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的调整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的。浙江省的人口政策变化由2014年的“单独二胎”政策到现在的“全面二孩”。下图为不考虑“全面二孩”实施情况下浙江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下图,完成1~2题。
1.在不考虑“全面二孩”实施情况下,2013~2020年
A.人口总扶养比先降后升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升后降
C.总人口最大峰值在2016年
D.人口总抚养比增长先慢后快
2.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浙江省
A.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C.总人口规模提前达到峰值
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部分缓解
1.D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并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图中显示2013~2020年期间,左侧的总数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指标,右侧的百分比为抚养比的指标。A选项人口总扶养比=少年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所以一直在上升,A选项错误;图中体现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先升高后降低,而不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B选项错误;2016年为劳动年龄人口的最大峰值,不是总人口的最大峰值,C选项错误;根据图中数据显示,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之和)一直是增长的,且增长状况是先慢后快。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短期内会改变人口增长低缓的状况,但不会带来大幅的人口增长,但会使得人口的峰值推迟;十年内新增的人口不会转变为劳动年龄的人口,所以“用工荒”问题不会因此而缓解;十年内新增的人口又成为新增的少儿抚养对象,加大了少儿抚养比,提高总抚养比;老龄化问题短期内不会改变,所以应继续重视老龄化产业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3.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4.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3.A
【解析】
3.读图可知,城镇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最高,说明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4.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由于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老人多留守农村,则可知人口迁移是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
考点:人口问题和人口流动。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6.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
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
7.参与该项目的中国人员最可能来源于
①黑龙江省 ②山东省
A.①③
8.推测该集团人工填海建岛而非选用已有陆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提高市场竞争力
C.解决土地资源不足
9.设计人员将前期规划的一岛改为四岛的主导因素最可能是
A.环境
“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图6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年
C.2007年
11.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10.D
11.B
【解析】
10.“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乡城市市民所接受,是指提倡骑自行车出现,减少石化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读图可知,自行车出行方式从1986到2011年是逐步下降,2011后开始回升,所以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2011年。
11.市民出行方式变化,骑自行车比重上升,减少汽车和公共交通比例,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12.北京核心区人口密度低于二环路与三环路间区域,主要原因是
A.大气污染严重
13.关于解决北京城市病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外部转移
C.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
12、D
【解析】
12、这里的人口密度应该是常住人口密谋。北京是古都,其市中心目前是行政中心,这是历史因素的影响所致。又因为北京是我国首都,大量的行政、文化人员居住地,都靠近核心区,因此其人口密谋较大。题12答案D。
13、北京人口规模大,城市问题突出,解决措施很多,但控制外来人口进入北京不合理。答案:D。

14.
A.4月20日牧草开始快速生长
C.牧草的生长速度前后一致
15.
A.牧草的生长速度与积雪厚度关系不大
B.不同积雪厚度的牧草的累积生物量最终相当
C.在5月1日前,样地A的牧草生长快于样地B
D.在5月6日后,积雪地的牧草生长快于无积雪区
16.兰州高原夏菜质量较高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17. 2016年兰州高原夏菜陷入销售困境的可能原因有
①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远②收获期集中上市③品质变差④种植规模扩大过快
A.①②
18.避免兰州高原夏菜再次陷入滞销困境的有效途径有
①完善蔬菜市场营销战略,拓宽流通渠道,增加流通环节
②提高蔬菜加工转化能力,扩大蔬菜用量
③摸准市场信息,开展订单经销
A.①②
二.双项选择题:本人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9.可平衡年限较短的省级行政单位包括
A.陕、黔、鄂
C.黔、川、浙
20.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大
B.现有耕地的利用率低
C.地广人稀,后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19、BC
【解析】
试题分析:
19、按图纸图例可知,可平衡年限最短的省份标为空白区域,为0-5年,根据中国省区的分布,可知主要由京、陕、川、渝、贵、云、浙、闽、台等省区。故选BC正确。
20、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非农业生产占用耕地总规模不大,同时新疆地广人稀,后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CD正确。
考点:保护耕地、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

21.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有:
A.城市化发展迅速
B.城市化水平高
C.城市化起步早
D.阶段发展速度最快
22.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下列措施可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有:
A.发展高层建筑和地表轨道交通,减少城市用地数量
B.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C.增加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
D.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
21、AB
【解析】
试题分析:
21、由图可以看出,I阶段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低,速度较慢,即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速度慢;90年以后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III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选AB正确。
22、发展高层建筑和地表轨道交通,不是减少城市用地数量,而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但城市化发展加剧热岛效应,A错;城市发展要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会少,B正确;增加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只是改变人居环境,没有改变地理环境,C错;加强城市科学合理规划,建立卫生城市,开发新区,可缓解大城市压力,有利于改善大城市的地理环境状况,D正确。选B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城市化影响。

23.四地区可能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导区位因素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甲地:城郊农业—地形、气候
C.丙地:混合农业—热量、土壤
24.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A.甲主要种植水稻,水利工程量大,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
B.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C.丙主要生产畜牧产品和谷物,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主要分布在城市周围,科技含量高
23.BD
24.BD
【解析】
23.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区位因素。甲地农业主要结构为粮食种植和畜牧业,粮食种植业产值比重约40%,畜牧业产值比重约60%,且农产品和牲畜产品的商品率高,故甲地农业类型属于混合农业,其主导区位因素为市场和交通,A选项说法错误;乙地农业发展结构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且其商品率较高,当地属于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其主导区位因素为市场和交通,B选项说法正确;丙地农业结构以粮食种植和蔬菜、花卉种植组成,粮食产值比重较大,且上述两种农业类型的商品率均较低,故其应属传统的自给农业(水稻种植业),C选项错误;丁地的农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且商品率较高,故其应属于大牧场放牧业或乳畜业,主导区位因素为市场和饲料因素,D选项说法正确,综上分析,本题选择B、D选项。
24.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和生产特点。由上题解析可知甲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主要生产畜牧产品和谷物,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珠三角地区,A选项说法错误;乙地农业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B选项说法正确;传统自给农业的典型代表为水稻种植业,丙主要种植水稻,水利工程量大,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C选项错误;乳畜业是面向城市市场发展的商品率较高的畜牧业,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主要分布在城市周围,科技含量高,D选项说法正确,综上分析,本题选择B、D选项。

图11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A.1985~2004年增多
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减少
26.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5.AD
【解析】
25.读图可知,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1985~2004年增多,2004~2013年又减少。
26.2004年之后,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大量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郊区化阶段。
考点: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27.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1)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
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
(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4)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及农业的区位条件。描述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时关键是找出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结合经纬度及图例可知该区域为位于南疆的塔里木盆地,种植棉花的有利条件从光照、热量等气候条件及水源条件去分析。
第(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审清题干。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说明与棉花易储存、易运输有关。南疆的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广阔。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棉花的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本地区人口较少,劳动力不足。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问题。该区域位于干旱地区,缺少水源,如果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造成河流下游水量减少,荒漠化严重,不合理的灌溉还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