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区域发展举世瞩目。前二十年,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突飞猛进,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十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走出了一条统筹区域发展的新路子。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区域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各界人士正在进行新的探索,区域协调、城乡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区域科学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开始双重转轨。理论界在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对那种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绝对平衡观进行了反思,重新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把效率原则和效益目标放在优先地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非均衡发展理念,绝对平衡观也被相对平衡观所取代。
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强调经济效率和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①推动了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东部地区的发展,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益,吸纳了大批在西部农村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③东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特区、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的发展,通过示范效应、扩散效应和技术经济合作等多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繁荣。
④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使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和不同的特色。事实证明,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积累能力,比分散投入、平衡增长要大得多,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在短短的20年里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②以各地政府为首的投资主体竞相发展价高利大的加工产品,区域分工弱化,稀缺资源浪费巨大;
③企业规模趋向小型化和空间分布上的过度分散化。
④区际磨擦、封锁日趋加剧,各地政府运用种种手段,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对地区资源、技术、人才和商品的进出实行封锁和垄断经营,分割市场,运用行政权力干预本地原材料、资金和人才的流出与外地商品销入,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使区域经济秩序发生严重混乱。
中共十六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今后二十年必须集中力量抓好的重大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在国际形势发生新的重大变化、我国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历史时刻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
“十六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在土地总量控制,节能降耗的强大压力下,东部地区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有了进展,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持续增强。西部大开发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同东部地区增长速度差距的同时,扩大了内需,拉动了全国经济增长;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很多国有企业卸掉了沉重的包袱,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许多城市焕发了活力;“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推动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协调互动的格局。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既是党和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又是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政策的实践。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此之后,科学发展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200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根据“规划建议”编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以前所未有的篇幅阐述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和任务,提出了新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使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在“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
《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通过产业和人口的有序转移,使人口和产业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使各地区GDP的比重和居住的人口相适应,实现各地区人均GDP差距的逐步缩小,而非各地区GDP总量差距的缩小。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人”而不是“物”,不是简单地缩小地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缩小不同地区之间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应促进不适宜人们生存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实现人口数量和GDP规模的大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