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土壤
土壤 指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肥力,是土壤的特殊本质,对作物生长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壤是在生物、气候环境和人为耕作措施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由固、液、气三态物质共同组成的。土壤中的固体,主要包括由地壳风化物形成的矿物质和生物分解、积累的有机质;液体主要包括土壤水分及一些可溶性盐类,还有有机胶体的溶液;气体则是从大气中渗入到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又分为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自然土壤是指主要受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成土年龄等自然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自然土壤上生长着自然植被,具有地带性特征。耕作土壤也叫农业土壤,是指自然土壤通过人类社会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等)而形成的土壤,其肥力比自然土壤高。
土壤肥力 指土壤供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料、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特殊本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自然肥力是由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人为肥力是人类长期精耕细作,经过施肥、改良土壤等一系列农业措施形成的。
1558土壤组成 是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及土壤空气四个组成部分的合称。这四个组成部分的分配和比例是不同的,按容积来说,土壤固体部分约有38%的矿物质和12%的有机质。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含50%的孔隙,在这部分孔隙中,土壤水分及土壤空气各占一半。在自然条件下,空气和水分的比例经常变动。土壤中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1559土壤矿物质 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之一。在大多数土壤中,矿物质的重量占土壤固体物质总重量的90%以上,因此矿物质被人们称为土壤的“骨骼”。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成土的母质。按成因,土壤矿物质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类。
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理化性质都有极大影响。土壤矿物质与土壤的肥力水平,农业生产特性也有着密切关系。
1560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来源于动植物体的所有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及各种简单的有机物质等。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态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它们是植物和微生物的养料源泉。土壤有机质参与土壤发育过程,决定着土壤的生产性状。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能调节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质疏松,保水、保肥,使土壤具有良好的耕作性能和较高的肥力。
1561土壤质地 土壤中大小不同土粒的组合比例,叫做土壤质地。按粘粒、粉粒、砂粒等土粒所占的百分组成,又可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类。砂土以砂粒为主,松散,透水通气,保水、保肥性差,土温变化也大。壤土为砂性、粘性适中的土壤,土性疏松,通气、透水,宜于耕作,适于作物生长。粘土是粘性重的土壤,保水、保肥性强,土壤紧密,不易耕作。
1562砂土 见“土壤质地”。
1563壤土 见“土壤质地”。
1564粘土 见“土壤质地”。
1565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指存在和保存于土壤中的水分。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吸水的最主要来源。土壤水分在土壤物质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土壤水又是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因素。
按照土壤水分存在的状态可分为固态水,气态水、束缚水和自由水四种类型。(1)固态水是当土壤温度低于0℃时,土壤中的水冻结成冰,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水分。(2)气态水是以气体状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水分,其重量一般不超过土壤的0.001%,气态水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3)束缚水是土壤中被固体颗粒束缚而不能自由移动的水分。(4)自由水是土壤中能够自由移动的液态水。自由水可以被植物利用。
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和灌溉水。还有沿毛细管上升供应土壤的水分,和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为土壤水,但其量甚微。
1566土壤孔隙 土壤单粒或结构体之间存在的间隙,称为土壤孔隙。常按其直径大小分为毛(细)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容易吸收保持水分,非毛管孔隙不能保持水分。非毛管孔隙透水、通气性好,所以又称“空气孔隙”。土壤孔隙对土壤中的水分、空气状况及根系伸展、微生物活动、养分转化等都有很大影响。
1567土壤孔隙度 即土壤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比。公式为:
式中: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的固体土粒(除去孔隙的土粒实体)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其大小决定于土粒的矿物组成和腐殖质含量,土壤的比重一般取其平均值2.65。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包括孔隙体积)内,自然干燥土壤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容重小于比重,容重一般为1.0—1.8。孔隙度反映土壤孔隙状况和松紧程度:一般粗砂土孔隙度约33—35%,大孔隙较多。粘质土孔隙度约为45—60%小孔隙多。壤土的孔隙度约有55—65%,大、小孔隙比例基本相当。
1568土壤酸碱度 又称“土壤反应”。它是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以pH值表示。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pH值小于7,为酸性反应;pH值大于7为碱性反应。土壤酸碱度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级:
pH值 土壤酸碱度
<4.5 极强酸性
4.5—5.5 强酸性
5.5—6.5 酸性
6.5—7.5 中性
7.5—8.5 碱性
8.5—9.5 强碱性
>9.5 极强碱性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我国西北、北方不少土壤pH值大,南方红壤pH值小。因此可以种植和土壤酸碱度相适应的作物和植物。如红壤地区可种植喜酸的茶树,而苜蓿的抗碱能力强等。土壤酸碱度对养分的有效性影响也很大,如中性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大;碱性土壤中微量元素(锰、铜、锌等)有效性差。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土壤的酸碱度,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