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三个不一致,涉及如何更好地贯彻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及选用哪一位学者的气候分类,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实际。
一、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材编写的建议与要求
1.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理课程(7-9年级)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地理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其中气候又是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也有用。
2. 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实体(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地貌、气候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同时也对人类活动有着重大影响。地球上,有的地方终年炎热,长夏无冬,雨水丰沛,树木花卉四季长青;有的地方终年寒冷,长冬无夏,冰雪覆盖,无树生长;有的地方昼夜温差大,日照强,干旱少雨,荒漠广布;有的地方冬冷干旱,夏热多雨;有的地方冬暖多雨,夏热干旱;有的地方四季如春,天气高爽;有的地方雨雾连绵,潮湿阴冷。上述某一地方多年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就叫做气候。学习了气候类型知识,使学生知道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气候就成为全社会和几乎所有家庭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的内容,并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学生生活中能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知识。
3. 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教材的编写应从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地理实体入手,既要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考虑与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与小学《自然》课程的有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