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人口、城市与交通
图Ⅰ为香港2010—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预测图。据此完成1~2题。
图Ⅰ
图Ⅱ
1.图Ⅱ中①、②、③、④四条香港人口总数增长曲线与图Ⅰ预测符合的是( )
A.①曲线 B.②曲线
C.③曲线
2.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
A.2010—2020年
C.2030—2040年
【解析】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总人口数量=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①曲线符合。第2题,在上题基础上,分析①曲线反映的人口增长情况,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A 2.B
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读图,完成3~5题。
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展望
3.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 )
A.1950—1960年
C.2000—2010年
4.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
B.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
C.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
D.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5.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生育率 ②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 ③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 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⑥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A.①③④
C.②④⑥
【解析】第3题,图示1950——1983年抚养比较高,而此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说明此时间地段内少儿人口比重较高,即出生率较高。A、B两项的两个时间段比较而言,1960——1970年间抚养比更高,故“婴儿潮”较明显的时段是该时段。第4题,依据材料中概念可知,抚养比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负相关,图示抚养比最低时期又是就业比最高时期,就业比越高表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大,故B项正确。注意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与就业无关,故A项错误。2015年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但老龄化加剧,故抚养比增加,则C项错误。劳动力不足导致就业比下降,而不是就业比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故D项错误。第5题,由题意可知,人口负债是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低、抚养人口比重较高现象。针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可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以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减少对劳动年龄人口的需求;针对抚养比较高,应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减轻抚养负担。我国人口总量大,不适宜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目前我国只是全面放开二孩,而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不现实。
【答案】3.B 4.B 5.D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据此完成6~7题。
6.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C.③→②→①
7.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第6题,导致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题中的因果关系应是: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引发了城乡间人口流动,这种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有关人口流动的知识。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协调发生会减缓流动人口的增加,故A项错误,C项正确。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故B项错误。小城镇人口流向大城市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不利于城市水平的提高,故D项错误。
【答案】6.D 7.C
“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8.“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不包括( )
A.缓解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
B.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
C.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D.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
9.“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地区的地形成因是( )
①断裂下陷 ②地壳抬升 ③流水堆积 ④流水侵蚀 ⑤风力堆积 ⑥风力侵蚀
A.①③
C.②④
10.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
B.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
C.汉江和渭河冬季都无结冰现象
D.渭河含沙量大,汉江含沙量小
【解析】第8题,“引汉济渭”的意义主要是增加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供水,包括为西安、咸阳等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增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等。第9题,受水地区为渭河平原,其成因为内力断裂下陷,外力流水堆积。第10题,汉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注入长江干流,水量不受长江的影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渭河处于温带,冬季结冰,受黄土高原的影响含沙量大。
【答案】8.C 9.A 10.D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读图,回答11~12题。
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11.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消失时间约在( )
A.2020年 B.2045年
C.2060年 D.2075年
12.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此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至2025年前,实施该政策的影响可能有
( )
A.减少老龄人口数量
B.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
C.改变我国人口增长模式
D.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2045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和城镇老年人口比重相同,2045年以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实线)高于城镇老年人口比重(虚线),2045年以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实线)低于城镇老年人口比重(虚线)。第12题,全面放开二孩,由于儿童数量增加,会使得从事与婴幼儿和儿童有关的行业从业人员需求增加,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正确。2015年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不会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A、B错误;由于生育人群数量和生育意愿的原因,全面放开二孩,不会改变我国人口增长模式。
【答案】11.B 12.D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13~14题。
13.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14.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答案】13、D
读我国某铁路沿线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15~16题。
A.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丰富
B.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C.气候温暖湿润
D.西气东输工程经过
16.关于该区域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克拉玛依服务范围最大
B.石河子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最全
C.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D.中等城市密度最大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A.① B.②
C.③
18.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解析】第17题,住宅区是城市功能区中分布最广泛的,读图可知,①在城市中分布最广,应为住宅区。第18题,读图可知,甲到乙沿线,依次经过非城区—城区(小区域)—非城区—城区(较大区域)—非城区。因为城区的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而城区气温和地租高,非城区较低,故由甲到乙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大致为低—较高—低—高—低,分析选项可知,C项符合。
【答案】17.A 18.C
客运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数量与运送里程的乘积;货运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送的货物吨数和它的运输距离的乘积;运输重心是指在区域空间里的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的运输量能够维持相对均衡。下图为“1978年~2005年中国铁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重心变化轨迹示意图”。读图回答19~21题。
A.向西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北方向移动
20.据图可以判断,与其他3个指标相比( )
A.客运量的东西差异最小
B.货运量的东西差异最大
C.货运周转量南北差异减小的速度最慢
D.客运周转量南北差异减小的速度最快
21. 图示铁路运输指标重心发生移动的主要原因有( )
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②铁路布局日趋完善
③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分流 ④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不同温度带的公路(普通公路)各具特色,公路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图示意中国公路自然区划分布。
(2)准噶尔盆地的沙漠多为固定沙丘,地形对公路建设限制小,但公路走向形如折尺,分析其原因。
(3)黄土高原地区的公路在塬、梁、峁之间盘旋起伏,说明该地区公路修建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4)青藏公路某段在路基中铺设通风管,在通风管的一端设计、安装了自动温控风门,当路基温度低于气温时,风门会自动关闭,路基温度高于气温时,风门自动打开。判断温控风门打开与关闭的主要季节,并说明在路基中铺设通风管的作用。
【解析】第(1)题,观察地图和注记,结合东北北部地区的位置特点,进而联想到东北北部地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区,高温季节冻土消融,破坏公路路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由题干可知,准噶尔盆地的沙漠多为固定沙丘,不用考虑被风沙掩埋问题,可借鉴高速公路上下起伏作用回答。第(3)题,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角度回答即可。第(4)题,路基铺设通风管是为了防治冻土融化。根据题意可知,夏季气温高于路基温度,为了防止热量进入路基,温控风门自动关闭;冬季反之。
【答案】(1)东北北部地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分布广泛,冻土融化会导致公路变形塌陷,抬高路基、铺设块石和排水管是为了阻断热量、水分的传导,并及时排水,防止冻土融化。[来源:学科网ZXXK]
(2)沙漠地区面积辽阔,景色单调,车辆及行人稀少,距离远,长途驾驶容易疲劳,折尺形公路可改变司机视线,防止疲劳,利于驾驶安全。
(3)整修护坡工程,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设置排水管道,防止雨水进入路基;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对公路的破坏。
(4)季节:控制风门夏季关闭,冬季打开。作用:使路基温度保持低温状态,防止冻土融化。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被称为“流奶与蜜”之地,所产椰枣含糖量较高。区域内居民宗教信仰差异较大,曾爆发过多次冲突。历史上这片区域并不是今天的遍地荒漠,而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
某区域位置图
(1)描述图中城市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分析该区域环境变化的原因。
(3)若枣椰树种植在图示位置,试评价该地气候对其生长的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城市的位置可以确定城市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并且西北部较多,东部及内陆较少。原因应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该区域环境变化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体现在气候干旱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该地气温升高,生态变得更加脆弱;人为原因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过快,冲突不断,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地表植被破坏严重。第(3)题,由图可知,枣椰树种植区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其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评价影响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炎热,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相对较大,利于枣椰树的光合作用和椰枣糖分的积累。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少,不利于生长。
【答案】(1)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毗邻地中海);西北部多,东部及内陆少;平原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原因:西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势低平(或东南部为高原山地,地势起伏大);西北部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相对温和,适合人类居住生存(或东南部多为沙漠气候,不适合人类居住生存);地中海沿岸降水较多,水源较为充足;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水陆交通便利(海运便利);沿海农业基础好。
(2)自然原因:相对干旱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生态脆弱,易受外界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该地区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气候变化使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连年战争(冲突不断);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3)枣椰树种植区为地中海气候。有利影响:夏季炎热(热量充足);光照充足,利于枣椰树的光合作用;气温日较差相对较大,利于椰枣的糖分积累。不利影响:夏季降水少,不利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