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衡量地区水资源的多少,通常用下列哪一指标( )
A. 多年平均降水量
C.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答案】C
【解析】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考点:水资源
2. 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A. 风浪
【答案】D
【解析】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做风海流。因此我们说,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3. ①处洋流的名称是( )
A. 秘鲁寒流
B. 巴西暖流
C. 日本暖流
D. 西澳大利亚寒流
4. 有关图中②处附近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B. 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C. 从成因看与信风作用有关
D. 从成因看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为主
5. ④处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该渔场位于( )
A.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B.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
C. 本格拉寒流经过处
D.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处
【答案】3. A
【解析】
3. 图中①处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为秘鲁寒流,A正确。
4. 图中②处位于亚欧大陆西海岸,是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A正确;受盛行西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5. 图中④处位于亚欧大陆东岸,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形成世界著名北海道渔场,B正确。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为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回答下面小题。
6. 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
A. 侵蚀、搬运、堆积
B. 搬运、侵蚀、堆积
C. 侵蚀、堆积、搬运
D. 堆积、搬运、侵蚀
7. 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弱
C. C地为冲积平原
8. 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②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④地势平坦开阔
A. ①②
C. ②④
【答案】6. A
【解析】此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几种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结合图中的信息解题。
6. 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根据位置分析在a处是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b
7. 从材料可知为北半球,水流向右偏,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强,A错;A地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多为V型河谷,B对;C地为河口三角洲,C错;B地为冲积平原,D错。
8. C地比A地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地势平坦开阔,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②④对;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这些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小,①③错,选择C。
9. 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①2016年1月秘鲁南部乌维纳斯火山喷发
③黄果树瀑布的形成
A. ①②
【答案】A
【解析】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16年1月秘鲁南部乌维纳斯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①对;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属于地壳运动,②对;黄果树瀑布的形成属于流水侵蚀作用,是外力作用,③错;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沉积作用,是外力作用,④错,选择A。
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 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 森林、草原、荒漠
C. 森林、荒漠、草原
11. 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C. 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答案】10. A
【解析】试题分析:
11. 考查地带性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经度地带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分的不同。A项正确。故选A。
【考点定位】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原因
读下面四幅“海拔5 000米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2. 四座山位置分布纬度最低的是( )
A. 甲
13.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递变规律是( )
A. 由热量差异造成的
C. 由热量和水分差异造成的
【答案】12. B
【解析】试题分析:
12. 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海拔相同的山,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多,乙垂直带谱最多,说明纬度最低,故选B。
13.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极其各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就是垂直分异。所以垂直分异的基础应是热量和水分差异随海拔不同而变化导致的。故C正确。
考点: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4. 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 从北美迁往拉美
B. 从亚洲迁往拉美
C. 从非洲迁往西亚
D. 从欧洲迁往非洲
【答案】C
【解析】二战后,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此时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西亚石油资源丰富,经济较非洲发达,故人口由非洲迁往西亚地区。
点睛:本题考查世界人口迁移和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目前的世界人口迁移方向。并能利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大工程建设
C.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收入差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 ,由乡村到城市。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基础知识识记类型。改革开放后我国由于地区间的较大经济差异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
16. 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
A. 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C. 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根据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可知,甲是迁出地,是推力因素,乙是迁入地,是拉力因素。乙地工资待遇较低,对于乙为推力,故A错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利于人口流动,B错误;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会促使甲乙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C正确;优美环境利于人口迁入,对于甲为引力,对于乙为拉力,D错误。故答案选D。
17.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我国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的是(
A.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 实行垃圾回收
【答案】D
【解析】我国人口总数多,人口压力大,仍然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A对;实行环境保护政策符合我国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B对;实行垃圾回收,减少对环境污染,有利于我国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C对;大力提倡高消费观念,增加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不符合我国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选择D。
18.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①地区开放程度
A.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地区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①正相关;资源数量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③正相关;地区消费水平需要的物质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负相关,选择A。
19.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 城市的用地规模
C. 城市的数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0.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 商业区功能用地
C. 工业区功能用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类型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等。其中住宅用地的占地面积最大,一般城市的住宅用地要占城市利用土地的40%--60%。选A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名师点睛】城市主要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住宅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市中心地价最高,向郊区地价逐渐降低,在交通路口处容易出现地租次高峰。根据各功能区的特征,安排功能区布局,从市中心到郊区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所以判断甲地带是住宅区。城市地域结构形态受地形、河流影响,平原地区多团块状,山区或沿河地区多条带状、组团状分布。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城市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基本分布特征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21.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 种族和宗教
【答案】D
【解析】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结构的主要因素,因为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究竟用于哪种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经济活动愿意付给该块土地租金的高低。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是有差别的,一般是商业>住宅>工业。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会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区则形成工业区。
22. 如图为欧洲西部某沿海城镇功能分区图,图中的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海防堤是为应对海平面上升1米而设计的。从服务功能、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图中①②③功能分区最合理的是( )
B. ①工业区 ②住宅区 ③商业区
C. ①商业区 ②住宅区 ③工业区
D. ①住宅区 ②商业区 ③工业区
【答案】C
【解析】①位于市中心,为商业区;②面积最大,为住宅区;③位于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为工业区。
23. 泰国的平原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国的中部平原、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
A. 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B.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C. 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
D. 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泰国的平原位于东南亚的季风区,故为水稻种植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美国中央大平原为玉米带和小麦带,即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为小麦—牧羊混合农业。故选D项。
24. 西欧是世界上重要的乳畜业分布地区,有关其叙述正确的是
A. 西欧乳畜业的分布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B. 西欧乳畜业主要是牧羊
C. 西欧乳畜业区,气候温凉,多雨多雾,只能种植多汁牧草,不能种植其他作物
D. 西欧乳畜业机械化水平高,缓解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农业,西欧乳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密切相关;西欧乳畜业是种草、种饲料养畜而非放牧;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多雨多雾,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西欧乳畜业既种植优质牧草,也种植精饲料作物;西欧因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短缺,其乳畜业机械化程度高,缓解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25. 乳畜业的生产对象主要是
A. 奶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牛奶、奶制品属于产品,而不是生产对象,故C、D项错误。奶羊产奶量低,膻味重,羊奶不适宜加工。故B项错误。欧美国家乳畜业发达,牛奶是欧美人必不可少的饮品。乳畜业以饲养奶牛为主。故A为正确选项。
考点:乳畜业的生产对象
点评:该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同学们对乳畜业生产对象的认知水平。
二、综合题
26. 读“地质构造剖面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处,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处。
(2)图中所示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于________(填“内力”或“外力”)作用造成的。
(3)图中A处地貌是________ , B处地形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A、B两处,有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________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处。
(5)在图示区域建一东西向的隧道,A、B、C、D四处中应选择______处。
(6)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按地质构造与图中字母________相同。
【答案】(1)A B
(2)内力
(3)山谷或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4)A B
(5)A
(6)C
【解析】试题分析:
(1)A处岩层向上弯曲说明是背斜构造;B处岩层向下弯曲,说明是向斜构造。
(2)褶皱主要是受内力作用造成的,主要的形态有向斜和背斜构造。
(3)从地形上讲,A处为谷地;B处为向斜构造,但从地形上讲属于山岭,其成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4)背斜是良好储藏油气的构造,A为背斜,可能找到油气资源;向斜是储水的构造,B为向斜,可以找到地下水资源。
(5)隧道应该选择在背斜构造,图中A为向斜构造,故应该选择在A处。
(6)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是在地堑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地貌,与图中C处的地质构造相同。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主要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考查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27.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___;自然景观从③—⑤—⑥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自然景观①常年受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控制。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体现了________分异规律,这近似于________(A.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
【答案】(1)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
(2)热量 赤道低气压带
(3)垂直 A
【解析】(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是南北更替,属于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自然景观从③—⑤—⑥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是东西更替,地域分异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
(2)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产生的,热量判别大,影响最大。自然景观①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体现了垂直分异规律,这近似于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
28. 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 ,思考:
(1)图中粗线表示人口出生率,细线表示人口死亡率,则/////部分表示
(2)图中A阶段,人口的出生率
(3)图中B阶段人口增长模式“
(4)图中C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速度都
(5)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
【答案】(1)自然增长率(2)高
(4) 低
【解析】(1)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部分表示自然增长率。
(2)读图可知,图中A阶段,人口的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
(3)图中B阶段人口增长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属于“传统型 ”。
(4)读图可知,图中C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速度都低,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5)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导致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速度都低,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29. 下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①表示________国家,②表示________国家的情况。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________,目前城市化的速度已明显________。到了后期出现了_______现象。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高,缓慢甚至停滞,逆城市化
(3)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4)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
【解析】(1)图中曲线①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表示发达国家国家,②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目前城市化的速度已明显缓慢甚至停滞。到了后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4)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
30. 读“亚洲水稻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水稻分布区所在的地区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从气候上看,A、B、C三地均为________气候区,________资源丰富。从地形上看,A、B、C三地均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
(3)本地区________稠密,________资源丰富,为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4)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1)东亚 东南亚 南亚
(2)季风 水热 河流中下游平原 河口三角洲
(3)人口 劳动力
(4)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小农经营、单产高。
【解析】解答本题不仅要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的特点,更要从气候、地形、人口密度、劳动力、生产传统等方面理解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