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结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①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 70% 鼓励生育
C. 15% 采取移民政策
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A. ①
3.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
A. ①③④②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②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 ①②
5.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 Ⅰ、Ⅱ、Ⅲ
读美国(本土)、中国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 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 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 ①②
7.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主要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 ①②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2年人口统计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A. 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C. 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9.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A. 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C. 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A. K2线
C. AD曲线
11.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 ①③④⑥
C. ①②⑤⑥
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称为边缘城市。下图示意某边缘城市城际高铁站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A. 零售业用地
14.15.该边缘城市核心区(
A. 居住用地面积最大
16.下图为“某城市略图”。读下图,完成下题。
若甲处为新开发楼盘,则下列广告词中,能反映其自然环境优美的是( )
A. 毗邻大学,文化氛围浓厚
C. 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下图是“某城市医院与卫生所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A. ①
18.他选择该处的理由是( )
A. 该地卫生所集中,利于经营
C. 靠近大医院,可获得其技术支持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A. 地下水位上升
C. 蒸发量增加
20.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活用水量增加
21.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
A. 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
C. 大力发展高级轿车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A. 1992年;2013年
C. 1992年;2010年
23.对该地人口状况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 该地区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B. 净迁入率的变化加快了该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
C. 净迁入率的变化导致交通、社会秩序的压力加大
D. 该地区净迁入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增长率下降
上海世博园位于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带,规划用地5.28 km2,其中浦西1.35 km2,这里原来是大片棚户区和老工业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A. 靠近中心商务区
25.世博园场馆林立,建筑风格迥异,主要体现了( )
A. 科技含量差异
下图示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城市化增速变化及预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A. 城市人口比重增速与城市人口比重呈正相关
B. 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减慢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 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变化导致城市人口比重空间差异
D. 城市人口比重增速为正值,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27.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 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业劳动力
C. 改革开放促进工业化进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8.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信息,安徽在近年来户籍人口中到省外务工人数日益增加,外出务工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约13.3%。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
(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成为劳务大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出人口主要迁移方向并分析其原因及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3)分析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29.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大城市示意图”,统计显示近年来有数十万人迁入该城市。
(1)说明人口大量迁入对该城市造成的不利影响。
(2)在M、P、Q三地中________最可能是高级住宅区,简要说明原因。
(3)近年来该城市大力发展雨水收集工作,简述该措施的意义。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中央政府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区的主要原因。
(2)分析河北雄安新区选址于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的主要原因。
(3)在雄安新区规划中,分析为建设成生态城市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32.下图为某地区城市规划图,城市综合体是集居住、办公、餐饮、文化一体城市生活空间。
(1)该城市拟在①②③④四处建设保障性住房,结合图形分析选址的共同区位条件。
(2)该城市拟在甲、乙中选一处规划建设化工园,请判断选址地区并说明其选址的合理性。
(3)位于主城的丙处拟规划建设地标级城市综合体项目,简要说明该项目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1.B
【来源】【全国百强校首发】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组考查利用三角坐标图考查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三轴坐标读图,先根据每条横坐标确定其原点位置,根据原点确定纵坐标,则根据纵坐标读数。读图①国0~14岁人口比重占60%,人口增长速度快,应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人口的增长。故答案选B项。
点睛: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断步骤:
2.D
3.B
【来源】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章末综合检测卷(一)
【解析】试题分析:
2.读图可知,图④人口年龄金字塔为上窄下宽,为扩张型人口增长,0-14岁人口在年龄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故选D。
3.读图可知,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为④为80万,②为110万,③为140万,①1100万,按照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为④②③①,故选C。
考点: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名师点睛】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特点及判读方法: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及特点掌握人口金字塔图的结构特点,明确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及其内涵,是准确解读人口金字塔图的基础。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它是一种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塔状条形统计图。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中间部分代表青壮年;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横条的长度表示某年龄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百分比)。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经变形。
4.B
5.A
【来源】2012-2013学年安徽省程集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4.环境人口容量是用来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的概念,故①错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可不断提高,环境容量会不断加大,故②正确;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容量,人口数量一旦超越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外,从而使环境容量减小,故③错误;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④正确。综合分析,本题选B。
5.Ⅰ表示人口数量始终保持在环境容量以内,故人地关系最为协调;Ⅱ由于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Ⅲ由于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甚至导致了当地的环境容量变小。故人地关系最不协调。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容量。
6.B
7.C
【来源】201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6.据图可知二战后,美国国内人口由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东北是传统工业区,西部和南部有新资源和新兴业的兴起吸引年青人迁入;东北部纬度高,气候冷湿,老年人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B正确。
7.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流量增大,主要向北京和东部地区迁移,迁移主要以务工、经商为主,民工流动人数大大增加,C正确。
考点: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
8.C
9.D
【来源】2013-2014学年湖北武汉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末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8.通过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小,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的比重大。
9.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有增加了该市的就业压力、加大了该市的环境压力、加大了该市的基础设施的压力,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增加,对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
考点:人口的空间变化
10.D
11.A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二次段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0.AC和AD线表示经济发展初期,环境质量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上升;AB线显示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呈快速下降趋势,这是不可取的发展道路。选D正确。
1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能有效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①合理;城市化进程本身与生态城市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要合理进行城市规划,不能使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各功能区太集中,否则会出现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②,不合理;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减少城市污染,③合理;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④合理;集中布置城市用地,不利于城市合理规划,⑤不合理;分散城市职能,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⑥合理。选A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城市发展。
12.13.A
14.15.B
【来源】2016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2.13.读图,该城际高铁站附近交通便利,结合图中各用地类型距高铁站的远近分析,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零售业用地,A对。商业用地出现后,办公、工业用地等也出现,人们为了工作方便,高铁站附近居住用地也发展起来,B、C、D错。
14.15.读图,该边缘城市核心区,商业用地面积最大,所以昼夜人口流动量大,B对。居住用地面积较小,A错。核心区交通线路方向单一,交通通达度较差,C错。中心商业区零售来分布在底层,该地零售商业为主,建筑物高度较低,D错。
考点:城际高铁站附近的土地利用类型,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16.D
【来源】【全国百强校】安徽省铜陵一中、阜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毗邻大学,文化氛围浓厚;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17.B
18.B
【来源】【百强校】2015-2016学年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7.私人卫生所服务范围较小,适当避开卫生所密度大的区域,且位于其他卫生所服务范围的边缘。同时要求交通便利,便于患者就诊。故②点最符合。
18.同上题。
考点:本题考查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况,并能结合图示提取有效信息,抓住图示已有的卫生院分布和交通条件对其区位布局的影响分析即可。
19.D
20.C
21.D
【来源】[中学联盟]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
19.由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 ,地面径流增加了33% ,蒸发量减少了15% ,故降水后,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所以D正确。
20.由于城市化建设导致了地面状况的改变,土壤植被地面减少,水泥沥青地面增加,故使下渗减少,则地表径流量增加。
21.大力发展高级轿车,加大了城市交通的压力,不利于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和广建大型游乐场都会使城市用地紧张,加大城市环境的压力。而加快环形道路建设,可以减少到达市中心的车辆,并且避免过境车辆经过市中心,进而减轻对城市环境的压力。
22.D
23.C
【来源】【全国百强校】安徽省铜陵一中、阜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
22.影响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1992年到1995年,人口迁入率为负值,即人口迁出率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持续减少,1995年达到平衡,人口达到最少。1995年后,人口增长率和大于0,人口持续增加,到2013年,人口迁入率仍然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率依然大于0,人口总量依然增长,人口数量最多,D对。A、B、C错。故答案选D项。
23.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在降低,从2004年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但人口以净迁入为主,迁入的多为青壮劳动力,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岗位较多,工资收入较高,A、D错误;青壮劳动力的大量迁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该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B错误,净迁入率的变化导致交通、社会秩序的压力加大,C正确,故答案选C项。
24.C
25.C
【来源】【全国百强校】安徽省铜陵一中、阜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
24.世博园布局在黄浦江西岸,这里原来是大片棚户区和老工业区。借举办世博会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其主导因素是有利于城市改造,C对。离中心商务区远,A错。科技水平较低,B错。缓解跨江交通压力不是主要因素,D错。
25.世博园场馆林立,代表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特色,建筑风格迥异,主要体现了地域文化差异,C对。科技含量差异、经济水平差异、国家政策差异不是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A、B、D错。
26.D
27.C
【来源】【全国百强校】安徽省铜陵一中、阜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
26.读图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城市人口比重增速有升有降,二者不呈正相关,A错误;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后期出现的状况,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减慢有明显的两个时期,分别为1985-1990和2000-2005年,其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0%和40%,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错误;城市化人口比重增速变化这一时间纬度的差异不会导致城市人口比重空间上的变化,C错误;只要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大于0,城市人口比重就会不断上升,D对。故答案选D项。
27.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都会吸引农民工进城,从而促进工业化进呈,进而促进城市化进程,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促进工业化进程是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加快的直接原因。故答案选C项。
28.(1)安徽农村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较慢,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工作报酬低;人地矛盾尖锐
【来源】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检测地理必修2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试题
【解析】整体分析:成为劳务大省,是迁出人口多。需要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大等条件。人口主要迁移方向是由内地迁往沿海。迁入经济收入要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优的地区。
(1) 成为劳务大省,有剩余劳动力、经济差距大等条件。安徽农村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较慢,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工作报酬低。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所以有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
(2) 人口主要迁移方向是由内地迁往沿海。原因是东部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优。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直接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是加剧东部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
(3)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
29.(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来源】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检测地理必修2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试题
【解析】整体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有利于乡村地区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乡村的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减少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3)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的现象。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本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形成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
30.(1)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管理、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加剧。
(2)P 靠近旅游观光带,环境质量好;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靠近文化教育区;远离重工业区,空气质量好。
(3)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减轻城市内涝;减轻地面水体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来源】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检测地理必修2第二章
【解析】(1)人口大量迁入对该城市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管理、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加剧等方面。
(2)高级住宅区一般与文化区相连,建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结合图例可知,图中P地靠近旅游观光带,环境质量好;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靠近文化教育区;远离重工业区,空气质量好。
(3) 由材料“在目前我国水资源紧张、水污染加重、城市内涝加剧的情况下,将雨水收集并利用势在必行”可知雨水收集工作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减轻城市内涝;减轻地面水体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1.(1)分析中央政府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区的主要原因。首都北京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大气环境差(雾霾、沙尘暴天气多);疏解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_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地理位置优越;雄安新区有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经过,交通便捷;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生态环境良好;开发程度低;地价房价低、产业基础弱,新区范围内人口密度低,建筑少,拆迁量不大
【来源】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两校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1)首都北京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大气环境差。建设新区,有利于疏解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减轻首都的人口压力,缓解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有利于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2)从位置看,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地理位置优越。从交通条件分析,雄安新区有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从环境因素分析,雄安新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生态环境良好。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新区开发程度低,地价房价低、产业基础弱。新区范围内人口密度低,建筑少,拆迁量不大。
(3)建设生态城市,主要从环境保护,减少城市化问题方面分析。新区规划采用组团状城市形态,利于分散城市职能。建设生态城市,要保护好新区的湿地面积,充分利用白洋淀湿地对城市调节作用。设置好城市通风走廊,有利于减少沙尘暴、雾霾天气的次数。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减少交通拥堵。建设好地下排水设施,实现污水和雨水分离,建设好污水处理系统。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减少污染排放。
(4)河北雄安新区建立在原来保定的雄县、容城、安新3县,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为特区建设模式。雄安新区建设,使得保定市管辖范围缩小,发展空间受到影响,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地位相对减弱。
32.(1)位于主城区外围,地价相对较低;交通干线附近,交通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来源】【全国百强校】安徽省铜陵一中、阜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主要城市的合理规划。
(1)该城市拟在①②③④四处建设保障性住房,其选址的共同区位条件是位于主城外围,地价较低。位于交通干线附近,交通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3)读图分析可知,丁处远离市中心,处于郊区,为未开发土地面积广、发展空间大。在丁处建设城市综合体,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郊区城市化,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带动郊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劳动人口向第三产业流动;方便城市居民生活。
点睛:城市的合理规划
(1)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
(2)合理城市规划的作用:具有超前性,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3)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类。在我国,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
(4)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协调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工业用地靠近交通便捷区位;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方便的联系;需劳动力多的工业区接近居民区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污染大或有火灾危险的企业远离城市,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在带内加以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在防护带中一般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留有发展余地。
(5)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要设计多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得到最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