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区域之间是没有联系的
B.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C. 区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答案】B
【解析】试卷分析: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A错误;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内部的性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C错误;区域之间有一定的边界,而区域的边界有明确的也有模糊的。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的基本特征。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知识性试题。
2. 有关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不正确叙述是(
A. 乡村地域为农业生产活动,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B. 城镇地域的发展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C. 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D. 通常乡村地域的范围比城镇地域的范围小得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聚落类型。乡村地域为农业生产活动,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的发展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乡村人口密度小,土地面积大,占地范围大,城镇人口密集,土地集约化程度高,所以地域范围小。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3. 我国人均拥有的灌溉耕地面积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多,主要原因是(
A. 东部地区耕地多、水资源丰富
C. 西部地区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4. 东、中、西部地区灌溉耕地环境指标的比较,正确的是(
A. 东部地区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最大,农业生态环境最差
B. 东部地区的农业环境污染比中西部严重
C. 东、中、西部地区农业成灾面积差异很小
D. 东部地区灌溉耕地的农业生产潜力最大
【答案】3.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区域自然条件不同对人类活动影响不同,本题主要是读图,从图中信息进行分析。
3. 本题考查区域差异。人均耕地面积的差异与人口数量有关系,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而西部人口密度很小。
4. 从图中看出,东部地区施肥量和农药施用量都最大,由此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比中西部严重;但东部生态环境比西部要好,主要是由于东西部气候不同而导致植被等差别很大。成灾面积的百分比相差不大,但由于灌溉总面积东部大于西部,故东、西部成灾面积相差应很大。东部地区种植历史悠久,土地已得到充分开发,故后继潜力应不会太大。
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 这种划分是按(
A. 行政区划划分的
C. 综合指标划分的
6. 这种划分主要体现区域间的(
A. 整体性
【答案】5. C
【解析】主要考查区域的划分和区域的特点,区域的划分有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学生能够区别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熟悉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
5. 从题干可知划分指标有多个因素,因此划分的标准是按综合指标划分的,选择C。
6. 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差异性,区域的划分是按照某些要素的差异性划分的,题中的划分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特点,选择B。
7. 下列地理事物不可能成为区域核心的是(
A. 较大的乡村
C. 较大的交通枢纽
【答案】A
【解析】区域的核心一般是能为周边地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中心,故乡村不符合。
8. 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人类对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的是(
A. 东北山区的针叶林
C.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
【答案】D
【解析】东北山区的针叶林、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华北地区的春旱天气都是自然原因形成的,而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是人类社会长期农业活动形成的,选择D。
9. 东部经济地带的优势在于(
①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
③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④沿边贸易较发达⑤科技文化水平高
A.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优势。东部经济地带的优势在于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出口份额高;科技文化水平高。我国东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贫乏;西部地区沿边贸易发达。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0. 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与耕地资源分布不匹配,对此合理的做法是( )
①减少耕地面积 ②多种饲草、饲料,大量减少耕地的灌溉面积 ③研究并推广抗旱作物 ④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
A. ①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农业生产。由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广,但水源不足,故从节水和发展旱地生产方面分析。故选D正确。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1. 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Ⅰ、①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Ⅱ、①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
而②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Ⅲ、①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
业较多,需水量大
Ⅳ、①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 Ⅰ、Ⅱ
C. Ⅱ、Ⅳ
12. 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A. 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 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 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千米
D. 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答案】11. B
【解析】试题分析:
11. 甲河流域纬度偏低,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故①正确;甲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辽中南工业基地分布,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故③正确;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区,故②错误;甲区域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故④错误。综合选项,B项正确。
12. 引水线路北段地势北低南高,南段地势北高南低,故A项错误;经过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占用耕地较多,故B项错误,D项正确;输水线路较长,线路里程超过300千米,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东北地区北水南调对环境的影响
【知识拓展】南水北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1)对调出区:
东线:可能引发海水倒灌,污染水质。
中线:使得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少,对下游的航运,取水和生态环境都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涉及大规模移民和农田的淹没。
(2)调入区:控制不当,可能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
2、有利影响:
(1)调出区:对中线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雨季的洪涝灾害。
(2)调入区: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生态恶化,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3. 有专家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的次生盐碱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主要由于沿途地区海水入侵所致 ②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的半湿润地区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产生的 ④调水后,地下水位上升,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⑤这些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A.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南水北调增加了径流量,提高了水位,减少了海水侵入,①错误;地下水位升高的主要是沿线地区,②对;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会太大,对地下水影响小,③错误;南水北调使地下水位升高,地下的盐分逐渐向地表积聚,④对;淮河以北降水少,这些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⑤对; 选择D。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境内,地处腾格里沙漠的南缘,南面是滔滔黄河,包兰铁路在这里穿过。为防御流沙对包兰铁路的侵袭,科研人员采取了多种措施,使该铁路自1958年通车以来一直畅通无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4. 沙坡头流沙治理的有效措施是(
A. 大面积植树
15. 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A. 建设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
C. 抽取地下水,恢复地表植被
16. 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正确的是(
A. 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干旱农区应当建立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B. 要设法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 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对人类活动的最主要影响是资源缺乏
【答案】14. D
【解析】试题分析:
14. 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可知宁夏沙坡头流沙治所采取的是草方格工程治沙模式
15. 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模式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降低了风速,起到了固定沙丘的作用
16. 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考点:荒漠化的防治
点评:本组题以宁夏沙坡头的治理模式为载体,考查考生对荒漠化的防治的主要内容、具体措施及其原理的理解,试题材料源于教材中的相关案例,考生比较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试题就带有较强的识记性内容了。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7. 为解决该地区能源短缺的问题,正确的措施是(
A. 兴建小水电站
C. 营造速生薪炭林
18. 防治该地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 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
C. 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答案】17. B
【解析】
17. 读图可知,该典型民居为蒙古包,该地位于我国的内蒙古草原地区,该地区降水稀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力量薄弱,小水电、薪炭林、核电站建设等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当地风力较大,因此,可以通过利用风力发电等途径来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18. 荒漠化的最有效治理措施是恢复地表自然植被。
考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开发条件优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9.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山西省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下列解决山西省水资源短缺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①跨区域调水 ②削减工业生产规模,减少工业用水量③大量移民到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减少居民生活用水量④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A. ①②
20. 关于山西省煤炭基地建设,叙述正确的有(
①煤炭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适中
A. ①②
21. 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
①煤一电一铝
A. ①②③
【答案】19.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学生要熟悉山西省的地理特征,同时要掌握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19、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就是“开源”、“节流”。从山西省具体条件看跨流域调水,①对;削减工业生产规模,减少工业用水量,这样会影响经济发展,②错误;大量移民到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减少居民生活用水量,这样会增加南方地区的环境压力,③错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节约用水,④对。故选D正确。
20. 山西煤炭基地建设主要是扩大开采量,提高运输能力,煤炭深加工,扩大市场等方面。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适中,距离市场较近,①对;有铁路和公路运输,交通发达,但水资源不是特别丰富,②错误;新建铁路大秦线,目的是为了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③对;人类不能增加煤炭储量,④错误,选择B项。
21. 山西煤炭深加工,形成三条产业链。分别是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选择C项。
22. 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④纬度位置偏高
A. ①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西北地区因为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考点:荒漠化的防治
23. 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而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水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材料反映区域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故选C项。
24. 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具有普遍性,但各地的类型有一定的差异,下列我国荒漠化类型的空间组合正确的是(
A. 华北平原→水土流失
C. 云贵高原→土壤污染
【答案】B
【解析】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平原地区水土流失少,我国华北地区主要是盐碱化严重,A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由于植被破坏而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B正确;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由于严重的流水侵蚀而导致石漠化严重,C错误;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高寒,降水少,故以土地沙漠化为主。选择B。
25. 关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B. 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力量
C.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
D.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
【答案】C
【解析】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向着技术密集型发展,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力量,B对;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研和服务行业增长快,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A对;区域内部发展的差异逐渐变小,C错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D对;所以C项符合题意。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6. 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A. 气温低,蒸发弱
C. 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
27. 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最不可取的是(
A. 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 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 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 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特色农产品基地
【答案】26. B
【解析】试题分析:
26. 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湿地区域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形成面积广大的城市湿地,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洁净,杂质和水汽含量少,降水较少,故答案选B。
27. 湿地系统开垦发展蔬菜、瓜果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将会对该湿地造成严重的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大大降低,不利于环境保护,是最不可取的发展方向,故答案选D,而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都有利于保护湿地。
考点: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生态系统的保护。
读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金沙江下游段梯级水电站纵剖面图
28. 金沙江干流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 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短缺,电力缺口大
B. 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C. 径流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
D. 地质条件稳固,适于建坝
29. 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
①库区及周围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
②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
③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
④引发旱涝灾害
A. ①②
【答案】28. B
【解析】
28. 金沙江下游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B对。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短缺,电力缺口大,是经济因素,A错。季节变化大不是梯级开发的条件,C错。位于阶梯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建坝难度大,D错。
29. 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有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②对。库区及周边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是有利影响,①错。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③对。水库建设使流域旱涝灾害减少,④错。B对,A、C、D错。
读美国农业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30. 图中①附近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是( )
A. 传统工业和乳畜业
B. 高技术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C. 新兴工业和水稻种植业
D. 分散型工业和密集型农业
31. 图中带标号的四个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农业地域类型与我国松嫩平原大体相同的是( )
A. ①
【答案】30. A
【解析】试题分析:
30. 图中①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开发早,以传统工业为主。气候冷湿,利于发展乳畜业。所以附近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是传统工业和乳畜业,A对。高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中部地区,B错。新兴工业分布在西南部,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南部,C错。分散型工业以新兴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南部,D错。
31. 图中带标号的四个地区,①是乳畜业为主,以奶牛饲养为主。②是商品谷物农业,春小麦区,主要作物是小麦。③棉花带,主要作物是棉花。④是商品谷物农业,冬小麦区。我国东北松嫩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作物是春小麦。B对。
【考点定位】美国主要工业区、农业区分布,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作物种类。
【名师点睛】根据美国农业带分布,判断不同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掌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及农作物种类的差异。特别要注意问题中问的是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所以还要分析美国传统工业、新兴工业的分布地区的差异。
32.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 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 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 湿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东北地区湿地的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湿地本身就是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而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错误;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对;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C对;湿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D对,故A项错误。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既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3. 近年来青海湖面积不断缩小,其主要原因是(
A. 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强烈
C. 大面积引水灌溉
34. 在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A. 充分利用水资源,扩大耕地
B. 改良耕作制度,实施围栏封育、划区轮牧
C. 引进物种,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D. 大力实施以乔木为主的植被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答案】33. C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开发与保护。结合当地的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掌握青海湖自然地理特征是关键。
33. 青海湖属于内陆湖,为咸水湖,不能发展种植业,故围湖造田不是其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咸水湖的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入湖径流量大量减少而引起的,大面积引水灌溉是主要原因。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强烈、跨流域调水不是主要原因,选择C。
34. 青海湖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其周围主要为荒漠,充分利用水资源,扩大耕地为合适,故A错误;改良耕作制度,实施围栏封育、划区轮牧,既能发展生产又能保护环境,B对;如果不合理引进物种会导致生态环境百战破坏,生态环境的不稳定,C错误;青海湖位于干旱地区,不适宜森林生长,大力实施以乔木为主的植被造林工程是错误的,D错误。
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读“苏州、东莞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5. 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 )
A. 产品的科技含量高
C. 市场经济比较完善
36. 苏州、东莞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主要功能是( )
A. 营销基地
【答案】35. B
【解析】试题分析:
35. 通过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处于整个生产网络的最低端,就是为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所以“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因素。故选B。
36. 通过“苏州、东莞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可以看出苏州、东莞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基地。故选B。
考点:产业转移
37. 下列因素中,修建“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线走向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类型
【答案】B
【解析】注意审清题意,经济因素是影响修建“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线走向主要因素,西气东输的主干道经过沿线主要城市,城市是天然气的主要市场,城市分布影响主干道的走向。选择B。
38. 在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产生的后果主要是(
A. 航道断航现象消失
C. 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B
【解析】在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不会占用主航道,对枯水期的水量也不会影响,航道断航现象依然会存在,A错误;大规模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少,蓄水量减少,调蓄洪水能力减弱,B对;湖泊面积减少,湖边生态受到破坏,生物生存空间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湖泊面积减少,蒸发量减少,湖区降水量减少,D错误。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 “地球之肾”。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确定2月23日为“国际湿地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9. 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C. 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40. 导致我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暖,水分蒸发
C. 围湖造田,垦荒种粮
【答案】39.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保护和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学生要熟悉湿地的概念和主要的生态功能,了解我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39.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的功能;湿地不能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湿地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然而不能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湿地不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选择A。
40. 导致我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围湖造田,垦荒种粮,C对;气候变暖,水分蒸发,但是影响程度较小,A错误;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这些不会导致我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BD错误。
41.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
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
A.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这些都是城市化的标志。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为城市化,没有逆城市化现象,③错误,①②④正确,选择C。
42.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潜在的生物质能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下图为我国江苏省2009年秸秆资源构成比例图。近年来,该省秸秆资源分布明显出现“北多南少”局势,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暖,北部水稻种植范围扩大
B. 北部利用沿海滩涂增加作物耕种面积
C. 南部以丘陵地形为主,耕地资源减少
D. 南部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农业结构调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北部主要农作物是小麦,A错。沿海滩涂不能增加作物耕种面积,可以发展旅游业、海水养殖业,B错。南部以平原地形为主,C错。南部距长三角近,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多,D对。
考点: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原因。
43. 下列地理分界线不经过秦岭—淮河的是( )
A.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C.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答案】C
【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季风区的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总结一下主要有秦岭—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界限,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1月0℃等温线的界限,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南北方地区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水田与旱地分界线,结合选项可知选择C。
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4. 和鲁尔区相比,山西省不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
A. 水资源
45. 为尽快使山西转变为经济强省,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A. 对煤炭企业实行改造和整顿,以提高经济效益
B. 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
C. 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
D. 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
46. 我国煤炭主产区煤炭外运主要采取输煤和输电相结合的形式。输电就是将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再通过电网输送,这种做法对当地的不利影响是(
A.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
C. 当地就业机会减少
【答案】44. A
【解析】试题分析:
44. 鲁尔区位于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且有多条河流经过,水资源丰富,而山西省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地区,且该地区工农业用水量大,故水资源不足。
45. 加快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应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科技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反映了在山西省的优化产业结构中,农业的比重应下降,故C项错误。
46. 材料信息“输电就是将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再通过电网输送”,而当地进行煤炭发电,会加大对当地的环境污染。
考点:本题考查中外传统工业区的比较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掌握鲁尔区发展和我国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是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基本信息,并结合传统工业的主要不利影响等内容分析即可。
下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五个国家。该图表示2009年这五个国家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7. 国家⑤的三次产业按就业构成自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
A.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C.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48. 图中①②③④是四个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 ①
【答案】47. A
【解析】试题分析:
47. 国家⑤的三次产业按就业构成分别是第一产业3%,第二产业23%,第三产业74%,所以国家⑤的三次产业按就业构成自高至低排列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48. 一般来讲,第三产业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据此,读图可知④第三产业占比例最高,选D。
考点:本题组考查三角坐标图的判读。
49. 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制造商之一——美国微软公司投资中国,在北京建立分部。美国微软公司投资中国,其主要因素是(
A. 知识与技术
【答案】B
【解析】微软公司主要为技术指向型工业,但在中国投资,主导因素不是因为我国科技发达,而主要是由于我市场广阔,选择B。
“沼泽”作为一个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沼泽”湿地意义重大。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0. 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
A. 松嫩平原
51. 下列关于东北沼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沼泽是生态系统②沼泽是蓄水池,也是水地 ③沼泽可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A. ①②④
【答案】50.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北地区,学生要熟悉三江平原,了解东北三江平原的主要生态意义和开发
50. 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即东北平原东北部,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平原,再 加上地势低洼,冻土影响,形成大的沼泽。
51. 东北沼泽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沼泽既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沼泽具有同湖泊和森林一样的功能——调节气候,缓解气温的日、年变化。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东北沼泽应不再开垦,而应重点保护,发挥其生态效益。
读田纳西河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52.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A. 河流的梯级开发
C. 旅游业发展
53. 田纳西河梯级开发工程对防洪的意义(
A. 加快了河水下渗,减少了下游径流量
B. 建多个水库 ,多次拦蓄洪水,延缓洪峰,降低了洪峰
C. 便利了洪水下泄
D. 将洪水全部拦住
54. 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A. 丰富的矿产资源
C. 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55. 田纳西河流域的平原区,是美国农业带中的(
A. 玉米带
C. 小麦带
【答案】52.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要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分析开发的条件、开发方向和开发的地理意义。
52. 从图中看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是围绕着的河流的梯级开发而发展起来的,河流的梯级开发是核心,是其他发展的条件,选择A。
53. 河水下渗量是很小,对防洪的意义不大,A错误;河流梯级开发,建多个水库 ,多次拦蓄洪水,延缓洪峰,降低了洪峰,B对;看不出综合开发便利了洪水下泄,C错误;将洪水全部拦住这不容易做到,并且这样做也会产生洪涝灾害,D错误。
54. 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梯级开发,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D对;矿产资源不断减少,优势已不存在,A错误;河流落差大,航运条件并不是很好,B错误;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很少的,C错误。
55. 结合美国的农业专业化地带的分布判断,田纳西河流域的平原区是美国农业带中的畜牧和灌溉混合农业区,选择D。
据记载历史上甘肃省民勤县曾是由石羊河冲积而形成狭长、平坦的绿洲带。而今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从东、北、西三面合围民勤,当地的人们为了生活和灌溉,不得不抽取地下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6. 民勤县的绿洲带,其分布属于(
A.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57. 当前该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流水侵蚀
A. ①③
58. 该绿洲周围自然植被大量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 过度垦殖
C. 气候干旱严重
【答案】56. 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分析。本题属于无图考图型试题,学生应调用地图石羊河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分布分析。本题难度一般,掌握我国的局部地形和河流分布的概况是解题的关键,并结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对河流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56. 民勤县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沙漠地区的绿洲形成属于非地带性分布。选择D。
57. 结合材料和该地区的地理位置,该地区位于干旱地区,故风力强劲,主要的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即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选择B。
58. 结合材料分析,干旱地区,水资源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由于该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则植被大量枯萎。选择B。
随着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青睐,淮河沿岸地区某村民组在本村稻田里,采用“稻鸭共作”新型稻田种养模式,水稻和鸭子实现双丰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9. “稻鸭共作”生产与下列哪种农业地域类型特征基本相符(
A. 混合农业
60. 下列有关“稻鸭共作”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③是一种绿色环保农业类型
A. ①②
【答案】59. A
【解析】试题分析:
59. “稻鸭共作”生产中既有种植业,又有养殖业,其基本特征和混合农业相符。
60. 稻田中的鸭子粪便为稻田提供了有机肥,鸭子在稻田中觅食,减少了稻田虫害,是一种绿色环保农业类型,而稻田也为鸭子提供了食物,因此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一般规模不大,机械化水平较低;该模式适宜在南方地区推广。
考点:农业生产类型
二、综合题
6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域中,有人这样概括:“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振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崛起更待何时?
材料2:
(1)图丙北部平原地区春季土壤旱情严重,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有关人士将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和长江三角洲的浦东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三大极点”,分析三个区域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
(3)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正积极筹备风力发电场。分析两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4)试分析与长三角相比,“振兴新东北”的主要优势与劣势。
(5)分别写出甲、乙、丙图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答案】(1)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强烈;农作物需水量大。
(2)政策优惠、临海位置
(3)位于我国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地势低平。
(4)优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
劣势: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
(5)甲:能源不足
【解析】试题分析:
(1) 由图丙中的陆地轮廓及其图中信息可以推断,该区域属于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冬春季节降水少,水资源总量少,而且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强烈;北部平原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春季,农作物处于返青生长阶段,需水量大,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加剧了春季的旱情。
(2)分析某个区域的区位条件一般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总结。能够在材料二中找出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珠三角的深圳和长三角的浦东大致的位置,结合相关基础知识可知它们都处于沿海地区,位置优越;而且是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或者经济特区,享有优惠的政策,这些都极大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我国东部地区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图可知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受夏季风影响大;两地地形为三角洲地貌,地形平坦,地势低平,对风速影响小,风力比较强劲;所以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风力资源丰富。
(4)工业区位条件评价往往从土地、水源等自然条件,和资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工业基础等社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结合东北地区与长三角的相关基础知识可知,东北地区与长三角相比,主要优势是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劣势是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
(5)甲乙丙分别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地处我国东南部沿海,经济实力强,经济发展快,当地缺乏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因而两地经济发展的其限制性因素都是能源不足;环渤海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较少,而该地区人口众多,工农业比较发达,需水量大,所以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其限制性因素都是水资源不足。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经济区域的的区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
62.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图(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分析两区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乙区域与甲区域相比,工业发展的主要劣势是什么?
乙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哪些?该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答案】(1)有利条件:两区域都处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农业发达;都处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不利条件:矿产资源缺乏,能源不足。
(2)同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在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国内经济腹地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丧失。
(3)主要问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环境污染严重;人地矛盾加剧、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等。
主要对策: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等。
【解析】两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分不利和有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可知,甲为长三角,乙为珠三角地区。从农业基础来看,均位于河流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水热充足,农业发达,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从交通来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从劳动力资源来看,都为人口密集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不利条件主要是矿产资源贫乏,能源不足。
两区域的工业发展条件差异主要从产业基础、科技力量及经济腹地角度分析。珠三角地区受地形限制,经济腹地小于长三角地区。从产业基础来看,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且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和政策的优势逐渐丧失。从科技力量来看,珠三角地区的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不如长三角众多,科技力量薄弱。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及策略要从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角度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珠三角地区存在产业升级困难,城市建设落后,生态环境日趋严重等。对策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虑,产业升级困难,要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后劲不足,要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落后要进行合理规划等。
【知识拓展】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土地的影响: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②对生物的影响:栖息地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对水的影响:影响水循环,水质下降。
④对气候的影响:影响气温、降水、日照、风向、风速、产生“热岛”、“雨岛”现象。
⑤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