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 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 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水平
【答案】1. C
【解析】该示意图没有表示出区域的形状,边界也是相对的,也没有划分下一级区域。该图反映了干湿地区对农业发展方向的影响。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结构演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3. 下列有关1985~2000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结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A. 大、中、小城市均发展较快
C. 城市由点状发展成为岛状
4. 推动本地区近年来空间结构变化较快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C. 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入
【答案】3. D
【解析】试题分析
3. 仔细比较1985~2000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结构演化两幅图,城市的数目有增加,等级有提高,大、中、小城市均发展较快,城市等级增多,密度增大,功能多元化,城市空间结构日趋复杂,过去城市分布比较分散,现在出现了城市群,城市由点状发展成为岛状,由于该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了,经济发达,与外界联系会进一步增强。故选D。
4.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一直存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从工业化时期迅速崛起为领导城市,到沦为二战后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后经过著名的“匹兹堡复兴”而成为面目一新、充满勃勃生机的后工业化白领城市,匹兹堡的成功转型令人瞩目,值得借鉴。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的有利条件有( )
①地形平坦,水能丰富 ②历史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③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工业接近原料、燃料地 ④利用五大湖和运河,水运条件十分便利
A. ①②
6. 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复兴”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积极整治环境 ②扩大工业规模 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④大力发展传统产业
A. ①②
【答案】5. C
【解析】试题分析:
5.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沿岸平原,丰富的煤炭资源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工业接近原料、燃料地,运条件十分便利。选C正确。
6. 匹兹堡是在原料和燃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未来发展应积极整治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选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工业区位及工业区建设。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下图示意中国三大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7. 图中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序号分别是(
A. ①、②、③
8. 自1986年至1994年(
A. 三大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C. 第一产业重心向东北移动
【答案】7. C
【解析】
7. 结合图中经纬度分析,产业重心的移动方向。我国第一产业重心主要位于南方地区,南北迁移幅度不大,有向北迁移趋势,图中代表第一产业的是③。第二产业重心由北方地区向南部沿海迁移,序号是①。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第三产业重心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序号是②、C对,A、B、D错。
8. 结合上题分析,读图,自1986年至1994年,第一产业重心向南移动,A、C错。第二产业重心向西南移动,B错。第三产业重心向东南移动,D对。
点睛:我国南方地区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单位面积产量高,第一产业重心先是南移。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导致产业重心向北迁移。北方重工业为主,发展慢,南方轻工业为主,增长速度快,导致第二产业重心向南迁移。
9. 京津唐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水资源数量少②土地和耕地面积大 ③人口少④水资源利用率高
A. ①②
【答案】A
【解析】京津唐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包括位于半湿润区,水资源数量少,①对。土地和耕地面积大,生产用水量大,②对。人口多,生活用水量大,③错。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④错。A对,B、C、D错。
10. 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与耕地资源分布不匹配,面对这种情况,合理的做法是(
①减少耕地面积 ②多种饲草、饲料,大量减少耕地的灌溉面积 ③研究并推广抗旱作物 ④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
A. ①②
【答案】D
我国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1. 四大工程中分别属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天然气跨区域调配、电能跨区域调配的是(
A. a、b、c
12. 图中a、b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水土流失
C. 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
13. 造成图中a工程的资源调出区面临此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C. 植被稀疏,土地裸露
14. 图中a工程的资源调出区的环境问题易导致的灾害天气是(
A. 寒潮
15. 治理图中a工程的资源调出区的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 退耕还林还草
C. 鼓励发展种植业
【答案】11. C
【解析】
11. 根据图示调出、调入地区及调入方向判断,四大工程中属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是c。属于天然气跨区域调配的是a。电能跨区域调配的是b。C对,A、B、D错。
12. 结合上题分析,图中a、b两大资源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资源调出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会破坏地表植被,西北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问题少,A对,C错。西北地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水污染问题少,B、D错。
13. 图中a工程的资源调出区面临土地荒漠化问题,该环境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迅速增加,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D对。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土地裸露是荒漠分布广的原因,不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A、B、C错。
14. 图中a工程的资源调出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易导致的灾害天气是沙尘暴,B对。寒潮与土地荒漠化无关,A错。该地没有台风、伏旱灾害,C、D错。
15. 治理图中a工程的资源调出区的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A对。增加灌溉面积、鼓励发展种植业会加重土地荒漠化,B、C错。发展节水型农业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不能解决荒漠化问题,D错。
西气东输二线是我国首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线路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要气源地的是(
A. 中亚
17. 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目的(
①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③加强东部地区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A. ①②
18. 与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干线(轮南—上海)相比,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具有的优点是(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②供气来源多元化,供气更稳定 ③覆盖区域更广④从根本上解决了珠江三角洲的能源短缺状况
A. ①②
【答案】16. A
【解析】试题分析:
16.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读图可以判断气源通过霍尔果斯进入中国,所以最可能的气源地是中亚,A对。图中管线不能表示与俄罗斯、西亚、乌克兰相接,B、C、D错。
17. 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目的有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①对。不能促进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升级,②错。能够加强东部地区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③对。西气东输是进口天然气,与出口能力无关,④错。所以B对。
18. 与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干线相比,西气东输二线管道沿线经过中、西部地区,没有经济发达地区,①错。供气来源多元化,供气更稳定,②对。覆盖区域更广,③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珠江三角洲的能源短缺状况,可以缓解,④错。所以D对。
考点:西气东输工程的线路分布,主要气源,修建目的、运输方式的优势。
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将零部件的加工和组装撤出中国大陆转向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地。下图示意某产品生产与销售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该产品选择在墨西哥组装的最主要目的是(
①降低关税成本
A. ①②
20. 一些跨国公司将零部件的加工和组装撤出中国大陆转向东南亚,主要是因为东南亚(
A. 劳动力较丰富
C. 消费市场较广
21. 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有利影响有(
①提升产业结构
A. ①②③
【答案】19. C
【解析】
19. 读图,根据图例,墨西哥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该产品选择在墨西哥组装,产品销售到美国,最主要目的是降低关税成本,①对。墨西哥与东南亚地价相似,减少土地租金不是主要目的,②错。距美国近,接近消费市场,③对。产品组装,与利用当地原料无关,④错。C对,A、B、D错。
20. 一些跨国公司将零部件的加工和组装撤出中国大陆转向东南亚,主要是因为东南亚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土地等价格低,生产成本较低,D对。劳动力较丰富不是主要原因,A错。科技水平较低,B错。消费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C错。
21. 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有利影响有提升产业结构,①对。增加就业机会,②对。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③对。工业发展,不利于改善生态环境,④错。A对,B、C、D错。
点睛:利用图示信息分析,墨西哥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墨西哥组装,产品销售到美国,最主要目的是降低关税成本,接近市场。组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落后国家的生产成本低。工业生产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③②①
23. 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A. 地表起伏增大
C. 土壤质地变差
【答案】22. D
【解析】
22. 读图,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有关,结合箭头方向,土壤退化,可能导致植被条件差,对应序号③。所以②是地表起伏大。①是地表侵蚀,可导致地表起伏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①,D对。A、B、C错。
23. 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淤浅河道,B对。地表起伏增大、土壤质地变差、植被条件变差与航运无关,A、C、D错。
读下图并回答下列各题。
24. 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A. 引入灌溉水源
25. 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
A. 热量条件
26. 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 天然林
【答案】24. D
【解析】本题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的能力。
24. 通过图中所示区域以及河流、沼泽、纬度等信息,确定该平原为东北平原,从图例中可以看出,该平原上多为沼泽地,所以平原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
25. 结合上题分析,该地区为东北平原,故影响粮食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
26. 主要从图中知道P平原是以沼泽为主,所以可以排除其他三个答案。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 甲和丙
28. 下列关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破坏对生态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水资源增多
C. 下游不易发生洪涝灾
【答案】27. B
【解析】
27. 湿地破坏后,调节气候、径流能力下降,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对应曲线是乙。径流变化幅度增大,对应曲线是丁。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乙和丁,B对。A、C、D错。
28.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资源减少,A错误。水体自净能力差,水中污染物增多,B错。调蓄径流能力降低,下游易发生洪涝灾,C错。湿地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D正确,选D。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9. 关于同一水文站在不同时间观测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时最小
C. 乙时最大
30. 自2003年下半年以后,图中水文站观测的长江流量比以往要稳定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的好,水土流失大大减少
B. 围湖造田,洞庭湖蓄水减少
C. 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人们的防洪意识明显增强
D. 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与水库的蓄水
31. 若要防止水文站所处河段发生洪灾,根本措施是(
A. 在处上游修建水库
C. 在洞庭湖处退耕还湖
【答案】29. B
【解析】
29. 根据图中河水、湖水的补给关系分析,甲时河水补给湖水,应是夏季,水文站观测流量最大,A错。乙时湖水补给河水,应是冬季,水文站观测流量最小,B对,C、D错。
30. 自2003年下半年以后,图中水文站观测的长江流量比以往要稳定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与水库的蓄水,对径流调蓄能力强,D对。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的好,水土流失大大减少,对径流影响不明显,A错。围湖造田,洞庭湖蓄水减少,流量变化增大,B错。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人们的防洪意识明显增强,影响不明显,C错。
31. 若要防止水文站所处河段发生洪灾,根本措施是在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对。在上游修建水库不能减少水土流失,不是根本措施,A错。在洞庭湖处退耕还湖,在水文站所处河段加固河堤,疏浚河道不能减少水土流失问题,不是根本措施,C、D错。
点睛:长江流域夏季是丰水期,河水水位高,河流补给湖水。冬季是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湖水补给河水。治理河流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长江流量稳定许多,说明径流量变化明显,最可能是大型水利工程蓄水造成。
2013年11月3日,我国首个《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明确全国的资源型城市有262个。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2. 图中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区都为重工业基地,二者发展的共同区位条件是(
A. 铁矿资源丰富
33. 图中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区都为重工业基地,二者衰落的共同原因有(
① 煤炭资源日趋枯②生产结构太复杂 ③生产结构单一④环境污染严重
A. ①②
34.
①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 ①②④
【答案】32. B
【解析】
32. 图中工业基地是辽中南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区都为重工业基地,二者发展的共同区位条件是煤炭资源丰富,B对。鲁尔区铁矿资源缺乏,A错。辽中南水资源不足、内河航运条件差,C、D错。
33. 图中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区都为重工业基地,二者衰落的共同原因有环境污染严重,④对。煤炭资源能源地位下降,未枯竭,①错。两地的生产结构单一,②错,③对。D对,A、B、C错。
牛仔裤是根据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部牧民所穿裤子改造而来,选料多为粗棉布,非常耐磨耐脏。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5. 能够为牛仔裤提供原料的农业带是(
A. ①
36. 形成农业带③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 人口稠密,靠近消费市场
37. ②为玉米带,美国玉米带与我国东北玉米带都为商品谷物农业,是因为二者共同具备的社会经济条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A. ①⑤
38. 有利于①农业带作物夏季生长和秋季收摘的天气条件是(
A. 夏季多雨,利于其生长
C. 秋季多雨,利于其栽种
39. 20世纪30年代,②农业带所在地区出现大规模“黑风暴”,其治理措施主要是(
A. 休耕
40. 图中④农业带灌溉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答案】35. A
【解析】
35. 根据材料,牛仔裤用的原料是粗棉布,能够为牛仔裤提供原料的农业带是棉花带,对应图中序号是①,A对。②是玉米带,③是乳畜带,④是畜牧与灌溉农业区,B、C、D错。
36. 农业带③是乳畜带,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兴起的农业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稠密,靠近消费市场,C对。位于五大湖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不是主要原因,A错。气候冷湿,降水较多,B、D错。
37. ②为玉米带,美国玉米带与我国东北玉米带都为商品谷物农业,是因为二者共同具备的社会经济条件条件是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②、③对。东北地区热量不足,生长期短,①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自然条件,④、⑤错。C对,A、B、D错。
38. ①农业带是棉花带,有利于作物夏季生长的条件是高温多雨,A、D错。有利于秋季收摘的天气条件是秋季少雨,利于其成熟和收摘,B对,C错。
39. 20世纪30年代,②农业带所在地区出现大规模“黑风暴”,其治理措施主要是免耕,减少沙源,C对。休耕、轮作是减少耕作,免耕是不耕作,A、B错。植树种草影响种植业发展,D错。
40. 图中④农业带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灌溉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灌溉水源,B对。地形、热量、光照不是当地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A、C、D错。
二 . 综合分析题(共40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近年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下图为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已在中哈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实现了跨国对接。请指出中哈输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如果施工不当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的积极影响。
(3)分析新疆适合长绒棉生长的区位优势。
(4)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土地荒漠化。管道主要经过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干旱多大风;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破坏后不易恢复
【解析】试题分析:
(1)中哈输气管道主要经过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破坏后不易恢复。如果施工不当,容易造成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2)“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东部地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利于缓解能源短缺状况,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3)新疆绿洲地区有较充足的水源,便于灌溉。降水少,光照充足。长绒棉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闭,无霜期长。夏季气温高,积温大,昼夜温差大,棉花品质优良。沙质土壤利于棉花根系生长。
考点: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42. 读田纳西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A
(2)试从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方面分析B河下游易洪水泛滥的原因。
(3)B河上中游水能丰富,美国对其水能实行梯级开发,请分析梯级开发在以下三方面的作用。①防洪:
(4)为了综合开发田纳西河流域,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上、中游应充分发展
【答案】(1)密西西比河、田纳西河、阿巴拉起亚山脉
【解析】整体分析:结合海陆轮廓判断图示为美国,A河流入墨西哥湾,是密西西比河。B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田纳西河。D是田纳西河的源头处的阿巴拉起亚山脉。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角度分析,即分析河流排水、降水、植被破坏状况。流域综合开发,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1)图示为田纳西河流域,结合海陆轮廓判断,A河流入墨西哥湾,是密西西比河。B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田纳西河。D是田纳西河的源头处的阿巴拉起亚山脉。
(2)B是田纳西河,从地形分析,下游为冲积平原,水流不畅。从气候分析,流域内冬春多雨,且多暴雨。从人类活动方面分析,河流上中游开垦土地、滥发林木,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下游河床淤积,河床变浅。所以洪水灾害多。
(3) 水能实行梯级开发,逐级蓄水,最大限度的控制洪水,减少汛期下游的流量,有利于防洪。使上游水位上升,水流平缓,通航河段延长,使下游枯水期流量增大,保证下游枯水期通航,有利于航运。在上中游逐级建大坝,增大落差,最大限度地开发水电,有发电作用。 (4)为了综合开发田纳西河流域,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上、中游应充分发展林业和渔业,下游宜发展种植业。
43. 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危害?
(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4)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分析其有利条件。
【答案】(1)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洞庭湖调蓄功能降低,洪涝灾害严重,生物多样减少
【解析】试题分析:
(1)图示直接反映洞庭湖的面积缩小,可从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角度分析。
(2)洞庭湖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泥沙淤积和人为原因围湖造田等方面分析。
(3)洞庭湖的治理主要从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分析,从河流上游地区的泥沙治理和当地围湖造田的治理等。(4)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
考点: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