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荒漠化,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所呈现的荒漠景观。然而,在降水量1200—2000毫米的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森林资源破坏,流水侵蚀作用十分强烈,使一些地区同样出现了荒漠化景观。
红色的荒山秃岭曾经山清水秀,而今地上河现象竟在这里出现。
耸立于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绵延500多公里,其南段福建省一侧的长汀县,有韩江支流汀江流过县城。离县城22公里的河田镇,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原名柳村,据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森林茂密、柳竹成阴、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的河田展现在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河田的植被曾经两次遭到毁灭性破坏:1912—1916年间,由于当时封建宗派的林权纠纷,发生两次大规模的互相抢伐林木,使苍翠山岭不久就演变成灌草劣地;1934年红军北上,国民党军队进驻河田,大量砍伐林木充做军资,使植被遭到彻底破坏。经过这两次大的浩劫,河田镇原有的苍翠山岭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一片红色荒漠。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当地环境虽然也在不断治理,但也仍遭继续破坏。几经反复,水蚀荒漠化越发严重。80年代中期以来,虽治理力度加大,但有限的资金只能使治理局限在一些示范区,广大地区的荒漠化仍很严重。登上高处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片的山丘,光秃秃的,少得可怜的几棵稀稀拉拉的马尾松似乎在向人们呼吁。这里的马尾松普遍不高,有的树才高20多厘米,树龄竟有16年,当地人称这种树为小老头树。地表失去植被的荒丘一遇暴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冲入河道、水库,导致河床抬高、水库淤积,有的地方甚至河比田高。如此的景象真让我们不敢相信:在华北地区比较常见的地上河,居然在年降水量1700毫米的地区出现。
江西瑞金叶坪:红色荒漠逼近村庄
江西瑞金市的叶坪乡曾经是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有“红都”之称。叶坪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当年这里是四周山林覆盖,便于隐避的好地方。然而,现在离它不远的王屋塘、横岭一带,呈现的却是一片紫红色页岩组成的强烈水土流失区。根据当地人的描述,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北上后,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大面积的烧山。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的乱砍滥伐又使荒山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瑞金缺煤少电,生活能源以砍山地薪柴为主,使山上的柴草越砍越少,而暴露在外的紫色页岩岩性软弱,极易风化。只要一遇暴雨,必然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是,瑞金县不少乡都分布有这种紫色页岩,全县1/4以上的土地有程度不等的水土流失,其中由于流水侵蚀造成的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0%,全县平均每年流失表土342万吨。一位水土保持站的人员痛心地告诉我们,随着大量表土流失,全县每年丧失全氮3220吨,全磷2174吨,全钾21万吨,有机质71680吨,从而使农田土层瘠薄,难以持续利用。强烈的水蚀荒漠化使生态失去平衡,洪涝灾害三年两发,旱灾几乎连年不断。流失的大量表土,又使河道、水库淤积,从而加剧了水旱灾害的发生。瑞金位于长江的二级支流贡水流域,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正是长江的这些众多支流由于强烈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抬高,水库、湖、塘失去调蓄能力,从而也让1998年夏季长江干流的特大洪水雪上加霜。近年来,瑞金的水蚀荒漠化仍有蔓延、扩展之势。站在叶坪村外的高岗上向远处望去,紫红色的秃岭由远而近,有些地方红色荒漠已逼近村庄,实在叫人心急如焚。
广东南雄大塘镇的花树下:又一片寸草不生的红色荒漠
位于岭南的广东省南雄县大塘镇有一个地方叫花树下,也许这里曾经有过繁花似锦的辉煌,才留下这么一个美丽的地名。然而,这里却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红色荒漠。地处珠江流域北江支流浈水上游的南雄县,属山地、丘陵地带,岩性、构造复杂,水土流失严重。除了脚下这片紫色页岩分布的强烈水土流失区外,一些花岗岩红壤地区的水蚀荒漠化也很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751.26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1.4%;其中中度以上的荒漠化面积有383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流失区平均每年剥蚀土层3.61毫米。水蚀荒漠化的强烈发展使这些地区残存的表土早就被暴雨冲刷殆尽,地面母岩裸露,寸草不生,成为名符其实的一片红色丘陵。
诱发荒漠化的祸根:人口盲目增长及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荒漠化是脆弱生态环境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结果。人口的盲目增长及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诱发荒漠化的祸根,而突发性的大规模植被破坏往往是水蚀荒漠化的导火线。近几十年来,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人口有了大幅度增长,长汀县河田镇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口比50年代初增加了一倍以上。人口盲目增长,耕地又日渐减少。这些地区又普遍缺乏煤、石油等能源资源,人们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燃料只能靠柴草维持。虽然当地政府曾明令禁止上山砍柴,但人们为了生存,根本管不了这些。因此,这边禁,那边砍,白天不砍晚上砍,大人不砍小孩砍。树砍完了,就铲草皮挖树根,更加速了水蚀荒漠化的发展。
不科学的耕作方式也往往为水蚀荒漠化的发展推波助澜。如南雄县各种经济作物绝大部分都是种在丘陵的坡上,且长期沿用顺坡耕作习惯,实际上为水土由上而下的流失创造了条件。南雄县水保局作过精确的测量,在月降水量为416.7毫米的情况下,斜坡梯田横耕,每亩流失表土43.3公斤,但顺坡耕作,每亩冲刷表土173公斤,是前者的4倍。此外,修路、建厂、开矿等基本建设造成的荒漠化虽然面积有限,但往往强度极大。
当然,上述地区水蚀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易风化、抗蚀能力差的地表组成物质是水蚀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如长汀县大面积分布的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强烈,风化壳深厚,土层结构疏松,抗蚀能力极差,节理的发育又极易促进裂隙的形成和发展,使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江西瑞金及广东南雄大面积分布的紫色砂页岩岩性松脆,极易吸热而吸湿性差,白天暴晒增温快,夜间降温迅速,在热胀冷缩作用下,物理风化十分强烈,抗冲性能极差。而我国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虽然降水丰富,但不少地区降雨季节性分配极不均匀,且暴雨集中、频繁、强度大,是水蚀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
丰富的水热资源为治理荒漠提供了北方无法比拟的条件
我国南方的水蚀荒漠化虽然已很严重,但并非不治之症。河田镇,被列为全省水土保持试点的重点治理区。走进示范区——河田镇南面的五里岗茶果场,如置身于另一个天地:近处是郁郁葱葱的茶园,远处是硕果累累的柑橘树,怎么也想不到这里在治理前也是一片基岩裸露、沟壑密布,树难长、草不生的水土流失重灾区。如今的茶果场75%的裸露地得到覆盖,不仅经济效益可观,生态得到平衡,而且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保护,120多种植物在这里扎根,引来70多种动物在这里安家。位于汀江东岸的河田镇修坊村,有一个地方叫赤岭,大小山头20座,过去土地侵蚀严重,地表裸露,一片红色。他们采取多层次立体种植模式进行综合治理,即丘陵顶部种草戴帽,丘坡挖沟种树,丘麓平缓处种果树,有水源处辟为农田、鱼塘。经过5年的努力,目前这里也已是生机盎然的好地方。
说到水蚀荒漠化的治理,不应该忘掉江西省兴国县。这里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一个县就出了将军几十名。然而这里过去又是水土流失重灾区。当地老乡指着远山近岭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说:“这里从前可不是这样,那光秃的岭上,没有一棵草,甚至对面山上的一只老鼠走过,这里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现在,纵有千军万马躲藏,也难见踪影。”
我国南方水蚀荒漠化的严重及其治理的成果使我们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南方地区虽然出现了严重的水蚀荒漠化,但丰富的水热资源又给荒漠化的治理提供了条件。因此,南方的荒漠化是一个触目惊心却又蕴含着希望的现象。