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调试卷结构,组卷更加合理 从地理部分组卷来看,试题由选择题(单项)和综合题构成,选择题仍然为串题,但由以往的11题变为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3、14题为学科内综合题,分别计26分,共计52分,每大题下设3~4小题。试卷结构的变化,使组卷更趋合理,增加了知识点的考查面。
2、试题内容覆盖面广,信息呈现形式多样 考查内容涉及广泛,试题内容包含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与规律,如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及主要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跨国公司连锁经营的全球化优势;地理环境中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内容具体涵盖城市区位因素、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迁移、工业区位、商业网点布局,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影响、河流地貌特点与成因、风沙地貌特点,GIS功能与应用,洋流、地形与气候相互关系等。 试题信息呈现既有柱状图、折线图、区域示意图,也有景观图(砾石与沙丘)、视窗浏览图(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浏览窗口)等多种形式,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及调动和应用学科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试题内容与现实地理问题相结合,情境设计贴近生活实际,乡土地理特色浓郁
地理试题不仅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地理知识、规律和原理,还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倡导 “学以致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试题以生活中的“重庆城市个头”、热点国家乌克兰、三峡库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砾石、电脑浏览窗口、打印纸张比例大小、室外电影拍摄的自然条件、咖啡种植、加工和销售等为载体,创设了学习与生活友好型试卷呈现形式,集中体现课程标准理念与学科发展的社会契合性。
4.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试卷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视培养学生通过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坚持了对研究性学习和地理学科素养形成的引导,延续了2013年对地理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通过野外考察常见场景的思考,如河流砾石的分布位置、磨圆和分选等主要特征的思考分析、直方图绘制的判别、GIS功能与应用、咖啡馆的布局等,引导考生了解和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为培养探究性学习习惯提供示范,有利于综合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5、充分体现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导向作用明显 试题设计注重对难易和区分度的把握,力求体现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对中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