座产业园不仅织出了纱线,更为当地百姓‘织’出了美丽新生活,助力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成为中塔合作的典范”的理解。
【答案】(1)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日照丰富;昼夜温差大;灌溉水源充足;农业生产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
(2)有利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有利于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有利于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塔吉克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塔吉克斯坦的棉花生产技术、棉纺织技术;有利于促进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中塔两国企业在两国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效益。
【解析】
(1)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农业区位条件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条件的分析需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候、地形、水源、土壤条件;有利于高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生产经验、生产技术、劳动力的数量及素质等。
(2)本题考查产业集聚的意义。产业集聚可以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共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终获得规模效益。需注意规模效益是指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使单位产品所需的生产成本降低。
(3)本题考查工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答影响类题目需从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层面入手,全面分析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48.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分析A区域地表景观的成因。
(2)说出B处自然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3)D、E两处自然带相同,试分析其成因的差异。
【答案】(1)A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及信风的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因而地表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显著,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在风力作用下,沙漠、戈壁面积不断扩大。因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肥力不足。
(2)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3)D处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了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E处主要受信风的迎风坡与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了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析】
【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有: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详解】(1)A区域位于非洲沙漠地区,从气候、植被、水文等角度分析。(2)该处为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位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3)两处都为热带雨林带,一处是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一处是在信风和暖流的影响下形成的。
【点睛】本题主要是以世界地图为载体考查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分布.注意同一类型气候在不同地区的形成原因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