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佛教,中国人肯定会想到唐僧。一本《西游记》把唐僧取经的故事描写得神乎其神。但唐僧确有其人,赴西天取经也确有其事。不过,唐僧并不像《西游记》中描述的那样法力无边,上有菩萨保佑,下有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随行。《西游记》中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作者的想象或是创造,但其基本素材是取自于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的真实故事。
其实,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中世纪就有印度和尚来到中国。其后,既有从印度来的和尚,也有从中国去的僧人,他们的努力为佛法东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首推玄奘。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玄奘本姓陈,俗名棉,唐洛州缑氏(今洛阳偃师县缑氏乡陈河村)人,生于602年,卒于664年。13岁时出家,法名玄奘。玄奘聪敏好学,悟性极高。他熟读各种佛经,走访远近名僧,但他发现各名师所讲经论互不一致,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到佛教的诞生地西天印度以求真解。他上奏朝廷,请求西行,未予获准。
唐贞观三年,也就是629年,长安饥荒,朝廷律令趋宽,允许百姓自行求生。玄奘借机从长安出发,向西进发。他不顾路途险恶,孤身一人,徒步踏上了茫茫的西行之路。他经甘肃,出敦煌,过疏勒河,横穿帕米尔高原,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在阿富汗,他参谒了当地的佛家圣地,然后南行,跨越兴都库什山,穿过克什米尔山区,进入现在的巴基斯坦,接着继续南行终于踏上了佛祖的诞生地印度。
在印度,玄奘足迹遍及印度北部、东南部和西部,拜访各地的名寺高僧。他不仅精通了梵文,更重要的是领悟了至高的佛理。他到过当时印度的政治中心曲女城,也到过著名的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在那里苦学佛经达五年之久,屡次参与辩论大会,又屡屡获胜,因而声誉日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
玄奘游历印度各地,不仅佛业大成,而且名声远扬。羯若鞠国戒日王在曲女城设无遮大会,盛邀玄奘主讲大乘教义,与会的印度18国国王、3000多名佛教徒、2000多名婆罗门教徒以及那烂陀寺的上千名僧众,均被玄奘的精辟议论所折服。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带金银佛像7件、佛经657部回到了长安。随后19年,他潜心译经75部,并写出一部空前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自己西游印度的所见所闻,内容涉及当时印度的山川、城池、道路、风俗、物产、气候、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艺术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是一部史料价值奇高的巨著,现在印度许多佛教名胜,如那烂陀寺,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所发掘的。
玄奘西游印度前后17载,孤身步履万里之遥,屡遇丢掉性命之险,学异域之语,悟高深佛理,成一代名僧。有诗赞云:“西行历尽坎坷难,跋涉万里往伽竺。弥勒横流中华土,圣僧留芳千古赞。”玄奘不仅在中国是童叟皆知,在印度也是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