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的安全都有其明确的地理边界。例如,一个国家领土安全的地理边界等同于这个国家的国境线;一个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尤其是军事安全的地理边界则取决于这个国家实力的大小,实力越大则安全地理边界越向国境线以外扩展,如美国,其核心利益的安全几乎与世界各地都有关联,因此美国国家安全的地理边界一直在向全世界扩展,相应的,美国的政治、经济势力尤其是军事力量也早已突破国界,遍布全球。同样,一个石油消费大国的石油安全也需要明确的地理边界加以规划和保障。而且,随着世界能源格局的发展变化,每一个石油消费国石油安全的地理边界也在持续的变动不居。
以中国为例,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间,中国石油界完全是在国内开发油气资源,所以,那个时代中国石油安全的地理边界仅限于国境线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石油消费量剧增,中国变成了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石油进口国,中国的石油公司也都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石油合作,以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在这个阶段,中国石油安全的地理边界迅速延伸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东、南美、中亚、北非(苏丹)和东南亚5个重点区域。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发现,一个国家的石油安全,不仅取决于能够掌握足够的油气资源,还需要安全、便捷的运输通道,把油气运回国内。所以,近10年来,中国石油界结合国际能源地缘局势,积极与周边国家合作,规划、建设了4大能源运输通道,即中俄石油管线、中亚天然气管线及中哈石油管线、中缅油气管线,以及目前正在推进中的中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其中,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于2013年春季顺利竣工。但是,原规划为中缅油气管道配套的云南大型炼油与PX化工项目,却因民众的误解、抗议,引发社会动荡,面临延期、迁址或停建,使中缅油气管道的地缘政治意义和保障中国石油安全作用大打折扣。这一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中国石油安全地理边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认识到保障中国石油安全不仅意味着石油安全地理边界要向国外延伸,通向油气资源丰富的重点产油区域,而且国内同样存在着一条石油安全地理边界,中外能源合作项目在国内同样面临着多种社会政治风险,如果不能做好这类风险的预测、防范及化解,不能使外来油气顺利运达加工和消费地点,得到科学、高效的利用,同样会严重影响整个国家的石油安全。
上述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安全的地理边界随着国际能源局势的发展变化而在国内外两个方向不断延伸,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因素决定石油安全的水平。第一,是油气来源的多元化。二十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逐步形成了5大国际石油合作重点区域,近年来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进展:合作区域除了原有的5个重点,又向加拿大、南美、西非和东非等多个新老油气资源丰富区域扩展;合作方式进一步多样化,除了原有的与产油国合作开发、与国际石油公司联合投资油气项目,在伊拉克中标多个大型油田服务项目,又创造了与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的贷款换石油合作方式,与多个产油国联合投资油气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尤其是2012年中海油成功并购尼克森公司,不仅创造了并购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新纪录,而且将拥有油气资源的地理范围扩展到了英国北海和美国墨西哥湾等地;合作开发的油气资源类型也不断增加新内容,包括委内瑞拉重油、加拿大油砂、美国页岩气页岩油、巴西盐层下油气等等,都大幅度提升了油气来源多元化的水平,将中国石油安全的地理边界扩展到了世界各地。
第二,油气运输通道的多元化。最早筹划的中俄石油管道,经历了最为漫长、曲折的谈判博弈过程。但建成后的石油管线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发挥了双赢的重大作用,使双方都认识到合作共赢的战略意义。6月21日中俄高层领导人达成新的协议,要大幅提高中俄石油管线的运力,并铺设新的油气管线,俄罗斯石油公司每年向中国增加原油供应4600万吨,连续供油25年,总金额达2700亿美元。除了已经建成的3大通道以及正在开工建设的中巴能源走廊,还有与中国石油进口运输有着深层战略关联的是新近爆出的尼加拉瓜运河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