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人口是指已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居住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2006-2016年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根据材料,近十年来该直辖市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A. 迁入率与迁出率基本平衡
B. 青壮年人口数量增加
C. 劳动力需求比例下降
D. 人口生育率上升
2. 该直辖市
A. 城市化水平最高
B. 经济高度发达
C. 城市化速度较慢
D. 发展速度较快
【答案】1. B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是指具有该行政区域户籍的人,包括实际在住和流出的;常住人口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在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在住的,即“外来人口”。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少于外出务工人员;由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青壮年人口数量增加;图中只给了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涉及到人口机械增长,故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故B项正确。
【2题详解】
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故D项正确。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地处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森林覆率高,是传统的“木匠之乡”。2008年后,大批在沿海务工的南康木匠返乡开办家具企业,木材从东南亚进口,产品面向中低端市场,销往全国各地。截至2016年,南康已有家具企业7500多家,从业人员40多万人,产值达1010亿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2008年后,大批在沿海务工人员像南康木匠返乡开办家具企业一样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对社会的效益主要是
A.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B. 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C. 促进木材资源开发
D. 增加就业促进脱贫致富
4. 南康家具企业集聚的最基础原因是
A. 南康资金雄厚
B. 家具生产技术水平高
C. 南康家具生产历史悠久
D. 生产成本低
5. 下列有关南康家具产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利用新技术改善传统工艺提高生产速度
B.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扩大规模
C. 利用网络平台完善销售体系
D. 组建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
【答案】3. D
【解析】
【3题详解】
大批在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有利于缓解沿海地区的城市环境压力,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木材资源额开发,带动家乡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脱贫致富,题干要求是社会效益,故D项正确。
【4题详解】
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位于中部经济地带的南康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南康资金雄厚不符合事实;产品面向中低端市场,生产技术水平低;传统的“木匠之乡”,家具生产历史悠久;木材从东南亚进口,成本高,故C项正确。
【5题详解】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扩大规模,会破坏植被,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B项说法错误。
位于河北省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蹇罕坝,海拔1000-2000米,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曾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后来由于人为原因,荒漢化严重。1962年始,塞罕坝历经三代人的青春和汗水,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漢沙地上营造起万顷林海成为京津冀地区一道强大的生态屏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图为塞罕坝林场及其周边区域简图。

6. 塞罕坝夏季气候凉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纬度
C. 海陆
D. 洋流
7. 推测塞罕坝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为
A. 荒漠
B. 硬叶林
C. 常绿林
D. 森林一草原
8. 塞罕坝林场建成后,滦河
A. 含沙量减少
B. 径流量变小
C. 结冰期延长
D. 出现凌汛
【答案】6. A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塞罕坝位于内陆地区,受海洋、洋流影响弱;纬度高,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较高;塞罕坝海拔1000—2000米,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故夏季气候凉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A项正确。
【7题详解】
由图中等降水量线可知,塞罕坝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森林一草原,D项正确。
【8题详解】
塞罕坝林场建成后,上游的植被状况大为改善,水土保持能力加强,地表受外力侵蚀减弱,滦河含沙量减少,局部空气湿润,径流量可能增加,结冰期缩短;滦河由高纬流向低纬,不会出现凌汛,故A项正确。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3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质一般较差
B. 牛轭湖水较深
C. 与河流下切侵蚀强有关
D. 牛轭湖在山区也较多
10. 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人工“裁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但不少地方又开始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属于其主要目的是
A. 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
B. 增加生物多样性
C. 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D. 减轻洪涝灾害
11. 现在,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却没有形成河曲,其原因是
A. 水量变化太大
B. 水量少且断流
C. 人为干预多
D. 中游水利工程建设
【答案】9. A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湖泊水位浅,是河流侧蚀形成;湖泊没有水源补给,水体自然更新慢,水质较差;形成于平原之上,故A项正确。
【10题详解】
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利于汛期的排洪泄洪,反而有可能加重洪涝灾害,故D项不属于其主要目的。
【11题详解】
黄河中下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致使下游河流水量较少,侧蚀作用较弱,且下游人工筑堤,形成地上河,故C项正确。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塞凡湖湖岸附近冬季很少结冰,夏天比较凉爽,请说明原因。
(2)试推断水电站修建后库区下游河段水温变化,并分析原因。
(3)在前苏联时期,该湖泊的水位明显下降,导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请分析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
【答案】(1)原因:北部有高山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冬季气温较高;海拔高,夏季气温低;湖泊蓄水量大,湖水的调节作用强,故冬季很少结冰,夏天比较凉爽。
(2)变化:冬季水温升高,夏季水温降低,水温季节变化减小。
原因:库区蓄水后,库区底部热量不易和外界交换,冬季表层水温下降时底部水温较高,夏季表层水温上升时底部水温较低,故冬季库区放水时底层水下泄导致下游河段水温增高,夏季水温降低。
(3)原因:随着人口增加和农业发展,通过引水工程大量用水;流域内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空气干燥;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气温较高,加剧了蒸发;湖泊面积大,蓄水量大,且湖区多大风,湖水蒸发旺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塞凡湖为材料背景,考查区域气候特点、河流水文特征,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北部有高山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冬季气温较高;海拔高,夏季气温低;湖泊蓄水量大,湖水的调节作用强,故冬季很少结冰,夏天比较凉爽。
(2)变化:冬季水温升高,夏季水温降低,水温季节变化减小。
原因:库区蓄水后,库区底部热量不易和外界交换,冬季表层水温下降时底部水温较高,夏季表层水温上升时底部水温较低,故冬季库区放水时底层水下泄导致下游河段水温增高,夏季水温降低。
(3)由材料20世纪30年代,当地对拉兹丹河进行梯级开发,人为将出湖水量增加到12亿立方米/年可推知,随着人口增加和农业发展,通过引水工程大量用水;流域内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空气干燥;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气温较高,加剧了蒸发;湖泊面积大,蓄水量大,且湖区多大风,湖水蒸发旺盛。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依据材料,说明油橄榄树的生长习性。
(2)分析斯法克斯制作的橄榄油的质量优良的原因。
(3)油橄榄树原产于小亚细亚,后广泛栽培于地中海地区,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亦有栽培。从气候方面分析中国长江以南油橄榄种植比突尼斯差的原因。
【答案】(1)生长习性:油橄榄树为亚热带常绿乔木,喜温畏寒;喜光怕渍涝;对土壤没有特别的要求。
(2)原因: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优良;橄榄树的间距大,便于根系伸展,来吸收水分和养分;便于吸收光照,橄榄品质很高;手工采摘及传统的橄榄油加工方式,使油质得到保障。
(3)原因:与突尼斯相比,中国长江以南纬度较高,热量条件差;冬季能受冷空气的影响,冻害多;生长季节多雨,光照条件较差;昼夜温差较小,营养物质的积累少;收获期晴天较少,不利于采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油橄榄为材料背景,考查作物习性、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以及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差异,综合性较强,重在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由材料“地中海沿岸具有油橄榄生长所需的最适宜的气候条件”可推知,油橄榄树为亚热带常绿乔木,喜温畏寒;喜光怕渍涝;对土壤没有特别的要求。
(2)由材料“突尼斯斯法克斯(位置见图)种植油橄榄的历史悠久,他们采用公元前8世纪流传下来的种植和加工方式,树与树之间的距离间隔达到24米,生长着数万株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橄榄树,产量和品质都领先于全国”可知,斯法克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优良;橄榄树的间距大,便于根系伸展,来吸收水分和养分;便于吸收光照,橄榄品质很高;手工采摘及传统的橄榄油加工方式,使油质得到保障。
(3)与突尼斯相比,中国长江以南纬度较高,热量条件差;冬季受冷空气的影响,冻害多;生长季节多雨,光照条件较差;昼夜温差较小,营养物质的积累少;收获期晴天较少,不利于采摘。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材料
坐落在世界闻名的黄山山麓,以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为腹地,与佛教名山九华山、瓷都景德镇、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毗邻,其中西递和宏村这两个安徽古村落奇迹般地保留了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如街道结构、建筑和装饰、房屋布局以及人工水系都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状态,并于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遣产名录。

指出安徽西递和宏村等地发展古村落旅游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开发方向。
【答案】有利条件:建筑风格、装饰艺术、街道结构、山川溪流、风俗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与周边景点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地域组合好;距离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较近,旅游市场广阔。
开发方向:依托古村落内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开发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人文景点;依托古村落村外的山水资源和自然景观,开发自然景观旅游景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为材料背景,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
【详解】由材料可知,西递和宏村这两个安徽古村落奇迹般地保留了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如街道结构、建筑和装饰、房屋布局以及人工水系都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状态,并于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遣产名录,则其开发的有利条件是建筑风格、装饰艺术、街道结构、山川溪流、风俗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此外,与周边景点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地域组合好;距离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较近,旅游市场广阔。
古村落属于人为旅游资源,可以依托古村落内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开发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人文景点;依托古村落村外的山水资源和自然景观,开发自然景观旅游景点。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材料

指出在我国西北地区建设风力发电场对生态的影响。
【答案】降低风速,降低荒漠化发展速度;为当地提供能源,减少居民对植被的破坏;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建设时会造成局部植被破坏。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西部风力发电场的建设为材料背景,重在考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
【详解】风力发电厂需要建设一些工程设施,增加地表的粗糙度,会降低风速,降低荒漠化发展速度;风电的开发,为当地提供能源,减少居民对植被的破坏;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建设时会造成局部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