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地理试题评析
作为教师要持“理解高考”的心态去评论高考试题,从中汲取有益于教学的元素,生成自己的高考认知。每年高考结束,我都会第一时间、主动撰写本省高考试题的解析,这不仅是“理解高考”的需要,更是进一步研究的需要,试题教研倡导教师将高考试题作为第一资料,有利于教师把握命题趋势,理解教学需要。
我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来描述2014年高考试题带给我的真切感觉:配钥匙。首先,要有一把原配,这是命题的依据—课标与考纲,试题完全符合高考命题的精神;其次,配完后,需要经过打磨,即用砂纸在磨一磨,一来易插入锁芯,二来防止伤人,其实试题也是经过了打磨,今年的试题没有偏、难、怪,做到了亲近学生;最关键的一步是能打开锁,也就是适合,今年的试题对今后的教学具有很好指示作用,能够让教师看清教学重难点,学生的薄弱点,这把“新钥匙”能够开启新一轮的教学。下面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对全国I卷地理试题特点试做概括,与大家分享的同时,更期待有深度交流。
一、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究新问题
高考知识考查具有抽样性,尽管考纲细目很多,但命题者总会挑选那些地理学科味儿浓,对地理知识理解起到支撑作用的主干作为考查对象。全卷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讨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1. 人文地理考查相对比重较大
如下表所示,除选修地理所占的10分外,自然地理占35分,人文地理占55分,相比之下,人文地理占较大的比重,究其原因是37题围绕工业区位展开,但分析答案要点,有一部分也属于自然地理知识。由于人文地理比重较大,使得全卷试题的难度略有降低。如果单独将区域地理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涉及区域地理考查达72分,实现了立足区域的综合考查。在选修地理考查中,除43题属于单纯考查自然地理外,第42、44题,都注重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融合。
模 块 |
主干知识 |
试题分布 |
分值统计 |
自然地理 |
能源;正午太阳高度;植被;风沙危害; |
1-2;3;7-9;36(1)(2) |
35分 |
人文地理 |
交通;聚落;人口;风沙危害;工业区位 |
4-5;6;10-11;36(3)(4);37 |
55分 |
区域地理 |
柴达木盆地;新疆;错那湖;沙特阿拉伯;青岛湖;宝兴、芦山地区; |
1;4-6;36;37;42;43 |
72分 |
选修地理 |
深度游;次生地质灾害;切沟 |
42;43;44 |
各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