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城市空间结构形式变化不大
B. 交通运输没有形成网络状
C. 城市形态由独立的点状发展为岛状的城市群
D. 在此时期,广东的农业空间分布形态不会变化
2.在此变化过程中,广东省产业结构会出现( )
A. 农业所占的比重下降,农业产值减少
B. 工业所占的比重下降,工业产值增加
C.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产值增加
D. 三次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产值均增加
读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回答下列各题。
3.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代表北方地区,乙代表南方地区
B. 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蒸发少
C. 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 乙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阔有关
4.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地区以旱地为主
B. 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
C. 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D. 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地区,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
A. 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 煤炭资源丰富
6.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
B. 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C. 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
D. 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2010年3月19日~21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先后影响了我国21个省(区、市),沙尘一度蔓延到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吉兰太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北京出现扬沙、浮尘。受此影响,远在南方的香港多个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超过400,创历史新高,深圳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就连海峡对岸的台湾也受到了影响。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沙尘暴造成了21个省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其主要污染源是( )
A. 二氧化碳
8.从生态破坏角度看,西北地区与沙尘暴的联系是( )
A. 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C. 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9.下列哪一做法不利于沙尘暴的防治( )
A. 禁止在草原滥挖发菜和其他野生药材
C. 鼓励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山羊
在黄河中游有两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当初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没有考虑到冲沙功能,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几近报废。新建的小浪底水库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上下游的影响,充分发挥了调水冲沙功能。2006年6月15日至7月3日,小浪底进行了第五次调水冲沙,黄河下游河道得到全面冲刷,下游主槽过流能力显著增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0.小浪底水利工程与三门峡水利工程相比( )
①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②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 ③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 ④更充分地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A. ①②③
11.选择在6月15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 )
A. 此时黄河流量小
C. 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2.继C线之后,中国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又开始D线工程,气源位于土库曼斯坦,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中国,管道全长1 000公里,预计2016年建成通气。该管道是世界管道建设史上难度最高的工程之一,它将与已经建成的连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A、B、C线一道,形成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网,输气能力将从每年550亿立方米提升到850亿立方米,成为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输气系统。
(1)说明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亚起始点的气候特点。
(2)中国—中亚天然气D线穿越巍峨险峻的帕米尔高原等地区,简述工程建设中,主要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3)简述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工程对中国的意义。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河流,如长江干支流,正步入开发资源的高峰期,现在中国有100多座60米以上的高坝、大坝正在江河上修建,还有数不清的小型电站在那些“清清的故乡小河”上开工。
材料二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梦专辑刊登了“引江入湖再造八百里洞庭”的梦想,大致内容是——在松滋前山,长江进入两湖平原的制高点,再造一个类似古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在此引长江清水入洞庭湖,再现“八百里洞庭”。就像2 000多年前都江堰成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一样,将给两湖平原带来一个2万平方千米的湿地圈,圈内可包含十余座百万人口生态中心城市和数百个湿地城镇。此构想旨在恢复洞庭湖生态,同时减轻长江防汛压力。
(1)目前在长江上修建的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是________,该工程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简述该工程还具有哪些综合效益?
(2)长江横贯东西,具有较高通航价值,试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原因。
(3)洞庭湖的面积由“八百里洞庭”演变为目前的2 000多平方千米,其面积缩小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危害?
(4)“引江入湖再造八百里洞庭”的构想将成就一个2万平方千米的湿地圈,试述湿地的生态作用。
参考答案
1.C
2.C
【来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地理试卷
【解析】
1.由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交通联系更加密切。
2.区域发展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但产值并不一定减少;工业所占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
3.D
4.D
【来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地理试卷
【解析】试题分析:
3.甲代表南方地区,乙代表北方地区,A错;甲地水资源总量多,主要是降多,并不是蒸发少,B错;乙地与甲地人口的差异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是自然增长率低,C错;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主要是平原面积更多。选D正确。
4.甲代表南方地区,甲地以水田为主,化石能源较北方少;乙代表北方地区,石油、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不足;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选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南北方的差异及资源分布特点。
5.D
6.A
【来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地理试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知识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熟悉我国区域地理知识,了解跨区域调配的地理意义。
5.川、渝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是我国目前不利用来发电,A错;此地阴雨天多,太阳能资源不丰富,B错;煤炭资源不丰富,C错;川、渝地区地势崎岖,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水能蕴藏量大,选择D。
6.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变调水为调电,可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一部分水用来调节黄河下游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断流天数,A对;对黄河的泥沙含量影响小,B错;与黄河上游蒸发量关系不大,增加冬春季节径流量,C对;不会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D对。
7.D
8.B
9.C
【来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地理试卷
【解析】试题分析:
7.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是沙尘暴造成了21个省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所以主要污染源是沙尘中的悬浮颗粒,D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 的含量与沙尘暴无关,B、C、D错。
8.从生态破坏角度看,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导致沙尘暴增多,B对。西北地区是干旱区,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土地盐渍化问题是不合理灌溉导致的,与沙尘暴没有密切联系,C错。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与沙尘暴没有密切联系,D错。
9.防治沙尘暴的措施,包括禁止在草原滥挖发菜和其他野生药材,营造防护林带,建立沙尘暴监测、预报系统,A、B、D对。鼓励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山羊,会破坏植被,加重沙尘暴危害,C不得于防治,选C。
【考点定位】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沙尘暴的主要污染源,防治措施。
10.C
11.B
【来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地理试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利工程及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材料的阅读可以判断出水利工程的功能差异,结合地区的气候特征可以分析工程功能。
10.从材料看小浪底水利工程与三门峡水利工程相比,更注重水利工程的冲沙功能,①错;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②对;减少泥沙淤积,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③对;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上下游的影响,更充分地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④对,选择C。
11.此时黄河流量小时期是冬季,A错;黄河流域7、8月降水多,流量大,选择在6月15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预留库容为防汛作准备,B对; 此时黄河流域没有进入汛期,7、8月进入汛期,C错;对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影响小,D错。
12.(1)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干燥。全年降水量少,气温年较差大。
(2)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途经地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跨越河流,桥隧工程多;高寒缺氧等,施工难度大。
(3)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沿线经济发展,解决华中、华南地区能源短缺矛盾;有利于环境保护;能够增加就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促进经贸往来,互利共赢,增进传统友谊。
【来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地理试卷
【解析】(1)乌兹别克斯坦深居大陆内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燥,全年降水量少,气候大陆性,气温年较差大。
(2)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从自然方面看帕米尔高原地势高,起伏大,高寒缺氧影响工程建设;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当地的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不利于工程机械、物资等进入场地。
(3)可以从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缓解能源供应紧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改善环境、促进经贸往来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利于加强国际间的能源合作。
13.(1)三峡工程 防洪 发电、航运、养殖、灌溉、生活用水、旅游等。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量大;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流量平稳;无结冰期,可四季通航;流程长,通航里程长。
(3)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 危害: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出现的次数和强度增加。
(4)涵养水源、蓄洪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
【来源】内蒙古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地理试卷
【解析】试题分析:
(1)目前在长江上修建的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三峡工程,该工程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除此之外还具有发电、航运、养殖、灌溉、生活用水、旅游等效益。
(2)河流的航运价值主要和流量、流速、结冰期、通航里程的有关。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中下游河段流经平原地区,流速平缓;亚热带地区,河流无结冰期,可四季通航;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程长,通航里程长。
(3)洞庭湖的面积缩小既和自然环境演变有关,更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使得长江中下游河段泥沙含量增多,导致湖泊中泥沙沉积量增加,湖泊面积萎缩;长江下游人口增加速度快,耕地面积迅速扩展,围湖造田一度成为该地区获取耕地、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其结果造成湖泊面积减小。湖泊对其下游河段的径流量具有调节作用,洞庭湖面积缩小导致其调节径流量的能力下降,致使下游河段洪涝灾害次数和强度增加。
(4)湿地的生态作用包括涵养水源、蓄洪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
考点:流域的综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