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图中经济地带
①I轴、II轴分别沿河流、铁路线分布
②与I轴相比,II轴经过的地区地势平坦、地价较低
③M区能源供需不平衡,需要从外区调入
④N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质量优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为扩大就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N区域可大力承接M区域A.原料指向型工业和技术指向型工业
B.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C.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原料指向型工业
读我国某省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回答3-4题。

3.根据所给资料分析,该省(区)最可能是
A.江苏 B.江西 C.宁夏 D.吉林
4.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最有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A.湿地破坏和土地沙化 B.水土流失和红色荒漠化
C.土地盐碱化和黑土流失 D.大气污染和森林面积减少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是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5-6题。

5.2000年.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1300米以下地带 B.1300-1900米地带 C.2500米以上地带 D.1900-2500米地带
6.2000年-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予缓和 B.入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示范围内最大高差可能是
A.490米 B.630米 C.720米 D.810米
8.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适宜露营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对图中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与北岸距离渐大 B.甲的南侧河流堆积明显
C.乙与河流东岸距离渐小 D.乙处河段西岸下切侵蚀强烈
冬小麦为每年秋季播种,次年春末夏初收获。下图为某地区冬小麦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的时间)日数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影响M、N两地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地形 C.降水D.洋流[来源:学,科,网]
11.在该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M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状况是
A.逐渐增大B.先减小后增大C.逐渐减小D.先增大后减小
3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古代科技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的灿烂明殊。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区。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提、飞沙堰溢洪低坝和宝瓶口进水口。

(1)岷江受季风气候影响。水文变化大。仔细对比左右两图的变化,试分析岷江水从离堆附近引入成都平原时,冬夏引水量皆很稳定的原因。(6分)
(2)评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古代与今天的主要功能差异。(4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8分)
绿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它多呈带状或块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绿洲地区也是当地人口的主要聚居区。
绿洲退化是荒漠化的重要反映。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1)试分析当地人口聚居在绿洲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2)试从绿洲与沙漠、山脉的关系出发,归纳该地区古、今绿洲位置变化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人为原因。(12分)
(3)为防止绿洲的进一步退化,试列举治理当地绿洲退化的主要 措施。(8分)
42.(地理必做题)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图示地区地域辽阔,西边与5个国家接壤,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瓜果品种驰名中外,还有规划中的我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当地石油、天然气丰富,其他矿产资源如煤、铜、铁、金、石膏等也很丰富。但是目前该地区进出的人员、物资绝大部分依靠公路运输,交通困难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简述南疆铁路的分布特点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