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2018江苏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精讲专题三高频考点15

时间:2017-07-31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目前我国大城市的中心湖泊及一些小湖泊生态功能近乎丧失殆尽。为解决此问题,武汉市开展“以水治水,引江入湖、江湖连通”的试验,即从汉江引水入汉阳的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和南太子湖,然后流入长江。读“武汉局部地区河流湖泊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衰退的原因,不包括(  )
A. 用水过度,水域萎缩
B. 污水数量巨大,直接排放
C. 水循环微弱,更新再生极慢
D. 石油运输造成的污染严重
2.武汉市此试验方案,最大的优点是(  )
A. 分湖梯级整治,便于分层次利用不同质量等级的水资源
B. 使封闭的湖泊成为开放的水域,利用自然水循环改善水质
C. 自然河湖与人工渠道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
D. 改善自然环境形成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东北面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出现大面积干涸。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最直接有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大气输送
B. 径流、水面蒸发与大气降水
C. 地表径流、下渗与大气降水
D. 径流、大气降水与大气输送
4.应用水循环原理,人们可以采取缓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措施有(  )
①控制渔业生产,减少湖面水汽蒸发 ②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 ③退田还湖,扩大湖区 ④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下表为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下图为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注:甲为1967~1976年,乙为1977~1986年,丙为1987~1996年。
表A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丙时段南疆与北疆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最小
B. 南疆的年平均降水量比北疆大
C. 阿克苏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
D. 甲~丙时段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长率大于北疆
6.表A和图B所反映出的变化可能给新疆带来的影响有(  )
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②河流的结冰期变短
③使新疆由干旱地区变为湿润地区 ④增加灌溉水源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下图是我国青海湖流域1960年以来降水、气温和水位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1960年以来,青海湖的变化是(  )
A. 面积增大、水位升高    B. 面积增大、水位降低
C. 面积减小、水位降低    D. 面积减小、水位升高
8.引起青海湖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年降水总量    B. 年蒸发总量
C. 年地表径流总量    D. 年地下径流总量
 
“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杭州一直重视从钱塘江引水到西湖来改善西湖的水质,其原因是(  )
A. 为了扩大西湖水域面积,从而提高水质
B. 增加西湖循环更新的速度,提高西湖自净能力
C. 主要是通过清洁钱塘江水来稀释西湖污染的水
D. 通过引水工程将西湖污水运输到河流来提高水质
10.西湖对杭州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在古代杭州对西湖水资源的利用表述正确的是(  )
A. 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灌溉
B. 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生活用水
C. 古代,由于西湖的优美山水吸引各地文人,因此西湖主要是景观用水
D. 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比现代要多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双选)(  )
A. 蒸发量增多    B. 下渗量减少
C. 径流总量增多    D. 气候更加湿润
12.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双选)(  )
A. 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 土壤肥力下降
C. 生物多样性减少    D. 自然灾害减少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博斯腾湖是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天山山脉和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的一个陷落湖,属于以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的内陆淡水湖泊。该湖泊的西北部山前平原上分布着大面积的芦苇,在湖泊南岸地势低洼的数百米沙丘中分布有大大小小的盐池,湖泊最深处靠近南岸的库鲁克塔格沙漠。下图为博斯腾湖的位置示意图。
 
(1)指出该湖泊最高水位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从地势和水循环角度分析该湖泊南部盐池的形成过程。
(3)分析该湖泊西北部芦苇长势良好的原因。
1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某区域图。
材料二 咸海在1960年为世界第四大湖,面积达6.8万平方千米、总水量1 100立方千米,主要由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1960年后,大规模垦耕使咸海周边成为了世界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到1998年,咸海面积减少了近60%,总水量减少了80%。时至2007年,咸海面积只有最初面积的10%。2014年9月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咸海”已经消失。
材料三 棉花一生需水量以450 mm~620 mm为宜。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
(1)分季节说出阿姆河与锡尔河的主要补给来源。
(2)分析1960年以来导致咸海逐渐消失的原因。
(3)引地下水灌溉,古已有之。有人提议,用开采地下水替代引河水灌溉棉田,以解决“咸海”消失这一生态问题。你是否赞同?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D
2.B
【来源】【百强校】2014届甘肃西北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湖泊生态功能衰退主要是湖水污染和数量减少。用水过度,使湖水减少;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湖水污染;水循环微弱,更新再生极慢,使自净能力下降,水量供应少;而湖泊水上交通运输被废弃,不影响水量和水质。故选D。
2.该方案没有体现分湖梯级整治;自然河湖与人工渠道融为一体,形成相互联系的通道;只是改善水域环境,没有形成生态用地,对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影响不大;而该方案使封闭的湖泊成为开放的水域,利用自然水循环改善水质。故选B。
考点:城市问题
 
3.B
4.D
【解析】
3.地表和地下径流汇入的减少、大气降水的减少和湖水的蒸发都是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主要原因;大气输送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没有直接关系。
4.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可增加湖水的水量;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可减少对湖水的引用量。
 
5.D
6.A
【来源】2015届安徽省铜陵市第五中学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5.对比表中数据,丙时段南疆与北疆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最大;南疆的年平均降水量比北疆小;阿克苏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上的冰雪融水;而甲—丙时段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长率大于北疆。故选D。
6.该变化表现为降水增多,因该地缺水,所以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因降水增多,径流量增多,所以灌溉水源增加;而河流的结冰期受气温的影响,与降水的多少关系不大;因降水增多较少,所以不会由干旱地区变为湿润地区。故选A。
考点:中国西北地区
 
7.C
8.B
【解析】
7.图中信息显示,青海湖的水位变化量大多年份处于负值,则可知青海湖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推知,青海湖的面积减小,即选C。
8.读图中的年降水量曲线,该地的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减少,A项错误。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应变大,年地表径流总量随之增大,C项不正确。地下水对青海湖的补给量很少,对青海湖水位的变化影响不大,D项不合题意。气温升高,年蒸发量变大,河湖水位下降,选项B正确。
 
9.B
10.D
【解析】
9.根据示意图可知,西湖相对比较封闭,从而水循环的周期比较长,通过引水工程将提高西湖循环更新的速度,降低循环周期,从而提高西湖自净能力来改善其水质。
10.现今杭州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观赏用水,兼顾养殖等,而在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除了观赏和养殖外,还兼顾生活供水、灌溉等多种应用,因此利用比现代要多。
 
11.AB
12.BC
【解析】
11.观察图发现,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水量则会减少;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12.破坏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
13.(1)夏季。 博斯腾湖水量来源于天山的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夏季天山冰雪融水量最多,且大气降水也最多。(6分)
(2)盐池位于盆地的位置较低处,湖泊的淡水通过地下裂隙渗透到沙漠中的低洼处;沙漠中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水分被蒸发后,微量的盐分留在低洼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盐池。(8分)
(3)位于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有河流流经,靠近博斯腾湖,地下水位高;土壤肥沃,光照充足。(6分)
【来源】2015届广西桂林市高中毕业班第1次(调研)适应性检测文综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博斯腾湖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水量来源于天山的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夏季天山冰雪融水量最多,且大气降水也最多。夏季两种来水叠加,水量最大。
(2)根据材料,盐池位于距离湖泊南岸数百米的地势低洼的沙丘间,这里地势低,湖泊的淡水通过地下裂隙渗透到沙漠中的低洼处。沙漠中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水分被蒸发后,微量的盐分留在低洼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盐池。
(3)根据材料,芦苇分布在湖泊西北部的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有河流流经,靠近博斯腾湖,地下水位高。该地土壤较肥沃,光照充足,水源充足,适合芦苇生长。
考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成因,区域芦苇生长的条件。
14.(1)夏秋季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冬季为地下水。
(2)人类的大规模垦耕使灌溉用水激增,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咸海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流域年降水量极少,流域河流短小,入湖水量少。
(3)赞同。地下水(较河流水)丰富;地下水开采技术较为简单,开采成本低廉;浅层地下水含盐量低,可用作棉田灌溉;开采地下水可以避免过度引用河水,避免生态恶化。(答出3点即可)
不赞同。当地降水量极少,地下水埋藏深,开采费用比引河水高;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补给,过度开采,也会导致地表水减少,无法解决“咸海”消失这一生态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棉花的蒸腾作用强烈,大量种植极易加剧当地干旱程度。(答出3点即可)
【解析】(1)阿姆河与锡尔河发源于中亚的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有冰川存在;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源头地区降水较多;因而咸海夏秋季有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冬季有地下水补给。
(2)人为原因为咸海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过度引用注入湖泊的河水,咸海流域内气候干旱、入湖水量少为其逐渐消失的自然原因。
(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注意理由与观点的一致性,赞同则从开采地下水可以减少河水灌溉,改善生态环境,不赞同,则从开采地下水带来不利的影响分析。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高考地理高频考点
  • 上一篇:2018江苏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精讲专题
  • 下一篇: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